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洪波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重慶 400041)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習近平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習近平法治思想豐富的理論內涵與鮮明的實踐品格中,人民性是其中的重要特性。這源于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體現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屬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追求人民福祉的初心使命。由此,人民性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屬性,是貫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價值紅線和邏輯主線。學者們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給予了高度重視,認為“人民性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最鮮明的品格”[1],“人民性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亮底色”[2],“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4],“習近平法治思想本質上是人民的理論,人民性是其最鮮明的特征,人民立場是其根本政治立場”[5]10。
在這一基本共識基礎上,學界還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從不同層面展開了積極深入的理論探討,概括起來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從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角度解讀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學者們認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體現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增進人民福祉,是對馬克思主義原理中的人民性這一鮮明品格在新時代中國的創造性傳承[6],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7]。二是從法理內涵的角度解讀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學者們認為,習近平法治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的法理內涵包括確立人民的主體地位、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回應人民的要求期盼等方面[8],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立場主要體現在堅持法治為了人民、堅持法治依靠人民、堅持法治保障人民權益等方面[9]。三是從全面依法治國重要環節的角度解讀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學者們認為,要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場貫徹于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10],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一重要要求凸顯司法的人民性[11]。四是從法治實踐路徑的角度解讀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學者們認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需要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12],著力發揮領導干部的責任主體和政法隊伍的中流砥柱作用[13]。五是從法治使命的角度解讀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學者們認為,法治使命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個重要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承載著保障人民權益的重要使命[14]。
這些從不同層面進行的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理論探討,加深了對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理論認知,拓展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理論視野,也進一步提出了我們需要系統思考的問題: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形成邏輯是什么,這種形成邏輯使得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貢獻體現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充分展現和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及其主要精神。圍繞這些問題,本文擬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礎上,著重從形成邏輯、科學內涵、實踐路徑、理論價值等四個方面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問題展開分析,以期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有其內在邏輯。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用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來思考和指引中國的法治”[6]的最新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鮮明的人民立場融貫其中。中國共產黨長期領導人民進行法治建設積累的寶貴經驗、中華民族積累的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歷史、文化與實踐的邏輯基礎。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是在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人民立場基礎上形成的,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理論邏輯。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根本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習近平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15]429,我們“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15]429。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來思考和指引中國的法治建設,始終堅持站穩人民立場,創造性地傳承了法的物質性、政治性、人民性、社會性、實踐性、繼承性等馬克思主義法治原理[6]。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牢牢地堅持和站穩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人民立場這一根本立場,強調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強調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強調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基于對社會主義法治人民性的深刻認識,201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的五個基本原則之一[16]6。2018年8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的一條指導思想予以強調[17]。2020年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好的一項重點工作予以強調和部署[18]。這些重要論述和部署,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堅守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人民立場的理論特質,使得人民性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亮底色。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是在不懈追求中國共產黨領導法治建設的為民初心基礎上形成的。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19]回顧百年黨史和70多年的新中國史,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長期實踐中,始終堅守法治為民的初心,始終緊扣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社會主義法治,在久久為功中積累了寶貴的社會主義法治經驗。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各族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找到了“民主”這條新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親自部署、推動、主持起草“五四憲法”,并領導人民制定國家機構組織法、選舉法、婚姻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初步建立起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法制框架。
