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濤,劉燕茹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730050)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理論,偉大理論指引偉大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全局出發,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為中國的法治建設繪制了一幅幅設計圖、發展圖。習近平法治思想高屋建瓴,具有時代性、原創性,順應中華民族的發展要求,科學回答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難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的一次大飛躍。習近平總書記胸懷國家,不忘初心和信仰,立足長遠,明確指出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為夯實中國之治提供全新的思路。新時代是大學生成長成才、成就事業、不容辜負的最好的時代,大學生要做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制素養,做新時代學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新青年。回首過去讓我們追本溯源,展望未來讓我們深學細悟,身體力行,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者、宣傳者、踐行者,不斷開創法治建設的新局面。
偉大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并在不斷地運動中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一經傳入中國,就作為一種社會思潮長期存在于中國大地,與中國的社會實踐結合,創造性的產生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實現了法學思想的中國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寶庫,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印證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從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發展脈絡來看,其法學思想發源于《黑格爾法哲學批評》、奠基于《德意志意識形態》、確立于《共產黨宣言》。回顧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可以得出馬克思關于法律的本質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解。首先,法律是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批判了那些認為法律是從人民的頭腦中擠出來,而不是在與自己的觀念的斗爭中產生的膚淺認識[1]。其次,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和產物。這也體現了馬克思關于法學理論的重要觀點,即法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可能是一種永恒的存在,法律是階級社會的產物,依托于階級社會而存在,國家與法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且法一定是體現廣大人民的意愿而不能僅僅代表少數統治階級的思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西方國家所謂的自由平等思想。最后,法具有運動性。這一點揭示了資產階級妄想以不變的法來維持自己的長久統治的結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保持法的穩定性是必要的,但應該辯證看待其穩定性,即應當隨著社會的發展及變化對法律做出相應的調整和修改、廢除等。
大大豐富了中國法治思想的內涵,傳承了中華優秀法律思想和文化,是對中華法系的又一次豐富發展。馬克思指出:“法律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不是從來就有的。”[2]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發時代之先聲,科學回答了21世紀法治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為今后的法制建設和提升國家治理效能提供了解決方案和指導意見。我們應該認真學習領悟并參透其中的重要意義來指導實踐活動的推進。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并不是置于高閣之上的理論,而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理論,通過將其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來解決中國面臨的困難和難題。
新時期,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法治建設多次論述,這些論述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帶領中國共產黨進行法治建設的偉大歷程,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過去法治建設征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反思和所取得的成功經驗的總結、提煉和升華。回顧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歲月,不論身處何職、何處始終不忘法治建設,例如:總書記在浙江任職期間提出:“法治浙江”建設,發揮黨、人民群眾、依法治國相統一,體現公平正義、以人民為主體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座談會上指出法治建設對黨、國家、人民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守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使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法律,用法律來保證黨的政策的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依法治國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突出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性作用,為新時期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新的遵循和指南。習近平總書記用“十一個堅持”來論述新時期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是我國在今后的法治建設征程中的思想武器和治國利器。習近平法治思想內容豐富、論述凝練、邏輯嚴謹、層次清晰,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重要指導性思想,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法治思想來推進治國理政,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夠歷經挫折仍舊不斷發展,其根本原因是有堅定的領導核心。正所謂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黨的領導始終是夯實中國之治的基礎,始終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核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面依法治國,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堅實保障[3]。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核心在黨。堅持打破“黨大還是法大”這個偽命題,假命題,始終發揮黨是一切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回首中國的發展軌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依法治國戰略部署是完善治國理政的重要途徑,是順應社會發展大趨勢前提下制定的重要政策,我們必須長期堅持,黨的領導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踐行著黨的責任和使命,砥礪前行,不忘來時的路,堅守人民底線。例如在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使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法律,用法律來保證黨的政策的實施;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為中國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和規劃,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做貢獻。從以上幾點可以深刻理解出黨在法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黨的領導是推進法制建設進程,建設法治國家的中堅力量,始終發揮了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4]。