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恒
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2014年以來,甘肅省響應國家號召開展非遺傳承人培訓班,幾年的教學活動所涉及的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基本全面覆蓋,開展活動也全面豐富,高校教育與非遺的結合成為非遺保護的重要力量,在幾年的教學活動中,無論是在非遺保護理論體系的構建,還是在人才培養和傳承人的成長等各方面工作中都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如何保護構建甘肅省非遺傳承人的機制和對策中,高校和非遺的合作成為重要的環節之一。
甘肅省非遺項目眾多,在眾多非遺項目中甘南藏戲和花兒兩項屬于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數量也眾多,如民間音樂類(嗩吶、朗山花兒會)、民間舞蹈類(高蹺、蘭州太平鼓戲)、戲劇類(曲子戲、道情戲)、曲藝類(涼州、河州賢孝)、民間美術類(慶陽香包刺繡、夜光杯雕、磚雕等),文中不再一一列舉甘肅省眾多的非遺項目種類。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度對非遺事業的投入,甘肅省非遺事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期,甘肅省組織開展非遺傳承人培訓計劃,與眾多高校產生合作關系,2014年以來,西北民族大學承辦甘肅省非遺培訓班。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在2018年正式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在其專業建設中專門涉及非遺公益類品設計文化修復及產品藝術設計的門類學科,并且積極開展就業創業交流會。蘭州文理學院正在籌建甘肅省非遺博物館,今后也會成為新的甘肅省文化地標性建筑,而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多年來一直由西北民族大學組織承辦,并且在2018年非遺學員作品參加全國非遺博覽會活動,展出效果良好。同時西北民族大學建立了西北民族民間美術研究所。西北民族民間美術研究所常年深入研究甘肅省非遺的相關學科及知識,積極與傳承人展開調研活動,記錄傳承人生活狀態與工作狀態,完成非遺學科的口述與記錄保存工作,可以說甘肅省近些年來在非遺的相關研究和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進步。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特有的保存方式和傳承體系,其影響及傳承的因素主要包括傳承人、技藝、知識體系、非遺生態、非遺傳承人與繼承人關系[1]。
(1)非遺傳承人。非遺的傳承人是民族民俗文化傳承的主體,也客觀反映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非遺的形成從第一層面反映出傳承人的民俗文化活動的客觀表現。民俗的形式不是一日而形成的,不僅需要長久的活動行為的日漸積淀,同時必須給予成長的條件,如生活空間、自然環境、行為活動、思維方式理念及生活狀態等。傳承人作為主要傳承載體,除了技術層面的學習和打磨,還必須遵循民俗活動生活的軌跡,同時承載民俗文化的影響。因此傳承人的培養從主觀、客觀上來說都顯得極其艱難,其珍貴也體現于此。
(2)非遺技藝。非遺是特殊和獨一無二的傳統手工技藝。首先,非遺技藝體現了地域性及民族性特征。例如在甘肅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民族如回族、東鄉族等,從事畜牧業的民族如藏族、蒙古族、哈薩克族、裕固族等,各民族由于生產方式的不同所表現出的民族傳統技藝不同。又如列入國家非遺資源庫的保安族非遺腰刀鍛制技藝、東鄉族的搟氈技藝、臨夏的磚雕技藝等。可以看出非遺技藝獨特的地域特征及民族智慧。其次,在非遺技藝中可以看出它包含了民族獨有的藝術審美及價值因素,在眾多技藝中其表現出的形式上有服飾性特征、語言差異及飲食結構等區別,而在內容中充分體現出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例如宗教信仰表現形式、藝術審美情趣、工藝中圖案造型色彩等具體內容。可見,非遺技藝的形成是其龐大而豐富的多項客觀及主觀條件總和的表現,充分體現出非遺技藝的獨一無二性。
(3)知識體系構建。非遺傳承中知識體系的建構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主觀因素,另一方面是客觀形成。主觀方面體現在非遺傳承人是承載非遺知識體系的主要因素。非遺的知識體系形成是多重因素之和。有傳承人繼承的因素,也有傳承人創新改革的因素。在傳承人知識體系轉移的過程中隱性知識理論、知識轉移影響因素,以及非遺傳承人的認定、現狀、保護、傳承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為非遺知識體系的構建打下良好的基礎。客觀方面是國內非遺知識理論研究中,研究對象的覆蓋面相對龐大。如高校科研人員、圖書館、地方企業、非遺傳承人經營的公司及企業等。這些機構或者部門客觀上都對非遺的知識體系構建起到了擴充和保護的意義。
(4)甘肅省非遺生態。甘肅地區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聚集區,由于甘肅特有的地貌特征和自然生態方面因素,促成甘肅地區基本涵蓋了各種形式的地貌形態,再加上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使得非遺遺產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氣質與文化特征。在甘肅地區,非遺生態的成形并不是突如其來的結果。甘肅非遺生態的形成可以從農業文化、牧業生態生產生活等方面進行劃分[2]。例如,以甘南藏族地區為代表的草原畜牧業生產生活方式,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帶給藏族地區許多獨有的文化相貌,久而久之形成的非遺遺產有藏族民歌、拉卜楞民間舞、甘南藏族婚禮、夏河縣香浪節、藏族唐卡藝術等,幾種非遺形態所涉及和涵蓋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再例如,卓尼縣不僅生產非遺藝術品洮硯,同時卓尼土族民歌也是獨特的非遺遺產。因此在甘肅眾多的非遺遺產中都客觀表現出非遺生態樣貌的多樣性特征。綜上所述,甘肅地區由于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具備了草原生態、農業生態、畜牧業生態等環境,并且在非遺生態形成的過程中呈現了不同的形式美和文化內涵。