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民主與法制的關系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20]146,“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要堅持下去。這好像兩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20]189。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民主需要社會主義法治保障的基本道理,指明了在黨的領導下同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開啟了新篇章。習近平指出,“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21]92,“在中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證國家政治生活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21]70。這些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重要體現,是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往開來、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以不懈追求法治為民的智慧結晶。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是在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民本理念基礎上形成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習近平強調指出,“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也有我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數典忘祖”[21]176,“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等不同,中華法系是在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和中華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蘊”[18],“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21]111。習近平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思想智慧高度概括為“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保護鰥寡孤獨、老幼婦殘的恤刑原則”[18]等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集中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尤其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更是彰顯了我國的治國理念和治理傳統。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重視和對歷史文化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貫重視,是相輔相成的。習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民本理念等傳統治國理政智慧,是將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積淀的悠久法制文化傳統和新時代的法治實踐需求進行貫通思考的法治理論成果,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的、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基礎上的法治理論創新。文化是制度的基因,任何法律制度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基因,使得各國的法律制度因時因地存在一定的時空差異性,但又不顯得神秘而無規律可循。正是這種文化基因,使得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法治國度盡管會受到不同的處理,卻能獲得當時當地的公眾認同。這種文化基因就是“別人”看透“他國”法律制度的解碼器。這種文化基因也是使“紙面上的死法”變成“現實中的活法”的催化劑。正是因為法治建設遵循文化邏輯,法律文化傳承對于法治建設十分重要,所以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形成的《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明確提出要“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22]。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是在積極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礎上形成的。面對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15]8正是基于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判斷,習近平強調,“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樹立辯證思維和全局觀念,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18]。法治既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民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人民實際享有情況,是推進法治建設不可脫離的社會實踐基礎,須由法律制度提供可靠保障,須以法治方式規范有序實現。新時代人民對民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會順勢導向對法治日益增長的需求。由此,新時代的法治供需矛盾將比以往更加突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內涵將比以往更加豐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法治努力將比以往更加迫切。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23]70面對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法治需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尤其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事業進行謀劃時,積極回應人民基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法治期盼,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加重視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把法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整體推進,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法治領域突出問題作為謀劃和推進法治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實踐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正是以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為切入點和著力點,深化法治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獲得了廣泛性認同。因此,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根植于人民基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法治實踐需求,檢驗于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的生動法治實踐,并堅定地致力于更好滿足人民基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法治期盼。這使得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實踐底蘊在“人民有法治需求—滿足人民法治需求—更好滿足人民法治需求”的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中更加深厚,使得社會各界對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人民立場更加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人民價值歸屬更加認同和自信。
法治與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全面依法治國中的基本問題,關涉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立場和發展方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的人民立場,緊緊圍繞法治建設與人民地位、人民權益、人民感受、人民力量的多維關系,全面深入地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價值主體、權利指向、評判標準、依靠力量等基本問題,使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科學內涵系統地展現出來,為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提供了明確的價值指引。
人民在法治建設中處于什么地位,這是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明確的價值主體問題?!霸谌嗣癞敿易髦鞯纳鐣髁x國家,人民與法治的關系是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盵14]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搞法治建設,必須始終牢記人民立場,維護人民主體地位。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首要體現。對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尤其是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理念,把憲法作為厲行法治的關鍵,把憲法實施作為保障和維護人民主體地位的關鍵。習近平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1]71,“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于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21]107。因此,在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中需要堅持和維護人民主體地位,抓住人民在憲法中的主體地位這個關鍵,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發揚人民民主,集中人民智慧,體現全體人民共同意志。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我國憲法確定的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理念在法律制度層面的集中體現;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是新時代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理念的內在要求。習近平十分重視這一點,先后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等多個重要場合予以強調。習近平的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人民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法治中至高無上的主體地位、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理念對于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對于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因此,習近平強調指出:“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盵21]200
