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婷,戴春勤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730050)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共產黨人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1]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奮斗實踐中培育的偉大革命精神是激勵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價值引領。在開啟黨的新的偉大奮斗征程的百年轉折點上,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崇高的革命信念和昂揚的革命斗志,更好帶領中國人民迎接新挑戰、創造新輝煌的寶貴精神財富。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近代中國,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一時間,挽救民族危亡成為中華民族最強烈的呼喊和最緊迫的現實任務。在志士仁人們進行了各種嘗試而不能拯救中國危亡的生死關頭,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中國看到了全新的希望。以李大釗、陳獨秀等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分子最先嗅到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味道,他們率先在中國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以毛澤東、董必武、何叔衡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青年迅速集聚和團結在了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共同開創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全新歷史,鑄就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批寶貴精神財富。
1921年7月末,中國共產黨于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成立,這場被稱為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徹底改變了五千年中國歷史的方向。從此中國共產黨賦予了這艘本不起眼的小船以革命的信仰,小船因此以“紅船”為名永載史冊。紅船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之源,開啟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背叛革命,發動了殘暴的反革命政變,共產黨人遭遇了嚴重損失和慘烈犧牲,但共產黨人憑借著無堅不摧的革命理想和不怕犧牲的革命信仰,拼死斗爭,最終突出重圍轉戰至井岡山,保存了革命的“星星火種”,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鑄就了井岡山精神。面對大革命的失敗,中國共產黨人沒有氣餒,振作精神建立并不斷發展壯大蘇維埃政權區域,繼續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在革命環境異常艱難的蘇區時期,蘇區干部克服萬難,個個“自帶公糧去辦公”,甚至挖野菜充饑以維持工作,但領導的各項工作依然取得了突出進展,有效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鍛造了偉大的蘇區精神。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長征之路歷盡千辛萬苦,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長征輝煌,鍛造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黨和人民以血戰到底的勇氣,前仆后繼以血肉之軀構筑起阻擊敵人的鋼鐵長城,贏得了抗戰勝利,洗刷了百年民族屈辱,鑄就起偉大的抗戰精神。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創造了風清弊絕的社會生態,開創了贏取全國革命勝利的大好局面,鑄造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在革命取得全國勝利,離開西柏時,毛澤東同志更是要求全黨保持“進京趕考”的謹慎態度,鞭辟入里地提出“兩個務必”,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對于激勵黨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過戰爭洗禮,中國共產黨面對的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基本國情,振興國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中國共產黨人繼續保持著革命年代培育的堅強意志,帶領人民以高漲的熱情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育形成了以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為代表的寶貴精神財富。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美國發動朝鮮戰爭,嚴重威脅我國國家安全和人民利益,黨中央毅然決然選擇出國作戰,中國人民志愿軍克服重重困難、付出巨大犧牲,最終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充分打擊了美帝國主義者的囂張氣焰,維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嚴,激勵了黨和人民建設新中國的空前熱情和自信。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同時涌現出了一大批以雷鋒為代表的銳意進取、敬業奉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雷鋒精神激勵著每一位平凡人不懈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在經濟發展方面,面對西方國家的封鎖,中國共產黨人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在開發與建設大油田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以王進喜為代表的“鐵人”式英雄,他們鑄就的偉大的大慶精神,成為激勵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前進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國防科技方面,涌現出了一大批發揚團結一致、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的科研工作者,成功研制“兩彈一星”,極大增強了我國的國防科技實力,推動我國在國際舞臺上邁上了新臺階。在這一時期還涌現出了一批人民的好干部,他們是以焦裕祿為代表的始終牽掛著群眾,用生命解決“三害”的人民好公仆,焦裕祿精神蘊含著共產黨人親民愛民、無私奉獻的高尚道德情操。他們也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的實踐詮釋執政為民理念的突破天險最終于太行山上成功建成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新愚公”們。紅旗渠精神是用艱苦的奮斗澆筑而成的,是蘊含著堅定理想信念和強大責任擔當的中國共產黨的永恒精神坐標。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事求是思想在中國大地上重新綻放光芒,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繼續走促進經濟建設、尋求富裕發展之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也在此過程不斷得到開拓與創新。
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的指引下,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敢闖敢干、開拓進取的改革創業精神得到充分發揚。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因勢利導,先后設立多個經濟特區,并帶領特區人民埋頭苦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發展奇跡,鑄就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2]在改革開放大浪潮的推進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如火如荼、勢不可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沉著機智地把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舵,積極把握新機遇、應對新變化、迎接新挑戰。在此期間培育形成了“六十四字創業”精神、崇尚科學精神,成為激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邁向前進的寶貴精神財富。1998年夏,我國江南、華南等地區相繼發生了世所罕見的特大洪災,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立即組織調動黨員干部群眾抗洪搶險,一時間軍民上下同心,各部門、各系統團結一致、眾志成城,以嚴酷的斗爭譜寫了抗洪救災的壯麗史詩,鑄就了偉大的抗洪精神。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更高水平發展。在此期間積極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培育形成了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奧運精神等寶貴精神財富,成為鼓舞中華民族銳意進取、昂首向前的強大精神動力。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號載人飛船順利發射點燃了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航天夢想。一大批航天工作者用青春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堅、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奏響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時代最強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繼承并發揚偉大革命精神,不斷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以全新的奮斗實踐發展并充實著革命精神的內容。
