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寶
廣東白云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當前,人們對服飾的審美已經不限于視覺感官的滿足,而將其深化為對文化的融合理解。能夠占有市場份額的服裝品牌均具有獨特的品牌文化,消費者能夠通過體驗服裝的文化來接受服裝樣式,即服裝商品被添加了文化方面的內涵[1]。從根本上講,商品設計的成敗與其文化內涵直接相關,文化可作為產品的核心。我國一直堅持對紅色文化進行不懈的傳承,以此促使國人保持愛國熱情,牢記歷史,不斷努力進步。因此,紅色文化具有更為普遍的特征,將紅色文化與其他文化形式融合發展,便可充分發揮該種文化的內涵,使其成為各類文化的核心。對“紅色”服飾進行發展也基于紅色文化的精神支持,能夠激發人們對民族和國家的自豪感,滿足多元文化發展的需求。
“紅色”服飾具有明顯的革命特征,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其能夠體現出革命者不懼生死的革命意志,人們可通過服飾特征的傳承來紀念紅色文化,重點記憶革命歷史時期,并將該種革命精神財富通過“紅色”服飾進行傳承。
“紅色”服飾的發展與政治高度相關,具有工農兵形象特征的服飾更受歡迎,如列寧裝、軍用包等,上述服飾類型不但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同還可體現出特定時期的政治意義。不同時期具有各自的文化特點,在抗戰時期,更為突出政治形態對人們的影響,因此不論年齡和社會階層,均將政治和革命特征作為服飾選擇的重要標準。服裝作為人們的必備生活品,也可體現出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追求,可作為自身政治覺悟水平的體現形式,從而能夠迎合當時的政治意識形態。
革命時期的主要服裝類型為中山裝、列寧裝、人民裝、軍便裝等,且男女服飾的差異不大,下面分別闡述不同類型服裝的特征。(1)中山裝。該種服飾以孫中山先生之名而命名,以歐美服飾特征為元素,同時融合日本和中式服裝的特點,領子為直翻領,胸前四個口袋。該種服裝自問世便受到了廣大群眾的青睞,成為男性革命者傾向選擇的服裝類型。(2)列寧裝。該種服裝以藍、灰、黃為主色調,原本作為男士上衣,后來演變為女裝,也成為革命時期流行的服飾類型。其領口為西服式,胸前雙排扣設計,雙襟的中下方配置一個暗口袋,更符合女性對服裝的審美需求。革命女性偏愛該種服飾,象征其對工作的熱愛,同時可塑造能力出眾的女性革命者形象。(3)人民裝[2]。該種服裝類型的設計原型為中山裝,主要將中山裝的領口改為尖角式,同時將袖籠提高,前闊及后背部分也適當加寬,腰部內收。經過革新的中山裝得到了毛主席的贊許,被稱為人民裝,在革命時期也廣受歡迎。(4)軍便裝。該種服裝類型的設計也源于中山裝,上下四個口袋,但區別在于軍便裝上面的口袋紐扣為暗扣。
綜上,雖然服裝的類型存在差異,但主要是基于中山裝進行的演變,款式和顏色相對單一,服裝設計的重合度較高,難以體現出服裝的個性化元素,尤其女性著裝淡化了性別,無法凸顯出女性的性別特征。整個服裝樣式線條較為直接,難以結合人體的身材特征設計服裝曲線,且紅色革命特征更為明顯,缺乏時尚性的元素。
服裝造型總體由外部輪廓和內部結構兩方面構成。首先,外部輪廓便是服裝的外部表現形式,也是不同服裝類型進行區別的重要依據。不同的外形能夠表現出服裝的不同風格,通常服裝的外形主要有“H”形、“S”形、“A”形等。傳統的“紅色”服裝可歸屬為“H”形,該種外形輪廓更符合當時人們的勞動需求,服裝整體的外形較為寬松,能夠為人們在生產和勞動中提供便利。隨著服裝設計理念的不斷發展,不同的輪廓形式也相互融合,人們對服裝輪廓的審美傾向也隨之發生變化。如人們的生活壓力較大,則更傾向于穿著寬松的服裝來緩解身心壓力,因此“紅色”服裝的外形設計也需主動迎合時代發展的需求,能夠充分依據人們的審美傾向形成獨特的外形風格。