法治建設保護誰的權益,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權利指向問題。習近平強調,“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18]。法治具有重要的權利保障功能,保障人民權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一個重要使命[14]。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在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中堅持人民性,就是要充分發揮法治的權利保障功能,以更好地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在法治建設與實踐中,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各級領導干部至關重要。習近平指出,“領導干部具體行使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監察權、司法權,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18],“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主要是通過各級領導干部的具體行動和工作來體現、來實現”[21]135。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尤其看重領導干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對于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以及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重要性。
如果各級領導干部在具體行使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監察權、司法權過程中,不尊崇法治、厲行法治,不依法辦事,人民賦予的公權力就容易被濫用,人民的合法權益就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對于實踐中一些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法治意識淡薄、法治能力不足、法治本領恐慌等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加以解決,強調領導干部要堅守法治底線,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指出,“要把法治素養和依法履職情況納入考核評價干部的重要內容,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領導干部自覺行為和必備素質”[18]。“領導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責任主體”[13],也是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責任主體。習近平關于領導干部必須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以更好保護人民合法權益的重要論述,充分展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內涵,深刻闡明了領導干部厲行法治對于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重要性。
法治成效由誰評判,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評判標準問題。法治評價標準,會由于評價主體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具有主觀性和階級性[24]。在社會主義中國,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是法治建設的“閱卷人”,“法治建設成效最終要由人民來評價”[12]。習近平強調,“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25],“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21]229。這就要求,在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對于公平正義的內心感受,充分關注人民群眾在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中的法治獲得感。法治建設成效如何,不僅是改革者自我感覺良好,更重要的是讓人民群眾感到滿意。法治是否公正,也不僅是法治專業人員的自我感覺公正,更重要的是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法治乃善治之業,良法乃善治之基。隨著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我們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在總體上已經實現了有法可依。在此立法背景下,人民群眾關注立法的焦點,已經不是“立得出來,以求有法可依”,而是“立出好法,以求良法善治”,“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21]20。因此,法治建設需要堅持立法數量與立法質量并重,在立法項目上要“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法律制度”[21]4;在立法程序上“要完善立法工作機制和程序,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法律準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21]20;在立法理念上“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26]160;在司法環節上要杜絕“有法不依、失于規制乃至以權謀私、徇私枉法、破壞法治”的現象[21]21,“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21]14。這些重要論述,從法治評判主體的角度,深刻展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內涵,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人民性原理在新時代中國法治建設中的創造性運用和闡釋。
法治建設依靠誰,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依靠力量問題。依靠人民推進法治建設,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重要體現。全面依法治國,既要為了人民,也必須依靠人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推進。習近平指出,“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1]107。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下,中共中央2020年12月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強調,要“培育全社會法治信仰,增強法治宣傳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原則”[27]。中共中央2021年1月印發的《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對緊緊依靠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作了強調和部署[22]。這些重要決定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把全國人民更好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凝心聚力搞好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在現代社會,法治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依托,法治現代化是需要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同步協調推進的事業?!胺ㄖ维F代化是包括法律制度、法律價值和法治文化變革在內的意義深遠的變革過程?!盵28]在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積極穩妥推進法治現代化,以使法治建設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現實要求,迫切需要在加強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充分激發全體人民尊崇法治的熱情,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自覺投身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積極作用。
新時代依靠人民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需要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引導人民堅定法治信仰。人民的法治信仰對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著極端重要性。習近平指出,“只有內心尊崇法治,才能行為遵守法律。只有銘刻在人們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21]135。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全民普法是引導全民守法的基礎性、長期性工作。習近平十分重視全民普法工作,尤其是青少年普法工作,強調“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要堅持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增強青少年的規則意識”[21]115。這些重要論述深刻表明,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眾中蘊含著巨大的法治偉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權威需要全體人民共同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需要全體人民共同推進。