在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卓絕地奮斗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全面勝利,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創造了世界史上的脫貧奇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淋雨,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艱中之艱。”[3]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黨涌現出了一大批鼓足干勁、任勞任怨、傾力奉獻的優秀扶貧干部,他們或是以張桂梅等為代表的扎根大山教育扶貧事業、綻放無悔青春的奉獻者,或是以黃文秀等為代表的用生命的代價兌現脫貧諾言的脫貧一線的實干者。全面脫貧的偉大勝利為早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千鈞一發之際,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以最快速度做出疫情防控的戰略安排,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體人民團結一致、積極配合、雷霆行動,在最短時間內有效遏制住了疫情的大面積蔓延。在抗擊疫情阻擊戰中,涌現出一大批英雄兒女,他們以果敢的勇氣同病毒展開殊死搏斗,他們付出生命的代價詮釋著使命、責任與擔當的內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戰場上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4]全國疫情防控的重大戰略性勝利正是在這種偉大精神的激勵中取得的。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行動。”[5]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舉馬克思主義理論旗幟,并以馬克思主義為堅強的理論武器開啟中國革命的現實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等內在性質所決定的。
首先,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能夠提供指導中國革命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特別是唯物史觀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揭示,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中國革命道路該依靠誰的重大問題。剩余價值理論對于資本主義剝削與壓迫的本真面目的揭示,進一步啟發中國共產黨認清了無產階級的現實境遇和歷史使命,從而領導廣大無產階級開啟了中國的革命道路。
其次,革命性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的鮮明主題。馬克思從一開始就滿含革命性地莊嚴宣誓,“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6]馬克思主義從形形色色的理論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指導“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7]的科學理論。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指南的《共產黨宣言》更是直觀地展現了馬克思主義鮮明的革命品質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并熔鑄于中國共產黨人的靈魂深處,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8],指引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偉大奮斗,鍛造了一個又一個革命傳奇,培育了中國共產黨崇高的革命精神。
最后,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是站在全世界無產階級的立場上,指導全世界的勞苦大眾以革命的現實手段反對剝削、反對壓迫從而實現自身解放的科學理論,這從根本上與中國革命的客觀實際相符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在心中深埋下為人民謀幸福的種子,并經過不斷的革命實踐生根蔓枝。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生根于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黨的百年奮斗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公天下”“精忠報國”“貴和”“重民”“扶危濟困”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理念不僅直接提供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生長的充分養料,同時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民族形式。
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繼承并發揚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在斗爭中鑄就輝煌的優秀民族傳統。偉大領袖毛澤東曾指出“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9]在中華民族面臨深重的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精神,主動挑起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大梁,一批又一批革命英雄不怕吃苦、不計生死、只求報國,在各種艱難險阻面前以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與敵機智斡旋、殊死搏斗,用鮮血和生命展現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血戰到底的革命英雄氣概。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繼承并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我國的民本思想早于先秦儒家就已形成體系,并經過歷代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以重民、貴民、養民、順民等為核心要義的較為系統與成熟的民本思想。因此對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地位的重視本就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基因血脈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著“雅齋臥聽蕭蕭竹,疑似民間疾苦聲”的警惕和情懷。并且黨在百年的奮斗實踐中注重汲取傳統民本思想的精華,實現了傳統民本思想與當代群眾史觀的真正對接。
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所鑄造的革命精神的現實力量源自人民,也正是因為革命精神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奮斗實踐為現實根基,才能夠散發永恒的思想光芒。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性和革命性在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百年偉大奮斗實踐中實現統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注重密切聯系群眾、積極發動群眾,與人民群眾建立起軍民魚水的血肉聯系。正如毛澤東強調,“共產黨基本的一條,就是直接依靠廣大革命人民群眾。”[10]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群眾工作經驗為后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工作基礎。中國共產黨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條永恒真理的引領下堅守并踐行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捍衛著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所取得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以全新的奮斗實踐證明了“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11]。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作為黨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常學常新,是激勵黨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推進自我革命具的重要政治資源,同時也是增強文化自信,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信仰是一個人的生命,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將理想信念比作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并強調,“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12]。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精神內核,貫穿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始終,培育了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難、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淬煉了一個又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偉大革命精神。正是中國共產黨懷揣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在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的激勵和鼓舞下,才能夠擁有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紅船勇氣”;才能夠保持“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才能發揚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才能夠始終胸懷一心為民、清正廉潔的公仆情懷。正如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的“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13]。