其次,服裝的內部結構主要為分割線等,主要針對細節進行規劃設計。該種細節方面的設計能夠全面提升服裝的亮點,增強服裝的設計美感。傳統的“紅色”服飾主要為中山裝的翻領、雙排扣等細節設計,上述元素均為“紅色”服裝的典型元素,如果將其與現代化的流行服飾融合設計,不但能夠保留以往的設計風格,還可豐富“紅色”服裝原本的形式,為其增添新的元素,提升“紅色”服裝設計的豐富性和靈活性[3]。
在對“紅色”服裝的設計中,難度較低的為圖案設計。但在具體設計圖案時,并不是將其他的圖案類型照搬使用,而是需要以創新性的設計思路為指導,合理融入革命人物、事跡等“紅色”元素,將其與當前流行的元素共同形成具有特色的圖案設計類型,使其能夠切實體現“紅色”歷史和文化的特征。消費者也可通過上述符號順利聯想到革命時期和歷史事件,從而形成更為積極的進取意識。
著名的《代碼集成》便是參加十三屆全國美展的作品,如圖1所示,該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山裝特征,將服裝設計為四個明口袋、封閉式的尖角翻領。同時基于上述設計風格進行優化改進,運用解構主義的理念進行創新設計,將毛式中山裝和旗袍的風格進行融合,形成了假兩件的錯覺。在色彩方面運用傳統的軍綠色,并以“代碼”的方式進行設計,運用白色提升服裝的整體亮度,褲子運用剪紙、貼布繡等圖案設計,形成了更為和諧的色彩效果,對視覺能夠產生較大的沖擊。同為參展作品,《萬水千山只等閑》如圖2所示,其設計風格截然不同,該作品對傳統的軍裝進行了復原,運用從未使用的紅色作為軍裝顏色,以此對紅色文化表示敬意。服裝的紐扣、腰帶等裝飾均用紅色設計,服裝外形更符合人體輪廓,面料使用綁帶和拼接編織的形式,更能夠喚起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記憶,能夠充分融合現代藝術設計元素與紅色經典,為傳統的設計風格增添新的審美氣息。在服裝圖案方面進行創新設計,并不是簡單從外形方面對圖案的輪廓進行創新,而是從文化層面對“紅色”進行新的定義,并通過符號進行展現。新的符號元素能夠為人們帶來紅色文化新的解讀,呈現出不同效果的服裝樣式,體現出新時期人們對服裝審美的新追求。

圖1 《代碼集成》(劉燦明作)
紅色文化與其他文化形式的主要區別在于,其飽含了革命志士的青春和生命,是用鮮血寫成的不朽文化。紅色文化更可作為積極的愛國文化體現,對各時期的人們均有激勵和教育的作用。通過服飾來體現紅色文化也是當前廣泛推崇的途徑之一[4]。由于服飾能夠通過紅色文化元素的展示來體現該種文化內涵,將文化訴求與服裝設計藝術進行融合,便可形成更具風格的服裝形式。
首先,設計人員在融合紅色文化時,需先將服裝設計與文化理念進行融合理解,堅定地以正向和積極的態度呈現紅色文化,使服裝作品能夠成為文化的重要呈現渠道。對于服裝大致的輪廓設計和細化的線條勾勒、圖案設置等,均能夠體現出服裝作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其次,設計人員還需發揮自身的文化素養,尤其運用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設計服裝,將能夠更深層次體現紅色文化元素的內涵,同時能夠表現出設計者對紅色文化的熱愛,從而全面提升服裝設計的質量和效果。

圖2《萬水千山只等閑》(汪麗群作)
總之,在服飾產品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獨特優勢,揚長避短,創造出受消費者喜愛的服飾產品,從而促使紅色文化與服飾產品有效融合,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希望結合以上研究,能全面加強紅色文化視域下服飾產品的設計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