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萬修,張萬杰,劉 偉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
據新疆成礦單元劃分方案[1],該區成礦區帶以阿爾金北緣大斷裂為界,北部屬塔里木成礦?。á簦?敦煌(地塊)Fe-Au-磷-菱鎂礦-石墨-芒硝成礦區(Ⅳ-5)-庫木塔格(地塊)Fe-Au礦帶(區)(Ⅳ-5-①),南部屬阿爾金-祁連成礦?。╒)-阿爾金(陸緣地塊)Fe-Pb-Zn-Cu-Cr-RMREE-Au-Ag-Ni-V-Ti-石棉-玉石-白云母-白云巖-石英巖-石膏-煤-硫鐵礦成礦帶(V-1),包含紅柳溝-喀臘大灣(裂陷槽)Fe-Pb-Zn-Cu-Au-Cr-REE-Nb-Ag-白云母-石棉-玉石--鹽類礦帶(V-1-①)和阿爾金(陸緣地塊)Fe-Au-RM-石棉-玉石-白云母-白云巖-石英巖-石膏-煤礦帶(V-1-②)兩個Ⅳ級成礦帶。三個Ⅳ級成礦帶分屬阿爾金北陸核、拉配泉早古生代洋內弧、貝克灘前寒武基底殘塊、阿北中-晚元古代古弧盆帶,反映出以巖漿作用和變質作用為主的突出成礦特點。
以董連慧為代表的專家學者認為,包括本區在內的新疆大地構造演化與成礦經歷了三個階段[2],地質力學所陳柏林等學者認為,本區大地構造演化與成礦經歷了五個階段。筆者結合兩方觀點,認為該區地質發展經歷了前寒武紀基底形成與增生帶形成階段、早古生代裂谷形成與演化階段、晚古生代(華力西期)構造-巖漿活化與疊加改造階段及中生代板內早期巖漿活化和上疊盆地發育階段,共4個主要演化階段。在深入系統的研究區內大地構造相基礎上,將區內概括為四大成礦階段:前震旦紀成礦階段、早古生代成礦階段、晚古生代成礦階段、中新生代成礦階段。
(1)前震旦紀成礦演化階段。此為阿爾金成礦省古陸核形成后基底的增生發育階段,經歷了太古代陸核發展演化,中元古代時,原始古陸裂解、形成了活動型沉積建造,并由古裂谷發展為元古昆侖-阿爾金洋。在穩定型碳酸鹽臺地-碎屑巖建造中,已發現有喀臘大灣西鉛鋅礦、蘆草溝鉛礦、阿克達坂南一帶的石英脈-重晶石脈非巖漿熱液型碎石灘鉛礦化點、片石山鉛礦、片石山東銅礦等,它們都具層控型特征并經后期熱液疊加富集,屬陸塊中的碳酸鹽巖臺地相中的產物。中元古代晚期,元古昆侖-阿爾金洋消減閉合。在阿爾金北緣大斷裂旁側的拉張環境中有基性-超基性雜巖侵位,并形成巖漿型銅及鉻鐵礦礦床,已發現有多處銅礦(點)、鉻鐵礦點及石棉礦。
(2)早古生代(加里東期)成礦演化階段。此為阿爾金成礦省早古生代裂谷形成與演化階段。早古生代大洋的俯沖消減、由拉伸機制轉化為擠壓機制,形成了島弧型建造的巖漿弧相的火山弧亞相及與鈣堿性巖漿活動有關的各類礦產。在阿爾金山北緣斷裂帶中發現了大平溝金礦、產于太古代閃長質碎裂巖、糜棱巖等一套強應變構造巖石內。成礦與早古生代(457-503.7Ma,全巖Rb-Sr等時年齡491.3±4.6Ma)花崗巖的侵入活動有關,并具有成礦作用多期、多源性特點。紅柳溝-喀拉大灣與早-中寒武世雙峰式火山巖建造有關的Pb、Zn、Fe、Cu多金屬礦床,已發現一大批大、中型礦床,主要有喀臘大灣大型鐵礦床、喀臘達坂西大型鉛鋅礦床、喀臘達坂中型鉛鋅礦床、翠嶺中型銅鋅礦床、更新溝小型鋅礦等。晚寒武世與火山建造有關的沉積變質型鐵礦床,已發現有英格布拉克中型鐵礦床、萬榮小型鐵礦床、618鐵礦點等。反映出早古生代裂谷形成與礦化作用,在拉張體制下的巖漿作用和變質作用為主的成礦特點,成礦物質以殼幔混合源為主,礦床成因類型以海相雙峰式火山-沉積作用及變質作用為主的特點。