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內涵要求,需要在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中有具體舉措并轉化為實踐行為,以真正發揮其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指導作用。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涵蓋面廣、牽涉面大的法治實踐過程。在法治實踐過程中充分展現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既需全面落實、統籌推進,又需以點帶面、重點發力。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能夠全過程地廣泛有效參與的民主。習近平指出:“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盵18]人民廣泛有序參與,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本要求,是現代民主和程序法治的基本要義。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利于激發和保障人民廣泛有序地參與到國家發展及重大決策中來,有利于激發人民熱情、吸納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共識。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法治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實踐落實人民主體地位、強調人民參與民主法治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路徑,有利于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29]3。人民廣泛有序地參與到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立法、民主管理、民主協商、民主監督等重要的民主活動中,有利于實現“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30],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憲法理念真正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立法是法治的重要環節,是集中表達人民意志的規范渠道。加強民主立法,是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方面?!爸挥挟敺墒侨嗣褚庵镜淖杂X表現,因而是同人民的意志一起產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創立的時候,才會有確實的把握?!盵21]204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加強民主立法,增強立法民主性和公眾參與度,有利于充分吸納人民意愿,推動建設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為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奠定堅實的立法基礎。為此,要著力健全立法征求意見機制和立法征求公眾意見采納反饋機制,擴大公眾參與的覆蓋面和代表性,增強立法透明度,對相對集中的意見未予采納的,應當進行說明[22];要積極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拓展立法公眾參與渠道,完善立法聽證、民意調查機制[31];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達平臺和載體,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工作機制,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統一于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30]。
法律的充分實施,離不開有效的法律監督?!胺杀O督是國家法治與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32]強調法律實施監督的重要性,是在法治實踐中展現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內在要求。習近平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盵21]96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通過監督促進和保障法律有效實施,就是促進和保障人民意志的依法實現。只有以人民意志為中心加強法律實施監督,立法中蘊含的人民意志才能在具體的法律實施活動中得以充分實現。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國情復雜的社會主義大國搞法治建設,在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中,加強法律實施監督,對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加強法律實施監督,首要的就是加強憲法的實施監督。“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盵21]200在這方面,“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國家有關監督機關要擔負起憲法監督職責,加強對憲法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堅決糾正違憲違法行為。要完善人大工作機制設置,加強和改進憲法監督方面的工作。要健全憲法監督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21]206?!斗ㄖ沃袊ㄔO規劃(2020—2025年)》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堅定維護憲法尊嚴和權威”作為重要內容,對“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作了專門部署[22]。這充分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新時代憲法實施監督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于維護人民利益的堅定決心。
加強法律實施監督,必須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當前,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發揮還不夠充分,法律實施監督仍是亟須補齊的短板。為此,2021年6月黨中央印發《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對充分發揮新時代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作了專門強調和部署[33]。這有利于一體推動刑事檢察、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協同發揮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作用,以更好地保障人民意志通過法律實施得以充分實現。加強法律實施監督,還必須處理好一般法律監督與特殊法律監督的關系。一般法律監督是指適用于所有領域的法律監督,是保障憲法和法律完整統一實施的法律監督;而特殊法律監督是指某一部門的法律監督,是某種具體的法律監督形式。我國憲法規定的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和其他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民個人實施的法律監督,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了一般法律監督和特殊法律監督的有機統一體系[34]。在法律實施監督實踐中,凡是法律明確規定由其他機關部門和社會組織及個人實施的監督,就應當由其他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包括個人實施;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監督主體的,就應當由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實施監督,以發揮一般法律監督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中的支撐和托底作用[34]。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法治的內在要求,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權事業在人權道路、人權內容、人權理論和人權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創新發展[35]。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人權法治保障在內的人權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36]。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1年9月受權發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人權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堅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把人權分為“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環境權利”三個大類,并就每個大類下的具體權利作了分門別類的保護規劃,同時還對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各類特定群體權益的保護作了專門規劃[37]。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發展人權法治事業、以人民權益為中心加強人權法治保障的制度優越性。
以人民權益為中心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必須重視法治對于人民追求和實現幸福生活的保障作用。習近平指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盵38]288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變化,人民幸福生活的內涵和外延也在發生變化。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9]4。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需要法治來保障實現。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現代法治保障人權的最后一道防線。以人民權益為中心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必須牢牢抓住司法這個關鍵環節,需要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以切實加強人權司法保障[40]。針對司法職權配置和權力運行機制不科學,以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應著力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為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以充分發揮司法的人權保障功能[22]。
公共法律服務是現代法治國家的一項基本公共服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是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必不可少的公共產品。習近平指出:“要加快建設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統籌研究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鑒定、調解、仲裁等工作改革方案,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律服務更加便捷。”[21]234-235201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建設的意見》,就加快推進我國公共法律服務建設作了系統部署[41]。《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將“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單列一條,進行了專門部署?!斗ㄖ沃袊ㄔO規劃(2020—2025年)》再次強調要“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強公共法律服務”[22]。這些重要論述和要求,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便利為中心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建設的人民性。
