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琰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我國工業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經濟的顯著提升,但隨著發展的深入產生了越來越凸出的問題。最凸出的是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就要尋求科學的發展道路。
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看到西方發展的困境之后,想出來的最好的解決之策。此處的“新”不是想出來的完全新的事物,是對于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要將其收集起來,重新作為原材料投入新一輪生產[1],使得原料和生產過程中都貫穿高效綠色健康發展理念,在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的同時兼顧綠色環保。
新型工業化概念提出之后,我國取得了很多成就,工業增加值由2002年的47431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17109億元,比上年(2018年)增長將近5.7%;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0%,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3.9%;從三大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第二產業占比逐年下降,第三產業占比逐年增加;萬元GDP用水量由2002年的537m3/萬元降至2019年的67m3/萬元[2-3]。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比超過了1/4,已經超過了主要西方國家貢獻率之和,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需要幾個世紀的工業化發展道路。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圍繞“人民”這個根本立場提出了“新發展理念”,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的“新”來源于時代的變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發展是一種好的態勢,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每一個工廠都需要回想過去、結合現在、展望未來,得出符合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通過不斷總結經驗方法,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近些年我國工業穩中求進,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就:2019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為5.59萬億美元,約占全球工業增加值總量的1/4。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世界制造工廠,在中低端工業品中擁有絕對優勢,但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高端關鍵領域有待于攻關加強,與全球經濟橫行相比,我國的第一、第二產業發展也較為滯后。
2021年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承上啟下的一年,經濟的發展取得喜人的成果,但制約發展的問題依舊存在。在此情況下,依據新發展理念,探究新型工業化發展,充分發揮潛力和優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中國在工業化發展之初就建立了工業的所有門類,即中國工業擁有525項門類,起初都認為門類越多越好,這種思想只注重數的概念,忽略了質的問題。當下許多企業注重技術的引進和模仿,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有所缺失,加強企業基礎研究的長期性投入,縮短研究成果產業化的時間,注重產品質量的發展,結合傳統與國際一流行業,特別是有利于國家戰略發展的行業,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中國要在環境保護方面積極參與,努力奉獻。高層領導機構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1)樹立人與自然共生存、共發展的思想。企業要擺正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界的演化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如果脫離了大自然,人類就會被淘汰,不再有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的關系,因此對大自然友好,大自然才會給予人類以回報。
企業和個人要控制沒有節制的行為。在現代工業高度發達的社會,許多人都貪圖消費和享樂,滋生了許多不正確的價值觀,不斷地從自然界索取,使得沙塵暴、洪澇等自然災害接踵而至。要使經濟和諧發展,應該清楚地知道自然資源的有限的,企業和個人要用理性去約束自己的欲望,勇于承擔起自然平衡的責任,充分運用和諧發展的杠桿來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
(2)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循環經濟是遵循自然生態物質循環規律的一種經濟模式,它要求用生態學的相關理念和方法來指導經濟活動。將自然生態物質循環規律運用到新型工業化當中,有助于使能源利用更加合理、節約[4]。循環經濟可以從資源供給的源頭上減少浪費,今后應著重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能源在自身小循環、行業中循環和地區大循環間的循環利用,推進能量的逐級利用和多級利用,從而從根本上兼顧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
(3)多主體共同治理,實現高效益發展。政府要站在頂層設計的高度。首先,政府要做到合理簡政放權。政府要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方面及時“伸手”,在平時賦予企業對于環境治理的自主處理。其次,要注意收集公眾和企業關注的信息,并做到及時公布,對于企業污染物的排放,要做到嚴格把控和檢測其主要污染物,及時將本地區相關指標如PM2.5、有害物質等指標傳遞給公眾。最后,政府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獎勵懲罰措施。企業發展不一樣,員工知識水平不一樣,企業對于節能的認知也不一樣,在每個行業中,政府要找到出彩的企業,作為“明星綠色企業”。同時,政府在制定獎勵措施時要有較強的目的方向性,企業作為一種資本,金錢指向是最有效率的,面對企業獎勵時,首選經濟支持,引導企業的正確方向,動用民間故事藝術和商業資本,加強企業的可視性操作。
企業要從自身責任意識著手。企業高層對工廠污染物要做到量化分析,對于相關部門和個人要按規則按程序進行培訓和教育,做到與企業一同思考節能減排對策。同時要從三個角度來提升企業自律意識,一是在企業文化上面下功夫,每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要在企業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有意識地注入綠色節能等相關因素,并滲透在企業員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其量化指標中有所體現;二是企業高層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對節能減排的企業進行補貼,大力鼓勵使用符合“綠色發展”的新技術,對主動申報淘汰滯后機器的部門給予一定的鼓勵,并號召大家學習,從根本上減輕企業設備升級改造、節能減排的壓力;三是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政府監管是主要方面,但政府對于企業的具體生產,資源投放比例等并不專業,還需要同期的企業一同配合監督,對于懲罰要力道適度,一旦發現與政策背道而馳的企業,依據相關的條文進行處罰而不可主觀臆斷。
在社會公眾層面要形成全民監督的氛圍。充分調動群眾的熱情,主要是保障人們相關方面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建立健全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建立利民的公眾檢舉渠道,通過撥打相關熱線、網絡曝光、實地舉報等方式方法對企業進行檢舉;同時設立專門渠道,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社會討論,加強公眾的理解與學習。
21世紀,新型工業化發展會以符合自然規律的生產方式為核心,以提高科學技術的創新能力、增加經濟發展效益、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減少社會環境的污染為發展方向,實現高效益高質量的發展,這更需要國家、企業和公眾的多方參與。
當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走上了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面對當前發展的攻堅期,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的新發展理念,為我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積極推進了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建設,在進行國際競爭的同時,可以實現新舊動能間的轉換,為支撐我國經濟平穩健康、高效率發展提供強大推力,為世界經濟走向復蘇和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