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洋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我國中醫中指出,氣虛體質通常是指人體臟器功能失調,當氣化生不足時,則會出現氣虛表現,通常為語聲低微,體型消瘦或浮腫,面色蒼白,精神不振等。相關研究證明,氣虛體質是人群中最為常見的體質類型,其特性決定了與部分疾病的發展與預防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本次研究針對中醫氣虛體質的臨床研究進展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根據相關研究指出,氣虛體質大多與先天遺傳因素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同時部分人群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響,從而逐漸形成氣虛體質。在研究中證明,脾胃為后天之本,飲食習慣的偏頗極易對脾胃功能造成較大影響,從而造成生氣不足,繼而形成氣虛體質。根據相關研究指出,對于氣虛體質的人群來說,其最大的影響因素通常來自于慢性疾病。在對社區老年人群的氣虛體質影響因素的調查中發現,對其體質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為疾病、性別、飲食、血壓等方面。因此,在對氣虛體質的調查中,可以根據對調查對象的性別、群體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區分[1]。
根據相關研究指出,體制與證有著較大的區別卻又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臨床研究證明,體質是機體在非疾病狀態下出現氣血偏頗的狀態,而證則是機體在疾病狀態下所表現出的臨床表現類型。在正常生理狀態下,潛在因素不會導致人體出現病變,但是在生理上卻會出現一些輕微的偏向性。而機體處于某種因素下,病理性氣虛體質中的氣虛證則會受到影響而被激發,繼而出現氣虛證的一系列相關癥狀,從而造成氣虛證的形成。還有相關研究指出,氣虛體質其研究主體是對人進行研究,而氣虛證則是針對病進行研究,因此,這是密切相關的兩個不同概念。因此,通過對氣虛體質與氣虛證進行研究,能更好對患者體質進行改善,對患者病情進行干預,從而達到對患者“治未病”的目的,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
氣虛體質與其他巴中體質相較而言,氣虛體質是最為常見的體質之一。根據相關研究人員指出,采用流行病學法對人群體質進行聚類分析表明,氣虛體質是臨床中最為常見的基本體質類型之一,并且根據相關統計結果表明,氣虛體質占九大體質中的40.38%。同時針對不同環境下的人群進行調查發現,大學生中氣虛體質的發生率占比為33.4%,并且女性的發生率遠高于男性;同時對大學生的不同專業進行統計調查發現,文科生出現氣虛體質的比例遠高于理科生與醫科生,并且均具有較為顯著的差異。除了對人群的性別、年齡進行調查外,人群所處地域同樣與氣虛質的發生有著十分直接的關聯。針對農村人口與城鄉居民進行調查對比發現,農村人口出現氣虛質的人群顯著高于城鄉人群。同時,對不同地域的人群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在廣東地區的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偏頗體制較多,約占總數的64.0%,其中氣虛體質人群占比約為41.0%。而在我國西部地區,由于受到高海拔與低氣壓以及低氧分壓的環境影響,導致我國中西部地區出現氣虛體質的人群較多[2]。
通過對氣虛體質科學內涵進行表達,并從代謝組學、蛋白質組學、基因組學等方面進行相關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根據相關研究指出,患有氣虛體質癥狀的患者通常白細胞水平會出現減少的情況,同時對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其血清中所富含的Cu、Zn、Mg 等微量元素含量與正常人相比均成上升趨勢,同時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后,其血清中所含的Cu、Zn、Mg 等水平與治療前進行對比顯著降低;因此,對于這一情況可以考慮是否因白細胞計數的增加而導致其向組織內轉移,從而加強了機體免疫力的恢復。通過對氣虛體質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發現,隨著患者腰圍、BMI、FPG 以及2 h PG的增高,患者氣虛體質發病率也會隨之增高[3]。在對呼吸道感染患兒行中醫體質分型中發現,對外周血T 淋巴細胞及免疫球蛋白的監測中發現,氣虛體質患者的IgA、IgG、CD4+、CD4+/CD8+均低于正常患者,同時CD8+與正常患者相比呈上升趨勢。