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從人們群眾的偉大社會實踐中走出來的理論,是以全人類徹底解放為核心的理論。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無論何時,人民始終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中堅力量和堅實后盾。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人民可以依法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來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社會事務等;2021年1月1日起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就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水平的提高,更加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民法典》的頒布不僅完善了我國的法律體系結構,推進了法治進程,更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中談及總體目標時,要求“到2025年八五普法規劃實施完成,法制觀念深入人心,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征、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建設生動局面。”正所謂良法善治,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會對經濟基礎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推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法律保障。
權力作為雙刃劍具有兩面性,為了防止權力異化,廣大領導干部及相應的法律工作者應該樹立正確的權力意識。“國無常強,無常弱。俸法者強則國強,俸法者弱則國弱”。各級組織、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堅定崇高的職業理念、敬畏法律、尊重法律。讓法律發揮應有之用,為人民群眾維護公平正義。建設法治國家,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始終要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高素質的法制隊伍,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能夠使手中的權力為老百姓干好每一件實事。
任何法律過程都有正規的法律程序和相應的執法人員,而執法者是國家法律實行的推動者,抓住這個關鍵點進行全面應依法治國的推進。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所謂全過程就是立法、執法、司法、執法的各個環節。首先,立法者要想人民所想,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確保立法以憲法為依據,以事實為基礎,發揮立法的作用,真正做到用良法來推進善治。其次,執法機關應該破除特權觀念,真正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法律在陽光下運行,發揮一切現行法的作用。再次,司法環節要做好法律的解釋和宣傳工作,保持判決的公平正義,在具體的司法案件中,努力讓當事人勝敗訴都服[5]。任何的法律事件其最終目的都是引導人民建立法治觀念,做守法的好公民。因此,在相應的法律實踐中通過不斷創新宣傳方式來將普法宣傳教育融入其中,法律宣傳者要積極對新出臺的法律進行專業化的解讀,為人民提供專業、精準、高效的法律幫助和支持,讓法制觀念深入人心,讓普法宣傳更接地氣,服務人民聚人氣,讓法治宣傳和普法教育在中國廣袤大地開花、結果。
習近平法治思想不是存在于課本上的知識,而是根據中國社會的法治現狀以及在治國理政的具體實踐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大學生必須要身體力行,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踐行者,提高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效能。破除不正確的思想觀念的干擾,樹立法律的權威,身體力行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
青春自當有為而不負好韶華,青少年不僅是中國法治建設的主體,也是中國法治建設的未來。青年大學生要懂法、守法、學法、用法,運用法治思維來處理和解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踐行者,讓法律成為解決問題的利器。當今世界我們所身處的時代是成長成才、成就事業、不容辜負的最好的時代,青年大學生要做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制素養,提高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只有在潛意識中認同和領會法治思維,才能在具體的實踐中做到更好的運用。因此,在實踐中要以法治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和實踐方式為標準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要培養人的法治思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去除人治的思維,法令實行的必要和充分條件就是私令必須廢除。法治和人治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所使用的依據不同,法治是以法律作為國家治國理政的基礎,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這樣會避免專斷暴力統治。法治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權力下放給公民,進而又由公民所產生出來的法來進行社會治理,體現民主性。而人治則更多的是以人的個人主張和意愿來進行社會統治,其根本主張是人權高于法律,片面強調以個人的魅力和才智來進行統治。這樣容易出現朝令夕改,政策制定和國家治理的不確定性和非理性。其次體現在價值上,法治強調的是以社會大眾的意愿來進行社會的決策和治理,體現一種多人之治,這樣會避免像西方國家那樣打著人權的幌子來攻擊中國。而人治則體現的是以人的思維作為標準。前蘇聯國家的教訓告訴我們,個人崇拜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一個政權要長治久安除了要有一個堅定的黨來領導,還要有法治的權威來作為保障,進行權力的監督。
“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的感受它。感覺只能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實際問題。”[7]因此,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其根本任務是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內在價值,自覺地將這一主題持續深入進行下去。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法制建設也要依靠青年一代的努力,青年大學生應該培養法治思維,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養成守法的習慣、守住法律的底線。法律明確規定了我們什么事情可以干,什么事情不能干,處理任何事情心中要樹立法律的鏡子,在心中握緊法律的戒尺。此外,認真學習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法律內容,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深化法治意識。例如,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把每年的12月4日設立為全國憲法日,已連續開展七個年頭,該活動有利于憲法觀念深入人心并推進憲法教育的常態化。廣大青年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到類似實踐活動中去深刻理解該活動深層蘊含的意義,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踐行者。
偉大時代召喚偉大思想,偉大思想指引偉大實踐。習近平法治思想來源于時代、回應時代、引領時代。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用而生,具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堅定的政治立場、是我們大學生法制素養提升的必要充分條件,是每一個正義的人都應該景仰并學習的偉大思想。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堅定信念,勇擔責任,始終堅持馬克思法學理論的指導地位不動搖,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領會要義,堅定信心,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者、宣傳者、踐行者。在中國法治建設的新征程中揚帆起航,乘風破浪,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