針對我國公共法律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的發展不充分、利用不充分、分布不均衡、服務質量不夠高等問題[42],應切實按照習近平法治思想要求,牢牢堅持便民利民原則,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著力以人民便利為中心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加快整合律師、公證、調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鑒定等公共法律服務資源,保證人民群眾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公共法律資源分布的均衡性,加強對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專業法律服務人才和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的政策扶持,促進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優質法律服務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向欠發達地區和農村輻射;注重公共法律服務的普惠性,健全公民權利救濟渠道和方式,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國家司法救濟制度;注重公共法律服務的規范性,推進公共法律服務的標準化、規范化、精準化;注重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的協同性,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各服務平臺的協同效能,盡快建成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27]。
高素質法治隊伍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培養德法兼修高素質法治人才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43]。習近平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17]因此,堅持以人民滿意為標準,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是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中實踐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內在要求,是把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的重要保障。法治隊伍是具體從事法治工作的中堅力量。建設人民滿意的高素質法治隊伍,必須強調德法兼備,尤其強調“德”字當頭。因為再好的法律,如果法治工作者不能良善地理解和執行,就不能轉化為善治,甚至得出明顯違情悖理的執法司法結論。在此意義上,“法治工作是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也是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21]235,法治工作者必須站穩人民立場,從人民群眾普遍認同的是非善惡觀念出發,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良善地理解法律,公正地執法司法。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是由法治專門隊伍、法律服務隊伍、法學專家隊伍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叭嫱七M依法治國,首先要把專門隊伍建設好?!盵18]當前,做好法治專門隊伍建設工作,一是要結合政法系統開展的隊伍教育整頓工作,堅持零容忍,敢于刀刃向內,深查執法司法腐敗,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以高標準、嚴要求加強對法治專門隊伍的管理。二是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推進法治專門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確保做到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胺煞贞犖槭侨嬉婪ㄖ螄闹匾α俊!盵18]我國法律服務隊伍是包括律師、公證員、司法鑒定人、仲裁員、人民調解員、基層法律服務者、法律服務志愿者在內的一支龐大隊伍。做好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工作,要著力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法治作為從業基本要求,加強教育、管理、引導,引導法律服務工作者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依法依規誠信執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滿腔熱情投入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18]。法學專家隊伍對法治理論創新和法治人才培養至關重要。要在加強法學專家隊伍建設基礎上,努力構建中國特色法治人才培養體系[44],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輸送高素質人才。
我國憲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因此黨性和人民性在根本上是統一的。這背后的理論含義就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以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人民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屬性,也是中國特色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政治與法治在根本上統一于人民性。人民性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價值紅線與邏輯主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政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作用。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我國法治建設取得重要成就,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個意義上說,以人民性為鮮明特色的習近平法治思想也為人類法治建設與全球治理變革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19]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是因為馬克思是科學的、實踐的、開放的、人民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作為人民的理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和矛盾運動規律,“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15]424。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也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最鮮明的品格。在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百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毛澤東法律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習近平法治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三次歷史性飛躍[7]。作為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第三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堅定地維護著人民的利益”[6]。習近平法治思想就是在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人民立場基礎上形成的。
習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中國實際,從中國法治實踐出發,賦予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人民性的時代意義,開拓性地豐富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人民性內涵。在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法治建設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等重要論斷,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為什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的什么為中心、如何以人民為中心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夯實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提升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價值貢獻,為新時代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為習近平法治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奠定了堅實基礎。
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全面依法治國的各方面關系。這既需要科學的方法指導,也需要正確的價值指引。人民性作為貫穿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價值紅線,可以為統領和協調全面依法治國的各方面關系提供價值指引。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各方面關系中,尤其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和法治的關系。政治與法治同為上層建筑范疇,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習近平深刻指出,“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45]34。在我國,處理好政治和法治的關系,關鍵是處理好黨和法的關系?!包h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45]34,“黨和法的關系是一個根本問題,處理得好,則法治興、黨興、國家興;處理得不好,則法治衰、黨衰、國家衰”[45]33。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領導法治建設的目的是增進人民民主、人民福祉和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習近平法治思想既充分體現了黨和法這二者的人民性,也使得在協調和統籌政治與法治的關系上需要以人民性為軸心。在處理黨法關系及全面依法治國的其他關系上,牢牢堅持人民性這個價值指引,全面依法治國的各方面工作得到人民支持,使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法治、黨、國家始終處于一種互促共進的局面,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就會不斷朝著人民滿意的方向前進,人民利益也會因此獲得最大保障。