(3)晚古生代(華力西期)成礦演化階段。此為阿爾金成礦?。ㄈA力西期)構造-巖漿活化與疊加改造階段。在早古生代的古亞洲洋基本關閉,或在其殘余洋盆的基礎上,再次拉張形成有限洋盆或裂谷、裂陷槽的主要時期。該時期僅出露少量石炭系地層,侵入體不發育。目前尚未取得找礦進展。
(4)中新生代成礦階段。此為阿爾金成礦省板內早期巖漿活化和上疊盆地發育階段。早-中侏羅世含煤建造有關菱鐵礦、硫鐵礦、煤礦床成礦亞系列,為穩定期板內上疊盆地陸相沉積的產物。
阿爾金東段大平溝-拉配泉地區,自1980年至今已發現的礦床、礦(化)點共計有74處,到目前為止有前景的礦床(點)共計有40處,這些礦床、點主要分布于紅柳溝-喀拉大灣(蛇綠混雜巖帶)成礦帶中,分屬拉配泉早古生代洋內弧、貝克灘前寒武基底殘塊。
(1)拉配泉早古生代洋內弧。拉配泉早古生代洋內弧,金屬礦產以鉛、鋅、鐵、銅為主,并有鉬、銀、金等多種礦產。目前已發現眾多大、中、小型礦床,主要成型的礦產地均產于其處。礦床在空間上的分布可從4個方面進行概括:一是下-中寒武統海相火山噴流-沉積型鐵、鉛鋅多金屬礦產,主要受控于喀拉大灣組一套海相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建造,是區內最主要的礦床類型;二是上寒武統沉積-變質型鐵礦,主要受控于塔什布拉克組火山巖-火山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是區內次重要的礦床類型;三是加里東期與中酸性侵入巖有關的金屬礦產,受控于阿爾金北緣斷裂及奧陶紀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四是與薊縣紀基性-超基性侵入巖有關的金屬礦產,受控于深斷裂及基性侵入巖。
早古生代鉛鋅多金屬礦主要礦床類型為海相火山巖型,層控特征明顯,均分布在喀拉大灣組第四巖性段內,由西至東分布有窮塔格鉛鋅(礦點)、翠嶺銅鋅礦床(中型)、喀臘達坂西鉛鋅礦床(大型)、喀臘達坂鉛鋅礦床(中型)、泉東鉛鋅礦點、更新溝鋅礦等礦床。
早古生代鐵礦主要礦床類型為海相火山巖型和沉積-變質型,層控特征明顯,已發現的喀臘大灣大型鐵礦產于喀拉大灣組第六巖性段第三亞段內;沉積-變質型鐵礦均分布在塔什布拉克組地層內,由西至東分布有萬榮鐵礦(小型)、英格布拉克鐵礦床(中型)、618西鐵礦點、618鐵礦點、617鐵礦點、拉配泉鐵礦點等,總體呈近東西向帶狀分布。
加里東中期與中酸性侵入巖有關的金屬礦產,主要為巖漿期后熱液型銀鉛多金屬礦(如阿北銀鉛礦)和矽卡巖型(鎢)鉬礦(如喀臘大灣鐵礦床內共伴生及獨立的鉬礦體)。
薊縣紀基性-超基性侵入巖有關的金屬礦產,主要礦床類型為巖漿型銅礦,拉配泉一帶沿基性-超基性侵入巖發現眾多銅礦(化)點。雖規模較小,目前尚未取得找礦重大進展,但具成群、成帶分布之特征。
