朱恒滿,王華偉,蘇真芳
(1 昆明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9 級研究生,云南 昆明;2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遺傳科,云南 昆明)
工作場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 WPV)是指在工作場所對個人施加有意的生理和心理力量和壓力,使其受到傷害、威脅或侮辱。WPV 可分為生理暴力和心理暴力兩大類。生理暴力是對他人或群體使用身體力量,從而導致身體、性或心理傷害,它包括打、踢、刺、射、推、咬及捏等;心理暴力是故意對他人或群體使用權力,包括身體力量的威脅,可能導致對身體、精神、道德或社會發展的損害,它包括口頭虐待、欺負/暴動、騷擾及威脅等。雖然人們一直認識到工作場所存在個人身體暴力,但由于心理暴力不直接造成身體傷害而一直被低估,近期才受到應有的關注。醫院工作場所護士是遭受心理暴力的高發人群,其心理暴力的來源較為廣泛,本文主要闡述護士遭受心理暴力的流行特征,以及護士對心理暴力的認知及態度,為管理者制定相應預防及培訓措施提供參考,從而促進護士身心健康。
研究顯示醫院工作場所心理暴力發生率(41.3%)排在職業傷害的第3 位,僅次于前兩位的失眠(54.2%)和皮膚黏膜暴露(41.9%)[1]。醫院心理暴力是醫院WPV 的最常見形式,且在國內外都有較高的發生率,其中基于尼日利亞東南部州一家三級醫療機構工作的雇員中心WPV 的患病率研究顯示,心理暴力的發生率為49.7%,其中言語虐待是心理暴力的最主要形式,為40.8%,其次是欺凌為7.0%;而對韓國護士在工作場所的心理暴力調查結果表明,將近70%的護士經歷過至少一種語言虐待。臨床工作中,護士與患者直接接觸時間最多,遭受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的總體發生率較高。
有研究顯示美國醫護人員遭受身體暴力和性騷擾發生率最高,而亞洲的心理暴力和欺凌率最高。國內一項研究顯示,二級醫院護士語言暴力發生頻次顯著高于三級醫院,這可能與三級醫院護士更加重視服務態度和溝通技巧有關[2]。發生暴力事件最多的科室為精神科和急診科,其次是兒科、重癥監護室,這估計與精神科患者疾病特殊性和急診科收治的病人病情危重,家屬情緒不穩定,容易波動,被激怒有關[3,4]。患者和患者的家人、朋友是WPV 最常見的肇事者。當然,來自同事間的心理暴力不容忽視。
實際臨床工作中,護理工作繁忙,工作時間長,人員人數不足導致精疲力竭,難免出現共情疲勞,對患者人文關懷不足,這是心理暴力發生的原因之一。其次,與護士自身技術水平,如穿刺技術差導致患者不滿;溝通能力,如溝通不良、溝通不足、溝通錯誤導致誤解;服務態度有關,如,語言上生硬、冷漠、對患者的詢問愛答不理。
酗酒和吸毒,等待時間長,精神疾病以及對醫療保健或通訊問題的不滿被認為是對醫療機構中醫務人員施加暴力的原因。其次,患者及其家屬在就醫的時候,或多或少存在焦慮、無助的心理,當這些心理沒有很快得到滿足時,容易遷怒于醫護人員,往往心理暴力是開始。
由于一些媒體對醫務人員行為偏見的報道,導致患者就醫行為發生前就對醫護缺乏信任,提前介入對護理標準不佳的看法,這往往是心理暴力的危險因素。其次,雖然我國在不斷醫改,但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困擾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問題,患者來醫院看病,他們認為錢都進了醫生和護士的“腰包”,拿了錢就應該替他們辦事,這種想法促使他們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被拒時,很容易對護士產生心理暴力。再次,與文化差異及護患之間的信息需求失衡有關。