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作為價值指引來看待黨法關系,就會發現:黨和法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就不會陷入“黨大還是法大”的政治陷阱,就不會糾纏于“黨大還是法大”的偽命題。因為“黨大還是法大”這個政治陷阱和偽命題,不僅背離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基本事實和內在要求,背離了我國黨法關系的基本特點和內在聯系,背離了我國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內在規律[46],更重要的是,它把黨法有機統一的人民性這個價值根基從二者關系中剝離了出來,使二者缺乏統領和協調的價值指引,使“權大還是法大”的真問題被不當置換成了“黨大還是法大”的偽命題。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作為價值指引來統領和協調黨法關系時,堅持黨的領導能夠為社會主義法治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利于積極穩妥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而積極穩妥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利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提高黨的依法執政能力和水平,使黨的領導更為行穩致遠,進而反過來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更為根本、穩妥、長遠的政治保證,以此形成黨的領導與全面依法治國的良性互動,使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使人民真正受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47]。正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確指引下,經過全國人民不懈奮斗,我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勝利,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不開法治的可靠保障和法治思想的正確引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過去,我們深入發現,“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之所以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同我們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18];展望未來,我們堅定篤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18]。
人民性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特性,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理念[47]。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對于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法治為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高品質生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民幸福生活提供更滿意的法治產品,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本世紀中葉順利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法治是現代治理的基本方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思考法治問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使得我們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國情復雜的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持續取得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舉世矚目成就。對此,習近平指出:“為什么我們的改革發展能夠有序推進、社會能夠保持長期穩定?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盵21]255-256這是對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總結。這條經驗的精髓就是立足本國國情,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人民滿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彰顯人民性的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僅在解決中國的發展和治理問題上取得了顯著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而且對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本國的發展和治理問題具有借鑒意義。廣大發展中國家從本國國情出發,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進人民福祉,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搞建設、謀發展、促穩定。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如何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立足本國,放眼世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運用法治造福各國人民,推動全球治理變革,這是當今世界的重大法治問題。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15]40-41,“我們要有底氣、有自信,要努力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作出貢獻”[21]177。始終堅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謀劃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是我們為人類法治建設和全球治理變革貢獻中國智慧的底氣和自信之源。正是秉持這樣的全球理念和大國擔當,習近平將“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重點抓好的工作之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出發,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法治能做什么”的時代問題的科學回答,是為人類法治建設和全球治理變革貢獻的中國智慧。習近平指出,推動構建“一帶一路”,需要法治進行保障,中國愿同各國一道,營造良好法治環境,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推動構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更好造福各國人民[21]268。將國內法治建設與世界人民利益發展相聯系,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在國際社會上的真切展現,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的生動體現。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盵19]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只有“將人民的心守好,才能夠鞏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地位”[49]。人民和法治的關系問題,是關系法治人心向背的根本問題,是人心向背問題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并由此成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問題。習近平法治思想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和法治的關系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回答。人民性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精髓和要義所在,也表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源于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人民立場、不懈追求中國共產黨領導法治建設的為民初心、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民本理念以及積極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價值紅線和邏輯主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特質,通過維護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堅持人民評判法治、依靠人民推進法治等方面得到充分體現,系統地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價值主體、權利指向、評判標準、依靠力量等基本問題。因此,在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過程中實踐和展現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應著力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法治建設、以人民意志為中心加強法律實施監督、以人民權益為中心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以人民便利為中心加強公共法律服務、以人民滿意為中心建設高素質法治隊伍。總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及其實踐,在統領和協調全面依法治國的各方面關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解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主要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引。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在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中,牢牢把握住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這條價值紅線和邏輯主線,也就牢牢把握住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價值方向和行動要領,就牢牢守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民心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