(2)貝克灘前寒武基底殘塊。貝克灘前寒武基底殘塊的金屬礦床在空間上表現出不均勻分布,具體體現為帶狀分布??蓮?個方面進行概括:一是中元古代的非巖漿熱液型礦產主要分布于該區南部紅柳溝-拉配泉斷裂帶附近,受控于老地層-中元古界塔昔達坂群金雁山組、木孜薩依組;二是中元古代與基性-超基性侵入巖有關的金屬礦產主要分布于中部阿爾金北緣斷裂帶附近,受控于深斷裂及基性-超基性侵入巖;三是加里東期中-低溫熱液蝕變巖型金礦、高溫熱液型鎢鉬礦主要分布于北西部阿爾金北緣斷裂帶附近,受控于壓扭性斷裂及中酸性侵入巖。
中元古代非巖漿熱液型礦產,主要與老地層-金雁山組和木孜薩依組碳酸鹽巖-碎屑巖建造有關。沿該套沉積地層,由西至東已發現有碎石灘鉛礦化點、蘆草溝鉛礦、片石山鉛礦、片石山東銅礦、喀臘大灣西鉛鋅礦等。
中元古代與基性侵入巖有關的金屬礦產則明顯受控于阿爾金北緣大斷裂。如沿阿爾金北緣大斷裂分布有卓阿布拉克銅礦,沿斷裂帶除不但分布有礦床、礦點,還見有大量巖漿巖侵入,是區內一條重要的控巖控礦斷裂。該斷裂是塔里木陸塊區與阿爾金弧盆系的分界。與基性-超基性侵入巖有關的金屬礦產,則明顯受控于阿爾金北緣大斷裂及次級斷裂。如沿阿爾金北緣大斷裂及次級斷裂分布有眾多鉻鐵礦點,各礦點雖規模不大,但具有成群、成帶分布的特征。
加里東期中-低溫熱液蝕變巖型金礦,主要產于木孜薩依組壓扭性斷裂所挾持的斷裂破碎-糜棱巖化黃鐵絹英巖中,以硅化、黃鐵礦化為主的蝕變巖帶對金礦體地產出具明顯的控制作用,斷裂構造對礦液遷移、存儲起決定性作用,所以斷裂構造是主要的控礦因素之一,礦化蝕變強弱程度決定了礦化體的空間展布,如大平溝金礦等。高溫熱液型鎢鉬礦受控于壓扭性斷裂及中酸性侵入巖,如大平溝西南鎢(鉬)礦點。
從成礦地質階段看,區內成礦時代主要為兩個高峰期,一是前寒武紀成礦階段,主要為非巖漿熱液型鉛鋅礦(蘆草溝鉛礦床為代表)、巖漿型銅礦(卓阿布拉克銅礦為代表);二是早古生代成礦階段,主要為火山噴流沉積型鉛鋅多金屬礦(喀臘達坂鉛鋅礦床為代表)、火山噴流沉積-改造型鐵礦(喀臘大灣鐵礦床為代表)、沉積-變質型鐵礦(英格布拉克鐵礦床為代表)、巖漿期后熱液型多金屬礦(阿北銀鉛礦為代表)和構造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大平溝金礦為代表)等。
從成礦空間分布規律看,①拉配泉早古生代洋內弧各類礦床(點)的生成、發展主要受火山-火山碎屑巖層位控制,在火山-火山碎屑巖建造中發育與火山活動有關的層控型鉛鋅礦;次為薊縣紀基性-超基性侵入體及加里東中期中酸性侵入體控制。在空間上表現為受阿爾金北緣斷裂與紅柳溝-拉配泉大斷裂所夾持的斷隆內,北部以沉積-變質型鐵礦、巖漿型銅礦為主,南部以火山巖型鉛鋅多金屬礦、鐵礦為主。②貝克灘前寒武基底殘塊礦床(點)的生成、發展主要受薊縣系沉積巖層、中元古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巖、加里東期中酸性侵入體及區域性近東西向斷裂構造帶(組)控制,在空間上表現為北西部形成與壓扭性斷裂所挾持的斷裂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南東部發育非巖漿熱液型為主的鉛、銅多金屬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