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當下建筑學的發展已呈風格形式的多元化,首先層出不窮的建筑理論與當代藝術流派相互影響并發展,其次智慧時代的來臨使人文科技的發展步入了新的征程。因而,建筑作為最主要的人類依存,承載著時代的發展變遷與精神文明,更是人類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體現。建筑藝術表現的傳統教學方式已滿足不了當下信息時代對建筑人才的需求,建筑藝術表現的課程改革已迫在眉睫。現代建筑藝術體現了建筑與人、環境和諧統一的關系,充分體現了建筑藝術審美與建筑科技化的高速發展,其本質是科技、社會現代化的必然結果[1]。現代建筑在承襲當代客觀因素的基礎上,將材料、結構、肌理、光影等塑造手段進行設計創新,探索著當代建筑形式。因此,建筑藝術培養也不應禁錮于傳統藝術表現形式,應在基礎教育中培養現代建筑師的藝術素養與視覺表現能力。
目前高校建筑藝術教學多數仍處于傳統美術教學模式的應用中,仍舊采用紙、筆、顏料的繪畫形式,然而單一的視覺表現形式已遠遠滿足不了建筑師對美學基礎知識素養的需求。建筑師的美學基本素養已非單純的建筑手繪,而是有著自身審美的需求、個性發展的需要、創新思維能力的需要、自我情感表達與社會認知度的滿足,即美學素養全面提高的需求。因此,建筑藝術的基礎培養課程中,材料及技法的創新已成為當下教學改革的重點,更對建筑學的藝術基礎培養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
建筑藝術培養的材料和技法的創新研究則成為建筑藝術表現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建筑藝術表現課程的教學創新與改革更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章主要研究建筑藝術表現課程中對形式與材料技法的創新實踐,通過系統的課程設置,結合建筑學對現代建筑師的職業美學素養需求,在課程中對應用材料及視覺藝術表現技法進行創新實驗,總結教學得失,分享教學經驗,希望為建筑藝術表現教學的發展盡一份力。經調研,文章研究內容填補了省內高校建筑藝術表現教學研究的空白,具有較高的研究應用價值。
從高速發展的社會到高速發展的建筑行業,建筑師的職業素養要求將越來越高。當下建筑師職業培養的基礎教學多數仍停留在傳統美術及手繪技法教學方式,傳統美術基礎培養及建筑手繪已遠遠滿足不了現代建筑師的職業美學素養需求。受到第十五屆全國建筑與室內設計專業美術教學研討會的啟發,全國知名高校已開始對建筑藝術表現課程進行現代藝術教學實驗,分享了一些實踐經驗,對當下河南高校建筑藝術表現教學有很大啟發。作為建筑藝術表現課程一線教師,更應順應時代與專業發展需求,深化教學知識理念,腳踏實地進行教學改革實踐。
建筑藝術表現作為建筑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對建筑師的培養有深遠的影響,構建著建筑師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美學素養與審美觀念[2]。經調研,河南高校建筑藝術表現教學仍處于美術基礎教學知識、教師課堂教學示范、學生臨摹手繪等傳統美術教學方式,極少有現代藝術材料與技法創新的課程實踐。因此,要培養適應于時代發展的現代建筑人才,需從基礎教學開始改革,制訂出合理的教學方案,創新教學實踐,為建筑學專業發展盡一份力。
本研究項目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將建筑藝術表現課程中的形式與材料技法進行拓展,應用多種表現手法進行創新實踐。通過調研對現下建筑行業人才需求進行梳理,對建筑藝術表現教學創新實踐進行探討,明確課題的內容與目標,明確時代賦予建筑學科的使命[3]。在充分調研、問卷調查分析后,創新課程體系,制訂合理的材料實施與技法表現方案。
建筑的美,源自空間造型組合、結構形式的韻律、形態意識的變化等因素,涉及造型藝術的空間、比例、尺度、形態、質感、色彩等造型規律。因此,對于建筑師的藝術培養具有多重性的因素,建筑的材料與表現內容恰恰符合以上培養因素,既有利于建筑師培養藝術思維的能力與表達,更可與傳統材料及當下新型使用材料相結合,有利于將建筑師對美學素養的需求得到滿足。
建筑藝術表現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多種表達形式及造型手段,藝術的表達形式本身就具有多元化、個性化的因素,這些因素為培養獨具風格的建筑師提供了重要的作用。從建筑師長遠的發展,到當下建筑行業對建筑師專業素養的需求,不難發現,缺乏個人魅力的建筑師的發展道路已舉步維艱,個人的自我價值也很難得到實現。
