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傳琦,李小龍,謝易成
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要立足中國特色,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為高等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即如何在開展專業教育的同時,發掘凝練出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廣泛融入培養的全過程,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做到教書與育人的協同并進。
機床電氣故障分析與處理是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核心課程,以下簡稱機床電氣,因其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緊密、相互嵌入的特點,故一般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常見電器元件和基本電氣控制線路等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常用機床的故障分析與檢修的實踐應用,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機床電氣故障的能力。文章立足機床電氣的課程教學特點,開展全方位、全過程、多角度的課程思政改革探索,力爭實現機床電氣課程教學從單一專業課程教學到專業與思政雙管齊下的蛻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高技術技能人才的歷史使命。家國情懷是植根在每一個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巨大精神力量,而教師隊伍要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學識、閱歷以及經驗引導和激發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爭做有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2]。因此,融入思政教育的機床電氣課程是一個切入點,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適當融入家國情懷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懷,增強其民族認同感。
教書的本質是為了育人,學生作為育人的受體,在學習中不斷地塑造著包括道德修養、職業素養、智力等在內的個人品格,以期達到個人的完善。其中課程思政的融入對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的提升具有顯著成效。專業課程的學習是為了培養各個行業的建設者,以更好地促進行業發展。但只有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從業者不具備健全的人格、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輕則制約個人發展,重則影響社會公共安全。例如,近年來時有發生的工業生產安全事故、設備故障,造成人員傷亡等社會性事件,造成這些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工作人員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加入思政元素,通過現實社會案例剖析,提醒學生在努力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不忘個人人格的塑造。只有當每一個個體都能以較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那國家、社會這個大集體才能真正實現和諧發展。
學校不僅是傳授學生知識的地方,同樣也培養學生用科學、辯證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能力。專業知識的學習是客觀看世界的物質基礎,但主觀上能否合理而準確地看待和評價未知事物,需要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科學觀教會學生該如何做事,價值觀幫助學生評判事物的真善。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如果和思政教育脫離,那就像一個盲人在未知的岔路口尋找前進的方向,注定是盲目和徒勞的。教師在日常的專業教學當中,應積極主動地融入科學觀、價值觀的思政元素,包括認識論和方法論、創新的思維、嚴謹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等,有助于學生科學觀、價值觀的形成,引導學生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看世界。
在機床電氣課程思政教學中,要想實現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的高度契合,就需要在思政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下功夫。本課程的思政教學內容設計如圖1所示。為避免出現割裂式的思政教學,文章緊扣課堂教學環節,將思政教學內容分為三大模塊,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全過程的課程思政。

圖1 思政教學內容設計
首先,結合課程專業理論知識的特點,通過對新中國成立后的近幾十年的工業發展史的介紹,向學生闡述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曲折與不易,革命前輩的無私奉獻與堅守。在此過程中融入家國情懷、唯物史觀等德育元素,教會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的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工業強國的偉大理想。
其次,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實現全過程的重要一環和課堂教學的引導者,一言一行對學生都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自身必須能夠身體力行、認真備課、嚴于律己、知行合一,成為學生的榜樣。只有教師真正做到以身作則,方能做到寓德于教[3]。
最后,針對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環節,融入職業素養、社會責任感等思政元素。專業知識的掌握是為了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更好地服務社會,以實操為基本點,培養學生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以小見大,從細微處踐行思政理念。
專業課程思政,就是德育引領于專業知識的傳授之中,從而發揮專業課程的思育功能。挖掘出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出相關映射點,高效地實現專業教育和課堂育人的融合是課程思政的首要任務。結合本課程的知識結構和課堂教學特點,思政融入點設計如表1所示[4]。

表1 思政融入點設計
專業課程思政的對象是學生,思政教學內容的選定及思政融入點的設計都是為了服務學生。因此,如何找到學生樂于接受的思政教學方法是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關鍵[5]。經過不斷嘗試,筆者認為以下兩種方法收效較大。
(1)師生聯動的教學方法。專業思政教學的課堂,不能只是教師單方面的教授,學生被動地接收。要想讓學生有效吸收枯燥的思政和專業知識,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師生間的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筆者在講述我國機床發展史的過程中時,就會融入唯物辯證法,告訴學生“從發展道路上看,事物發展是迂回曲折的,出現短暫倒退也是有可能存在的,說明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一個反復斗爭的過程,那你們還知道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觀點嗎?”通過與學生的互動,無形中加深了其對唯物辯證法的認識,使得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地接受課程思政所設計的思政融入點,情感性、參與性與體驗感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2)多元化教學方法。信息化推進下的課程思政教學,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多維度、多輔助手段的教學方法應得到廣泛應用。使用學習通教學平臺發布的學生對專業課程思政多元化教學的調查統計圖,如圖2所示,采樣樣本為本校大二選修機床電氣課程的四個自然班,共計171人。從圖2可以看出,借助現有的信息化教學平臺、資源庫、微課堂等,打破原有的教學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進行專業課程思政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借助PPT、短視頻等信息化教學輔助手段,將提前制作好的思政知識點展示給學生看,使得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講授機床設備安全操作規程的時候,可以通過短視頻播放違反機床安全操作規程造成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的真實案例,以此觸動學生的內心,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素養。
融入思政教育的機床電氣故障分析與處理課程,通過思政教學內容和思政融入點的巧妙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師以身作則樹榜樣,讓學生真正實現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提升思想道德修養。秉承讓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始終堅持育人為先的基本方針不動搖,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講道德、有信仰、專業強的行業高技能人才。

圖2 多元化教學調查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