(5)非遺傳承人與繼承人關系。口傳心授是非遺傳承人與繼承人關于非遺技藝特有的傳承方式。非遺技術大多數源自師傅師徒方式,師徒關系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可以看出是非遺知識轉移中接受知識的一方和傳承者一方。非遺的傳承方式目前大體分三種:家族式、社會式、群體式。文中對三種方式不一一展開說明,傳承人如何學習掌握非遺技藝需要師徒制或者雙元制等方式。師徒制是現階段非遺傳承的主要方法,雙元制則是一種企業學校相結合的方法,因此非遺技藝的傳承或者知識內容的轉移是一個綜合和復雜的過程。
甘肅省非遺項目種類非常豐富,所涉及的種類也非常廣泛,如技藝類有唐卡、洮硯、剪紙等,民俗類有裕固族婚禮、夏河鄉浪節等,民俗服飾歌舞類有花兒、牛角琴演奏、多地舞等。因此應根據不同專業,不同風格,制訂相應的保護機制及策略。
不管何種藝術形式,人作為藝術載體存亡的第一要素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人的生存狀況,在客觀上解決了藝術的高度和長度等問題,因此非遺傳承人的生計問題應當是重中之重。隨著時代進步,國家給予資金的扶持補助也是助力非遺的方式之一。如果各地方政府出臺相應政策能夠給予非遺更大的助力,使傳承人從根本上解決基本生活保障,不為生計而犯難,這樣可以積極推動非遺傳承人的生活創作學習工作。
自2016年開始,按照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2萬元、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5000元的標準,對其傳承活動給予經費支持。從國家層面,鼓勵和支持傳承人更好地開展傳承活動。非遺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非遺活動的開展。活動開展的頻率和質量可以反映出地方非遺事業的發展,地方政府應積極開設和支持提供傳承人的傳習活動場所,地方政府可以利用企業資助、政府推廣、高校合作等籌辦博物館、傳習所等傳播推廣活動場地。近幾年甘肅省在與高校等合作中做出了優秀范例,不但建立了非遺專業和非遺培訓班,甚至在高校建立了博物館。
不同專業種類的非遺項目應有相應的傳承規劃戰略,非遺專業的長存不僅需要加強傳承人的培養,同時應加強培養全面健康的傳承人機制的綜合模式。例如表演性非遺藝術,在表演中除了做到有的放矢的演繹,還應加強藝術家的科學培養與栽培。引導從業者,青年藝術家在學習傳承技藝的同時,進行文化知識、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政治意識與文化自覺性,在國家建設搭建的舞臺上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為傳承傳播優秀民族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首先,人才的培養一貫是難點之一,因為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生長過程。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表演性非遺項目,其發展機制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才的培養與延續,因此人才的培養需要建設專業的梯隊架構,并且同時開拓人才的疆土,加強高校之間的合作。在培養的過程中首先注意地域性文化特征,非遺表演類藝術主體都來自民間,而且基礎牢固。就傳承方式來講,其他的傳播方式學習途徑都無法取代民間傳播,如果不認識其發展規律,放棄民間方式,拋棄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傳承的效果和難度不言而喻。因此,非遺傳承必須掌握地域性文化的兼容,傳承時要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其次,落實科學的培養模式。非遺大多數項目中,許多藝術家的傳承還處于流放狀態,并沒有根據時代的進步進行相應的改革,沒有科學的方式方法。在非遺事業的進程中可以發現,非遺專業相關知識、傳承人的培養、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成為非遺發展的核心密碼。傳承人知識體系的建立極為重要,同時在學習研究非遺項目的過程中,傳承人知識的保存以及培養傳承人的工作都應制訂科學切實的培養方案及模式,同時與高校積極展開合作[3]。因此,高校非遺課程制度的建構是非遺傳承的積極因素。
非遺事業走入當今社會,已經不能單純只作為一個傳播和傳承學習的過程。非遺項目的創新與開發利用成為下一步國家及其民族文化事業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在各地各區域非遺事業因地制宜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不管是與高校的合作,還是與政府的合作,還是與地方企業的合作,其終極目的是推動非遺事業的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加入創新的元素,同時,在開發的過程中要提供廣泛的發展空間,這樣才能夠使非遺事業走入一個良性的循環狀態。
非遺事業的保護與傳承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的培養。文章闡述了甘肅省對非遺項目及事業如何建立長效機制來保護傳承人作出的積極調整及探索路徑,通過參與非遺傳承工作,對非遺的保護及傳承有了新的認識及觀點。文章提出了筆者對于地方非遺專業新的認知和參與保護觀念,以期能為非遺的開發研究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