黨在新時代面臨著新的歷史任務,從偉大的革命精神中找尋對共產主義的堅定政治信念,是領悟和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推進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必然要求。全體黨員干部必須帶頭學習和領悟革命精神的偉大意義和深刻內涵,從革命精神中汲取豐富營養;必須在工作中矢志不渝貫徹并落實偉大革命精神,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必須帶頭傳承和弘揚偉大的革命精神,帶領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培育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如此,黨才能更好服務人民,團結帶領人民群眾賡續奮斗,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建設邁向新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4]堅定文化自信是保持民族獨立性、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實現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在其本質上是一種形式獨特且豐富、內容優秀且先進的文化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強大精神根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中華民族文化遭遇嚴重危機,出現了質疑甚至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聲音,人民陷入了深度的文化自我懷疑之中。終于,中國共產黨的應運而生從根本上挽救了民族文化的空前危機。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與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結合,不僅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以中國化形式,同時也開辟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在優秀的民族文化的浸潤下,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實踐中構筑起偉大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奠定了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中國人民重新找回了民族脊梁,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重拾文化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革命依然在路上。打鐵還需自身硬,黨只有敢于刀刃向內,不斷地推進自我革命,才能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偉大的革命精神作為黨百年奮斗的優秀品格的淬煉,是黨不斷推進自我革命的重要法寶。
首先,推進黨的自我革命要弘揚和發展革命精神中崇尚理想、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堅定理想信念。實現共產主義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最高追求目標。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沿著共產主義這座明亮燈塔的光前行。革命時期,無數的革命烈士為共產主義信仰不惜奉獻自己的生命,以最偉大的行動詮釋了“為有犧牲多壯志”的真諦。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繼續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克服萬難、艱苦奮斗,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工作中去。今天,黨已帶領人民走過了百年的奮斗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特別是人民過上了更美好的生活。前途是光明的,但同時黨更要清晰地認識到新形勢下我們所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和新的歷史使命。越是輝煌,越要抖擻精神、提高警惕,在堅決徹底地自我革命中筑牢理想信念之魂。
其次,推進黨的自我革命要弘揚和發展革命精神中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奉獻精神。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初,就確立了堅決依靠人民、忠誠服務人民的基本原則,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鮮明特色。正如習總書記所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今天,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興旺發達就是要不斷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基本原則,在自我革命中保持黨的純潔性,做到不被利益所擾、不為誘惑所動,實踐“我將無我、不負人民”[15]的忠貞誓言。
再次,推進黨的自我革命要弘揚和發展革命精神中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我們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坦途,革命、建設和改革之路都曾遭遇過很多曲折,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今天依舊能夠散發出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為我們黨從未拋棄“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這條根本原則。在問題和錯誤面前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自省原則,我們黨才能走得更堅定、更自信、更長久。新時代,全黨上下要在不斷地自我革命中戒弄虛作假、戒有名無實、戒好高騖遠、戒沽名釣譽,將“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工作原則貫徹到底。
最后,推進黨的自我革命要弘揚和發展革命精神中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依靠曾經無數的革命先輩英雄們為了革命的勝利,在血與火的斗爭中頑強拼搏,無數英雄兒女為了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任勞任怨、埋頭苦干而取得的。今天,中國共產黨人的自我革命必須包含鍛造“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的內容,要鍛造堅強意志和鋼鐵本領,始終具備“抵御驚濤駭浪、克服艱難險阻”的能力。“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只有擁有涅槃的意志和信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最終實現。
江澤民同志曾講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6]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起著凝心聚氣的靈魂作用,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17]因此,在黨百年奮斗所取得的優秀成果的堅實基礎之上,中國共產黨人要繼續傳承和弘揚偉大的革命精神,以偉大的革命精神感召人、鼓舞人,發揮好革命精神的強大引領力、凝聚力,汲取強大精神力量,在不斷的奮斗中賦予偉大革命精神以時代內涵和價值,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百年來的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無私奉獻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一心為民的優良工作作風。它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堅定信心、不懼風雨、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回望偉大的革命精神、體味其深刻內涵,是繼續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麗新篇章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