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友 曹 雷
(河南省統計局,河南 鄭州 450008)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萬眾一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性過渡,并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不斷思考,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智慧和實踐經驗。1949年6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系統論述了新中國的性質、國內各階級的地位和關系等基本問題。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的國體為人民民主專政,政體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由此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千瘡百孔的國民經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肅清國民黨殘余武裝力量和匪患,建立地方各級人民政權;打贏了與投機資本的“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統一了全國財經,穩定物價;完成了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約3億無地、少地農民無償獲得土地,“耕者有其田”成為現實;鎮壓反革命,進行“三反”“五反”運動,打退不法資本家的進攻;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清除舊社會痼疾,樹立健康社會風氣。在美國第七艦隊公然入侵臺灣海峽,美國飛機多次轟炸東北邊境,直接威脅新中國國家安全的危急關頭,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進行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斗,國民經濟和社會秩序得到全面恢復,并有了初步發展,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邁進打下了堅實基礎。
到1953年,土地改革已經完成,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國民經濟獲得恢復,黨中央適時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從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一大批舊中國沒有的基礎工業部門一個個建立起來,一大批工礦企業開始興辦,第一架飛機、第一輛汽車相繼問世,邁出了中國工業化的第一步。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五年間工業生產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基礎。
1952年下半年,黨中央開始有序推進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業的改造,通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個階段穩步進行。對手工業的改造,主要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供銷合作社、生產合作社逐步過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采取“和平贖買”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途徑,逐步將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到1956年底,基本上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跨越,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加強國家政治、法律領域的建設顯得尤為迫切。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定了中國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政治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正式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了積極探索。1956年,毛澤東分別向中央政治局和最高國務會議作《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明確提出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標志著我們黨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自己的認識。
1956年9月,黨的八大召開,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提出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要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描繪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宏偉藍圖。
蘇共二十大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出現巨大波折和思想混亂,如何認識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出現的各種新矛盾,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深刻而重大的課題。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講話,第一次科學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黨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針對“大躍進”和自然災害造成的嚴重經濟困難,1961年1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壓縮基本建設規模,縮短工業戰線,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逐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1964年底,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鄭重提出實現農業、工業、國防、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并明確提出分兩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構想。
“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務院在亂局中搶抓時機,采取有力措施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1973年下半年,“四五”計劃主要指標超額完成。1975年初,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支持下,鄧小平以整頓鐵路部門為突破口,對工業、農業、商業等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推動全國經濟形勢日益好轉,社會秩序趨于穩定,國民經濟逐步回升。
新中國成立后,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雖走過彎路,出現過挫折,但仍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
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根本上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人民第一次成為國家的主人,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中國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黨領導人民創造性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使占世界1/4人口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極大地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初步建立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經過30年發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許多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發展起來,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52年的679.1億元增長到1978年的367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1978年GDP是1952年的4.747倍,1953—1978年年均增長6.2%。根據1952—1957年國民收入與GDP數據關系,推算出1949—1951年GDP總量和增速。1949年GDP為4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1978年GDP是1949年的7.876倍,1950—1978年年均增長7.5%,遠遠高于同期世界年均增長3%左右的水平。1978年,鋼、原煤、發電量、原油產量分別達3178萬噸、6.18億噸、2566億千瓦時、10405萬噸,分別是1949年的201倍、19倍、60倍、867倍,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
科技事業突飛猛進。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制造技術的國家。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65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1972年成功提取新型抗瘧疾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雜交水稻,為水稻大幅增產開辟了新途徑。
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開始作為獨立的、具有完整主權的國家登上世界舞臺,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導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亞非拉國家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積極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到1978年,同中國建交的國家達115個,極大拓展了中國外交活動的舞臺。
由于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經驗不足,對國情的認識和對形勢的判斷有偏差,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也遭受了重大挫折,付出了沉重代價,教訓極其深刻。
“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極大鼓舞了黨和人民的建設熱情。尤其是在蘇聯喊出“15年內超過美國,共產主義已經不再遙遠”的口號后,我們黨提出要使中國在15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超過英國、美國。
1957年,全國掀起以興修水利、養豬積肥和改良土壤為中心的農業生產高潮,拉開了“大躍進”的序幕。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工業上提出“以鋼為綱”口號,號召全民煉鋼,1958年鋼產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535萬噸達到1070萬噸。農業上提出“以糧為綱”,1958年糧食產量要比1957年增產80%,由3900億斤達到7000億斤左右。在不切實際目標的刺激下,造成農作物產量嚴重虛報浮夸,“衛星”放得一個比一個高。在“大躍進”迅猛發展的同時,農村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潮。“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造成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消費和積累之間比例嚴重失調,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受到重大損失,糧食產量從1958年的3953億斤下降到1961年的2730億斤。
1966年,當國民經濟調整基本完成,國家開始執行“三五”計劃時,由于錯誤地估計國際國內階級斗爭形勢,從夸大國際帝、修、反和國內資產階級的力量發展到混淆敵我界限,把人民內部矛盾夸大為敵我矛盾,繼續沿用了過去大規模急風暴雨式群眾性斗爭的方法,一場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大批干部和群眾遭受殘酷迫害,機關工作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全國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十年社會動亂中,國民經濟發展緩慢,1967—1976年GDP年均增長4.7%,主要比例關系長期失調,經濟管理體制更加僵化。十年間,國民收入損失約5000億元,明顯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1978年,中國GDP占世界比重僅為1.8%,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僅224美元,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0.4%,在世界188個國家(地區)中排第175位,是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只有343元、134元,1958—1978年年均分別實際增長0.8%、2.3%。按照2010年農村貧困標準,1978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為7.7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建設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時期,準確把握其歷史地位,事關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無償獲得賴以生存的土地;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制度,人民真正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1954年憲法的頒布,進一步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以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推翻了中國數千年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這些舉措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堅實基礎。
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通過一個個五年計劃,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建成大慶、勝利、大港油田,結束了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形成冶金、采礦、電站、石化等工業設備制造以及飛機、汽車、工程機械制造等基本行業,GDP從1952年的679.1億元增長到1978年的3678.7億元。通過興修水利、培育良種,較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人均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418斤增加到1978年的638斤。實現“兩彈一星”等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這些都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條件。
為發展科學社會主義進行了獨創性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既不同于馬克思設想的在生產力高度發達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也不同于在資本主義有一定發展基礎上建立的蘇聯社會主義。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幾億人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找不到現成范本,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找不到參考案例。基于中國實際國情,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不斷探索,形成了許多獨創性成果。提出并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和人民普遍擁護的條件下,通過和平方式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私有制,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馬克思、列寧曾經設想并試圖實現而沒有實現的社會主義改造夢想。提出統籌兼顧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法。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發表《論十大關系》,全面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首次提出利用馬克思主義統籌兼顧的方法解決社會主義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深刻研究中國社會現實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矛盾,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又對當時國內主要矛盾作了準確的判斷。豐富并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創業維艱,奮斗以成。當前,在全國上下意氣風發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際,準確認識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偉大成就和歷史地位,對于我們進一步增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性、堅定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具有重要的激勵和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