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凜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指出,重點任務之一是落實立德樹人,即落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構建職業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創新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這三個方面。重點任務之二是鞏固專科高職教育的主體地位,把發展專科高職教育作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輸送區域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建成一批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和技術技能創新平臺。穩步發展高層次職業教育,推動各地發展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研用結合為途徑的專業培養模式。
遵循教育部的提質培優計劃中兩大重點任務,本校服裝專業把立德樹人、產學研相結合途徑提升到高職教育的日程上來,在這個大環境大平臺下,根據本校高職服裝專業的特點,進行了一系列“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探索和實踐,建立了以下高職服裝“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和教學模式。
“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是在德育先行,立德后才能樹人的宗旨下,進行育人機制的框架建設,如圖1所示。

圖1 “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框架
將優秀傳統文化、工匠精神融入專業教育,構建“一專業、一文化”育人機制,如服裝專業可強調藝術、時尚、技術與德育的結合;財經類專業可強調誠信文化,引導學生唯真務實,不做假;醫學專業可倡導救死扶傷、醫者仁心文化,培養醫科學生的仁心仁術、救死扶傷精神,從而在校園形成“百花齊放”的人文局面,營造德技并修的濃郁氛圍。以服裝專業為例,強調傳統服飾的設計和傳統優秀文化的融合,隱性無痕滲透下的教育機制構建。通過試點班的建立、教學大綱和課程實施方案的改革,來實現“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的構建。
(1)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服裝專業教育。從“技能本位”到“德技并修”,從“德育顯性灌輸”到“工學結合隱性德育”[1]。隱性德育模式的構建,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去,比如當今時尚漢服與中國文化的結合、民族服飾中文化元素的提煉、中國傳統服飾發展演變史等愛國主義教育。服裝設計理念和構思方面多鼓勵學生進行中國文化元素的運用和傳統服飾的研究傳承和創新。進行《服裝手工工藝》《服裝技能項目特訓》新課程開發,參與漢服服飾研究課題等手段來進行“潤物細無聲”的隱性德育教育,并對教師進行中國璀璨文化的培訓和熏陶。從教材、教法、教師三教改革中滲透中國元素,進行“仁義禮智信”五常教學,實現工學結合,德育融合。
(2)在工匠精神服裝專業教學、各種技能競賽和專業訓練實踐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在具體的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中,可加入旗袍、漢服、中國結、盤扣等手工課程和制作課程,進行中國傳統國粹的研究,并提升到設計理念中去。在專業技能大賽培訓中滲透工匠精神的教育,讓學生更加熱愛專業、努力進取、奮力拼搏。
課程是專業教育的核心,從愛國修身、立德守法、工匠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入手,經過有目標的大綱修改、實施方案改革、教學設計創新,增設服裝專業傳統手工課、中國傳統服飾、民族文化必修和選修課,工學結合中喻德于教、喻德于學。把“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理念滲透到專業技能培訓、專業技能大賽訓練。闡述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內核和當代價值,從魯班、庖丁等中國能工巧匠故事[2],引入設立工匠精神專題,講述大國制造和中國品牌。通過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課程教學中實現技能教育與文化教育相融合。例如,服裝專業通過學習了解中國服飾演變史就是中國文化史的縮影和寫照,把傳統服飾和時尚前沿進行融合,當今漢服流行元素、旗袍文化、羽扇綸巾、歷代服飾、民族服飾等都是德育中愛國愛家文化的載體。通過闡述服裝設計大師中的代表性人物的不畏艱辛、不懈奮斗的職業精神,“全過程、全方位”改造創新專業課程。
(1)搭建課外德技并修育人機制平臺,包括講座型、活動型、行動型平臺。邀請國學大家進行優秀傳統文化講座,邀請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行業技能大師和能手進校園,現身說法和秀技藝活動;鼓勵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拜師學藝;組織學生參觀中國傳統文化類博物館和歷史文化紀念館,多渠道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校園生活和專業學習,使其內化自身道德規范、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3]。教師通過分章節講授,將傳統文化元素以無痕隱性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滲透課堂。打鐵必須自身硬,教師先要加強自己的德育水平和文化修養,因此,要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師開展專題培訓。
(2)在德育先行的引領下,搭建“工學結合”的校內外教學平臺,建立工學結合、工學交替、學做一體的教學機制。
①教師進行“項目化+工作室”模式教學。根據多年專業教學經驗,普通的校內學分制和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只能激發少數上進心強的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大多數學生學習較被動。采取真實項目和學生中心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成立現代學徒工坊工作室,引進真實生產和競賽項目,從2018到2021年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試點,取得了巨大成效。
工作室引入競賽真實項目,在訓練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滲透給學生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引進一些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競賽項目,全員動員參加技能各級別技能競賽訓練,選擇不同的大賽類型,參加訓練,四年下來碩果累累。教學成果《服裝專業高技能人才“賽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獲省級三等獎。學生參加第六屆全國應用型人才技能大賽“匠心青春夢”職業裝設計大賽獲二等獎。武軟服裝專業師生的思想品德、技能成效方面有目共睹。學生在“敦禮為衣”第三屆柯橋·中國國際禮服設計大賽獲銅獎,第三屆大學生“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創新作品大賽獲優秀獎;《不染?服裝設計工作室》獲校創業大賽獲銀獎。學生參加中國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創新作品大賽獲二等獎。
②建立校企合作的工學結合教學機制。本校服裝專業和武漢子和誠服飾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業建立了長期校企合作模式,使學生可以在工學交替的企業鍛煉2個月,接受真實項目的錘煉,并在課程設計上加入給親朋好友設計和裁衣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服裝設計專業課上,加入課程思政元素,讓學生在學習時充滿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試點組的學生畢業后社會反響較好[4]。
總之,德育是職業教育的靈魂,職業教育的本質是技能培養與道德培育的結合。加強德技雙馨型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改革,打造出能將對學生的德育培養和技能培養融合起來的師資團隊,實現以專業教育為載體,將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團隊精神等融入專業教育,實現專業課程的思政化。德技并修也是推進工學結合的重要途徑,“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是高職育人的最好路徑選擇,通過培養一大批德技雙優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力專業技能的學習,從而使德育和專業技能的學習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