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曦 湯雨平
福州工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350700)
安徽的蕭縣,在古代最早可追溯的時期稱為蕭國,其大致地址是在安徽省的北部,與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蕭縣處于淮海經濟區、徐州都市圈,位于華北平原東南部,被稱為四省通衢。 該地區面積約為1 885.3 km2,擁有6 000 多年的文明史和3 100 多年的城市建設史,是發展漢族文化的場所。 黃河流經蕭縣,對其農業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黃河流域是當時人們的聚居地,形成了最初的鄉鎮聚落[1]。
鐵路,是一個城市形成的基礎,很多的城市都是在鐵路修建或設置車站后逐漸形成和發展的。20世紀初, 一條貫穿蕭縣的鐵路--隴海鐵路的建設,給蕭縣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建設帶來了巨變。隴海鐵路曾在蕭縣境內設立劉套、楊樓、劉店、黃口站。 其中蕭縣黃口站(1915 年建成通車)為此線路的主要客貨運站。 那時的建筑多在黃口車站附近。 因為有了鐵路,黃口鎮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當時,黃口鎮以黃口燈塔為中心, 燈塔附近建有商品交易區,并以輻射狀有條理有規劃地建設居住區。當時的黃口鎮,因其有條理的建設和迅猛發展的經濟而素有“小上?!敝Q。
通過建設高速鐵路,可以疏散老城區、中心區的人口,促進新區的建設和發展,協調、合理發展中心城市和新城區,減少開發中的諸多問題,使城市空間得到合理利用。 同時,高鐵系統的開發和運營對促進周邊房地產開發具有重要作用,住宅樓的開發和商業區的發展,其結果是高速鐵路將給沿線或車站附近的房地產開發帶來技術和觀念上的變化。蕭縣高鐵北站的建設對于附近的樓盤開發、新城開發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在新城建設了新的住宅區、商業廣場、醫院等,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蕭縣站作為符夾鐵路的重要站點,始建于1966年,于同年7 月1 日建成通車,此站雖在2004 年鐵路規劃中暫停了客運,但是2012 年蕭縣縣政府決定建設高鐵站并于2016 年通車,在高鐵站外設置有站前廣場。 蕭縣老火車站于2019 年底重新建設并通車,與蕭縣高鐵北站相同,設置了站前廣場。 鐵路車站附近匯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所以涌現大量商機,往往成為城市發展增長極。 2020 年上半年,“疫情”給不少商家帶來致命性的傷害。 此時,我國為了恢復經濟,在兩會期間提出“地攤經濟”,就在此政策落實后,蕭縣人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不占用盲人道路和消防走廊、做好流行病防護的前提下,在兩個火車站前面設立了地攤, 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生活[2]。
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鐵路建設對城市產生了重大影響。區域鐵路建設在改善和加強城市和區域鐵路系統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些地區和城市的空間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 并為城市發展做出了貢獻。 蕭縣縣城空間主要是通過一體化的模式來發展,共構建出三個發展核心,其空間結構為“一環、雙軸、三區”,具體特征如下:
一環: 圍繞著 310 國道、202 省道、101 省道,建設圍繞縣域的交通環線, 其主要功能是串接縣內的各個區域。
雙軸: 以310 國道和311 國道為綜合性經濟發展軸線。
三區:分別為大蕭城一體化區域、黃楊一體化區域和張大一體化區域。
大蕭城戰略一體化區域: 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區域,將白土、杜樓規劃、建設和發展成為次級中心,是縣域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區域綜合發展的極點。
“黃楊”一體化區域:以310 國道為發展軸線,加大黃口和楊樓的建設力度,使之成為聯動的發展區域,以煤化工、農產品加工和商貿流通為縣域北部經濟綜合發展的核心。
前面所述的理論方法、經驗方法和歷史洪水法等山洪災害預警指標確定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條件,對資料有不同程度的需求。根據資料可用程度,對這些方法進行劃分。對于資料較豐富的地區,主要有實測雨量統計法、水位/流量倒推法、暴雨臨界曲線法以及綜合分析法等;對于資料較少或無資料地區,主要有內插法、比擬法、災害與降雨頻率分析法等。
“張大”一體化區域:借助于張莊寨、大屯鎮的區位優勢,重點發展邊境貿易,促進整體區域的發展和聯系,在縣域的西部建立起一個協同發展的綜合性商貿樞紐[3]。
遠期規劃要求蕭縣的城鎮化率在2030 年達到65%,縣域面積達到50 萬 km2。
3.1.1 山城融合——城市特色凸顯
依托“三山(龍山、鳳山、虎山)二水(龍河、岱河)”的環境資源優勢,統籌城市發展和產業集聚。依托現狀,在城區東部和經濟開發區建設蕭縣特色產業園;在南部,建設以蕭縣中學、民辦中學為特色的教育園區,促進城南南新區的發展;在東部,以行政中心建設為契機,打造具有時代氣息和文化品位的城東新區。 北部利用良好自然環境與便利交通建設新城,作為“徐州老八縣”之一,蕭縣和徐州同根同源、血脈相連。 同時,在主城區充分發揮“三山、二水”優勢,整合旅游資源,將虎山生態公園、梅村生態園、岱湖風景區和鳳山森林公園連為一體,打造旅游觀光帶,將蕭城建成有現代氣息和魅力的新城市。
3.1.2 雙區互動——極核增長發展模式
就蕭縣而言,加強老城區開發建設,完善商業服務功能和基礎配套設施, 積極維護鳳城新區、鳳北新區等城市擴展區,擴大中心城區規模,促進核心節點的形成,輻射帶動周邊地區。 同時,要依托經濟開發區現有的產業基礎,與合作方共同打造產業園區,完善產業功能,打造綜合性城市工業新區。
在鳳北新區, 利用采煤塌陷區開挖新的湖面,結合現有岱河、龍河良好的水環境,構建與山體相呼應的藍色水網系統, 從而形成城市生態廊道,串聯城市各功能組團。 加強濱水旅游建設,重視城市公園設計,積極保護生態綠地,將東部和北部的生態綠地與城市綠地系統聯系起來,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效益,優化城市氣候,營造美麗整潔的城市建設生態格局[4]。
3.1.4 組團格局——組團式的空間布局
應成立若干具有一定自我成長能力的組團,共同承擔發展職能。 每個群體都有特定的生產和生活平衡,幾個城市群體將并行、共同進步增長。 通過多個群體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約,將促進兩個地區城市功能和形態的科學整合,確保城市發展的平衡性和有效性。
規劃結構以“兩區互動、加強中心和促進集群”的空間發展理念為基礎;通過生態和含水層系統的分離來保持自然特性。 它是多個相對獨立和有機的功能區,構成“一個軸、兩個區域、八個組、多個走廊”的結構。
多廊道:沿虎山、岱河、鳳山以及倒流河形成的濱水綠化廊道,沿高速公路防護綠帶形成的生態綠廊。
《總規》定位到整個省,建設現代服務平臺、工業基地和示范區,以提高城市特征;以“兩區互動、中心強化、組團支撐”構建“一軸、兩區、八組團、多走廊”的組團結構,引導城市由過度集中向分散組團發展,實現“一中心”向“多中心”的轉變,不僅提高了城市的能源水平,還保留了發展和競爭優勢[5]。
鐵路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同時,城市的發展也需要鐵路,兩者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作為從事城市規劃建設和從事鐵路設計的技術人員和決策者,都有必要科學地對待鐵路建設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努力解決鐵路客貨運設施布局與城市規劃方面的矛盾,為蕭縣、安徽乃至全國的城市現代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