在對結腸息肉患者的臨床研究中發現,對氣虛體質患者內分泌與免疫功能相關指標的關聯性進行分析,并對陽虛、氣虛以及平和體質患者進行研究發現,氣虛體質患者免疫球蛋白中IgG、IgM、IgA,補體C3、C4、CD3+/CD4+,血FT3、17-OHCS 和尿VMA 含量較低,CD3+/CD8+、CD3+、CD4:CD8、17-KS 較高。在對中醫體質HIV/AIDS 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研究中指出,氣虛體質與其他體制患者針對CD4+T 淋巴細胞進行比較發現,其淋巴細胞較為低下,因此當氣虛體質患者受到HIV 感染后,對機體免疫功能所造成的損害更加顯著。部分研究人員通過氣虛體質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發現,氣虛體質患者其外周血NK 細胞表面活性化受體NKG2D 的表達水平較低,通過采用益元丸能提高氣虛體質患者外周血NK 細胞表面受體,提高細胞克里梅B 的表達水平,從而有效地對患者免疫功能進行改善。而通過DNA 對氣虛體質患者進行測序發現其現rs569108 多態AG 基因型與正常患者對比其差異較大,因此可以說明,rs569108 位點AG 型多態可能與氣虛體質患兒哮喘的感染因素有著較大的關系。通過對氣虛體質鼻咽癌患者HLA 基因多態性進行研究得出結果,HLA-A*02、HLA-B*15、HLA-DR B1*03 有極大可能與氣虛質鼻咽癌患者的誘發因素有著較大關系[4-5]。
通過對氣虛體質患者的各方面進行研究,從而為研究氣虛體質狀態提供了可觀的評價與參考依據。
我國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與正氣的強弱有著較大的關系。而氣虛體質緩和與特定疾病的發病之間有著較為顯著的關聯性,是許多疾病發生的誘發因素。根據肖蕾[6]的研究指出,在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調查中發現,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大多為氣虛體質、陰虛體質以及痰濕體質。因此,我們認為,氣虛體質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同時也可以認為,氣虛體質是導致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誘發因素之一。在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研究中發現,70%左右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均為氣虛體質;而對高尿酸血癥患者的臨床研究中發現,其人群的主要類型大多為平和體質、氣虛體質以及陽虛體質等;通過對支氣管哮喘患者與中醫體質相關研究發現,支氣管哮喘患者大多屬于氣虛體質、特稟體質,因此,支氣管哮喘患者的各項體質中,氣虛體質與支氣管哮喘患者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可以認為是哮喘的誘發因素之一。而在對慢性咽炎患者的調查中發現,慢性咽炎患者中最常見的體質同樣是氣虛體質,且占據了53.0%左右的比例[7-9]。因此,這也表明慢性咽炎患者大多為氣虛體質患者,并伴有消化系統疾病。通過對各種疾病的患者進行調查可以發現,氣虛體質對上述疾病均有著較大影響,并且氣虛體質占據了絕大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氣虛體質是導致上述疾病的誘發因素之一[10-12]。
形成氣虛體質主要是因為患者自身先天或是后天環境影響而成的,預防該體質的要點分別包括后天調養以及先天稟賦。在飲食上多以補陽補氣為主,并且還需要補血。而在中藥調服時,則便于由氣虛體質轉向為平和質。在中醫臨床中,常以按摩和針灸來改善患者的體質,并且還存在刺激神經效果。督灸療法具有溫陽通脈和補氣通督之功效,同時還能改善人體氣虛體質的狀態。現今部分研究人員通過實驗支持,針對氣虛質亞健康人群體質采用電腦中頻可起到改善效果,并且,穴位埋線療法針對氣虛質亞健康擁有改善作用,還能具有省時、治療間隔時間長、治療次數少等優勢,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并且,部分相關研究人員認為,針對氣虛質給予辨體調理膏具有更好的干預功效[13-15]。
雖然在當前對氣虛體質有著大量的研究,但是還有著很多未知的領域值得去探索與發現。就當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大多是在文獻理論基礎上進行研究,嚴重缺少臨床實驗,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加強臨床研究的深入;其次,加強氣虛體質與其他疾病之間的聯系,提高疾病與多學科之間的關聯性;最后需要加強對氣虛體質的評判,對評判標準進行完善與統一,從而提高臨床中對氣虛體質的診斷[16-18]。通過本文對氣虛體質的臨床研究,為氣虛體質患者疾病的預防與診斷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