創新能力對于任何行業的發展均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建筑師更不例外。因建筑本身就與人類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文明的承載息息相關。不難發現在時代的長河中,建筑師賦予了建筑不朽的靈魂。因而,培養建筑師本身的自我創新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將創新能力實踐作為重要的執行方式,拓展建筑師職業創新能力的培養,應用啟發式教學手段,深化學生思維創新能力,使之形成更為成熟的自我創新思維。
建筑師的自我價值源自行業的認可度、社會影響力、人文關懷反饋等因素,其中自我價值的實現源自職業成就,建筑師的職業成就是專業素養的沉淀、文化修養的提升和真切的人文體驗。因此,建筑師的藝術培養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綜合性的表達形式,給予建筑師更廣闊的藝術啟發,對建筑師的視覺藝術培養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有利于建筑師自我價值的實現。
(1)拓展課程表現形式,開發型材料的應用,啟發多元化藝術形式。例如,突破以往教學中單一的紙上繪畫材料的局限性和傳統建筑美術教學形式,貼近建筑材料開發,采用石膏板、木板、石材等,重視材料本身的特征啟發,將材料紋路、肌理層次、色調變化等融入教學實踐。利于顏料在材料上的不同變化,形成視覺藝術美感的作品。采用木板實踐時,引導學生觀察木板紋理,對比色調差異,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石材實踐時,引導學生把握石材本身微妙變化的敏感度,有效培養學生對現實物象的觀察能力;石膏板材實踐時,重點在于石膏本身的材質,非常有利于色彩的附著,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理解與喜好,采用多種繪畫及有色材料,所呈現的藝術作品各有側重,色彩變化豐富,視覺效果多樣,從根本上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加強了其對藝術作品新的審視。
(2)開發建筑美學,實施水墨實驗。運用水墨畫的視覺藝術效果,進行項目實驗,突破傳統水墨的表現形式,結合現代審美、實踐教學啟發學生進行水墨技法表現,通過皴、噴、點等技法對想要呈現的畫面效果進行設計,表現設計主題。實踐中,學生的想法很多,設計思路也會打破傳統的禁錮。例如,將傳統技法的“皴”結合現代藝術的綜合表現,可以呈現出古樸的視覺效果;將傳統技法“染”融入畫面,所得視覺效果均勻并帶漸變,豐富且很自然。
(3)結合傳統藝術的實踐應用。結合傳統技藝,發揮傳統藝術的社會影響力,將傳統藝術形式融入實踐教學。在實踐中,調研收集大量的傳統技藝材料,并進行課程分享,學生結合自己的喜好進行選取,充實實踐材料,拓展設計藝術作品,形式內容不限。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探索創新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吸取中華傳統藝術的精華。將傳統藝術融入藝術作品,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新認知,進而啟發學生將優秀藝術形式理念傳承與發揚下去,具有現實意義。
(4)綜合造型實踐。突破傳統藝術形式,啟發藝術創新思路。此階段實踐也是學生最為輕松、趣味性最強的。在實踐中,利用偶然性、夸張性、多樣性等藝術表現形式,結合當代藝術的特點,拓寬藝術的表現形式。師生間應相互交流,啟發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大膽嘗試各種材料實驗藝術等手段,將數字、影像藝術結合,呈現出更為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收獲的教學效果良好,得到了專業教師的認可。
文章主要通過調整教學模式,創新教學理念,對建筑藝術表現課程中的材料與技法進行創新實踐研究,以拓展學生對知識認知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與審美品位、課程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為培養現代合格建筑人才做出貢獻。
此外,課題主旨對建筑藝術表現的發展、建筑學的發展、建筑與社會生活的適應度等都會有顯著的理論指導意義。從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整理,形成完整的體系形式,調整建筑藝術表現授課體系,完善教學實踐中對材料與技法的實際應用。從實踐的角度進行實驗、總結,以現實為基準,貼近信息時代、社會生活,將理論與應用實踐合理調配,進而總結出適應于建筑專業發展的建筑藝術表現的創新實踐道路,有利于建筑學學科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