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王盡蓮
(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人民醫院,新疆 克拉瑪依)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慢性炎癥,同時受累多個鼻竇,鼻塞、流鼻涕等是其主要體征,嚴重者還會頭痛、嗅覺減退、哮喘、過敏[1]。鼻息肉常常與鼻竇炎合并存在,阻礙正常通氣[2]。鼻腔、鼻竇黏膜組織周邊的鼻息肉較多出現,有復雜的發病機制,包括免疫缺陷、遺傳等都在其發生發展中發揮了某些作用,且其復發率高、痊愈困難[3]。若不加以治療,還會加重呼吸道癥狀、并發顱腦及肺部并發癥[4]。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整體預后較好,在手術及藥物治療下都可以治愈[5]。整個圍手術期需要科學的護理配合來保證鼻內鏡術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療效,詳細報道如下。
研究資料為我院2018 年2 月至2019 年3 月診治的60 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經CT、鼻內鏡檢查后確診,接受鼻內鏡手術治療,排除伴有其他疾病者。其中對照組包括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30~66 歲,平均(51.8±0.2)歲。觀察組包括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年齡31~69 歲,平均(52.2±0.6)歲。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為常規護理計劃,傾聽患者訴求,執行醫囑,指導患者流質飲食,給予出院指導。觀察組為系統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術前護理:向患者介紹住院環境以及主管醫護人員,講解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發病誘因、臨床特點、治療方法、預后等,讓患者全面了解疾病,緩解內心的不良情緒。以多媒體、圖片、文字等方式向患者介紹鼻內鏡手術治療的過程、效果、并發癥、注意事項等,爭取患者能積極配合手術;②飲食指導:讓患者進食時注意以半流質或流質的食物為主,盡量選擇面條、稀飯等,辛辣、油膩、堅硬類食物禁食,高齡、無家屬陪伴者要監督、協助完成進食;③術后鼻腔清洗:首先明確說明鼻腔清洗的重要性,清洗鼻腔有助于減少結痂、預防鼻腔黏連。規范演示鼻腔沖洗操作;④健康指導:術后要求患者堅持服藥、換藥,在保持鼻腔清潔的同時還要關注術腔創面上皮恢復情況,是否存在囊泡或肉芽分泌物。術后1個月內每周復查1 次,術后2 個月每2 周復查1 次,之后半年每月復查1 次。禁止用力咳嗽、噴嚏,預防術腔出血。
術后通氣及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鼻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確定鼻腔愈合良好,判為治療有效。記錄術后鼻腔內出現的竇口狹窄、腔內黏連、淤血等并發癥情況。以院內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百分制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比較兩組術后6 個月鼻腔鼻竇結局測試(SNOT-20)評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 進行分析處理,經t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的相關指標相比,觀察組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更高,并發癥發生率3.33%更低,術后6 個月SNOT-20 評分更低,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n(%),±s]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n(%),±s]
SNOT-20(分)術前 術后6 個月觀察組 30 29(96.67)1(3.33)91.2±1.9 21.1±1.1 6.6±2.2對照組 30 24(80.00)6(20.00)87.9±3.1 21.5±1.2 9.8±2.5 χ2/t 4.0431 4.0431 4.9712 1.3459 5.2631 P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有效 并發癥 護理滿意度(分)
目前,臨床研究中關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發生機制還不完全明確,多數研究者認為與鼻腔、鼻竇、鼻腔外側壁等解剖和病理變異有關[6]。從患者竇口鼻道復合體角度看,阻塞會引起竇口通氣不暢、引流不暢,繼而引起鼻腔或鼻竇黏膜水腫、變厚、血管增生、淋巴細胞浸潤等,嚴重者還會出現細胞上皮纖毛脫落、鱗狀上皮化,形成息肉[7]。傳統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可起到一定程度緩解癥狀作用,但術后復發率高的問題難以解決[8]。目前,臨床內窺鏡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鼻內鏡在耳鼻喉科手術中常常用到[9]。耳鼻喉科以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比較常見,鼻內鏡技術的應用為這類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理念[10]。鼻內鏡手術可以有效保留中鼻甲與鼻腔粘膜,可以促進鼻腔生理功能恢復和更徹底地清除息肉病變組織,對鼻腔通氣、鼻竇引流的重建具有積極意義,且鼻內鏡手術微創、術野清晰、操作簡單,可以規避對正常鼻竇黏膜的損傷,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更少,但也不可避免患者術后服藥不規律、鼻腔衛生差、不規避誘發因素等情況,使得康復效果不理想而復發[11-12]。系統性護理干預讓患者了解疾病、提高自我疾病認知程度、積極面對和配合治療,術后康復中遵醫行為更好,術后康復更快[13-14]。本組中觀察組SNOT-20 分析結果可見觀察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更佳。同時,觀察組臨床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也更高,并發癥發生率更少。
綜上所述,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鼻內鏡治療術中應用護理干預有助于術后病情康復,讓患者更多獲益,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