不管心理暴力是來源于患者、患者家屬還是同事之間,都會給護士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生理傷害。有研究顯示,所遭暴力頻率越高,護士的心理恐懼程度也越高,工作能力呈遞減趨勢[5]。一項對急診科護士在遭受工作場所心理暴力的研究表明,遭受心理暴力后焦慮、抑郁癥狀明顯,同時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精力下降、頭痛、不能集中注意、容易哭泣等癥狀。心理暴力還會導致護士離職率的增加,一項香港的研究顯示,經歷過口頭辱罵后護士的離職意向更加明顯。
目前國內外研究調查均顯示,護士對工作場所暴力相關知識認知存在不足。蔡建政等對不同等級醫院護士工作場所暴力發生現況研究顯示,二級醫院護士聽說過工作場所暴力等4 個條目認知率顯著低下[2]。在國外約旦精神病院的研究顯示,護士對工作場所暴力的發生率、類型和嚴重程度知之甚少,對導致暴力的因素缺乏足夠的了解,這估計與醫院管理者沒有認識到心理暴力的危害有關。
遭受心理暴力的護士中有89.0%的護士采取默默忍受的態度,91.4%的護士并未上報,未上報排名前3 的原因依次為只能靠自己排解、報告了也無法解決問題及沒有地方上報[6]。但采取默默忍受或先講理后反攻者遭受心理暴力的發生率更高[7],這形成了惡性循環。有的護士未報告來自患者的心理暴力事件,是因為他們認為患者本身有軀體或心理疾病,需要被照顧,需要被理解。
護士應該加強自己的業務知識及臨床實踐能力,同時也加強溝通能力;提高個人心理彈性能力,即個體面對逆境、創傷等生理和心理壓力時的調節、適應能力[8]。加強與同事間的合作,盡量減少單獨面對患者的機會。如若心理暴力事件發生后,應主動尋求幫助,上報領導,找同事或家人傾訴,減少心理暴力事件給自身帶來的影響。其次,積極反思,對所見所聞的心理暴力事件反思,識別高危險因素。
護士管理者是醫療系統的領導者,可以通過執行零容忍政策、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行為教育以及了解醫院的護理人員行為,在打擊心理暴力方面進行風險識別。其次,關心員工的身心健康,完善相關應急報警硬件設備,保障員工的安全,心理暴力事件發生后,應及時安撫員工,在科室內組織回顧性分析心理暴力事件,就事件的發展經過和原因進行綜合分析,以供護士學習,避免類似事情再次發生。再次,重視醫患關系,讓患者投訴有門,發泄負面情緒;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從而減少心理暴力的發生率及醫療糾紛。
Li, P 等研究顯示,大約47.62%的護士表示他們的工作場所沒有舉報心理暴力的程序,所以醫院制定及完善上報程序勢在必行;其次,優化就醫流程,解決人滿為患的就醫環境。醫院應組織培訓護士對心理暴力的危險因素進行識別,掌握一定防范技巧,并強調全員參與、定期培訓和考核,建立完善的心理暴力檢舉機制,鼓勵上報并及時處理,同時提供適當的工作場所心理健康教育干預,以促進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在心理暴力的高發地點,如護士站、分診臺等的桌子底部安裝報警裝置,一鍵呼出即可通知醫院保衛處或公安部門。
有55.63%的全科醫生和62.64%的護士報告說施暴者沒有受到任何懲罰,且在中國對遭受心理暴力的護士缺乏法律補救,從而導致護士抱怨管理部門不支持他們,所以國家應針對心理暴力立法并明確對施暴者的懲罰。
綜上所述,國內護士遭受多種來源多種形式的心理暴力,患病率高,造成了護理人員嚴重的身心問題,引起了職業倦怠,離職率增加,而護士對工作場所心理暴力的認知狀態及處理態度不容樂觀。研究顯示,合理的工作需求和可信賴的公正工作環境可以減少對護士的暴力行為。所以呼吁護士自己、管理者、醫院、社會及國家共同為減少醫院工作場所心理暴力而努力,為護士提供一個安全的執業環境,而良好的醫院組織氛圍能感化護士,進一步影響護士的行為,激發護士的工作熱情,提升護士的工作滿意度,長期以來有利于穩定護理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