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王蘭英 萬海英
作者單位:300192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
蘭索拉唑是當前廣泛用于臨床的第二代質子泵抑制劑(PPI),主要應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及抑制胃酸分泌可能獲益的相關疾病,該藥物胃酸抑制作用強而持久,臨床上廣泛應用[1]。目前報道的常見不良反應有頭痛、腹瀉、惡心嘔吐、皮疹、皮膚瘙癢、蕁麻疹及關節痛等,程度多數輕微,結束治療后即可消失,但注射用蘭索拉唑致過敏性休克此類嚴重不良反應較為罕見,鮮有報道[1-2]。本文對蘭索拉唑致膽管結石過敏性休克1例病例進行報道,旨在提高臨床醫護人員在工作中對蘭索拉唑致過敏性休克發病機制、臨床特征、以及配合搶救的認知。
患者女性,81歲,主因“間斷性右上腹部疼痛1周余”于2019年6月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史20余年,自訴口服氨氯地平聯合氯沙坦鉀片控制血壓,血壓控制可,既往2年余前因雙側卵巢漿液性囊腺瘤行雙側卵巢切除術,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入院后查體:神志清楚,體溫36.1℃,脈搏7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壓136/84 mmHg,無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腹部膨隆,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腸鳴音4次/min,無增強或減弱,移動性濁音陰性,右上腹輕壓痛,肝脾肋下均未觸及,無反跳痛和肌緊張,雙下肢無水腫。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TBil)30.1 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19.32 μmol/L,堿性磷酸酶(ALP)71 U/L,谷氨酰轉肽酶(GGT)411 U/L,WBC 7.88×109/L,RBC 4.24×1012/L,HGB 131 g/L,PLT 224 ×109/L;凝血功能正常;腹部超聲提示:膽囊多發結石伴沉淀物、膽囊炎、肝內外膽管擴張、膽總管多發結石、脂肪肝。結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以及相關化驗、檢查,初步考慮患者膽囊結石伴急性膽囊炎、膽管結石伴膽管炎診斷,積極完善相關術前準備,擇期行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ERCP)取石及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治療。患者于入院后第1天行保肝及抑酸治療,于當日16:00開始靜脈輸注蘭索拉唑粉針劑(批號 :518123086)30 mg+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在輸注約20 ml藥液后突發胸悶、喘憋、呼吸困難,伴胸壁及上肢皮膚潮紅。考慮患者過敏性休克,立即停止蘭索拉唑輸注并通知主管醫生,替換原有輸液器并以0.9%氯化鈉注射液維持靜脈通路,遵醫囑予以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靜脈注射,同時給予鼻導管吸氧,給予心電監護提示心率152次/min,呼吸34次/min,血壓58/44 mmHg,血氧飽和度81%并逐漸下降。遵醫囑予以腎上腺素2 mg靜脈注射,更換為面罩吸氧,同時予羥乙基淀粉酶溶液500 ml靜脈點滴,呋塞米20 mg靜脈注射,治療約10 min后患者血氧飽和度逐漸上升至91%~94%,心率92次/min,血壓128/66 mmHg,呼吸31次/min。聯系心內科、耳鼻喉科會診,查體可見會厭部水腫,無法進行喉鏡操作檢查,遂予以二羥丙茶堿平喘、硝酸異山梨酯擴冠治療,同時配合抗過敏及消腫治療。治療5 d后復查喉鏡提示會厭部腫脹較前減退、喉黏膜無充血、雙側室帶光滑、雙側聲帶光滑。入院后第6天行ERCP取石治療,術中造影檢查見膽總管上端增寬、下端充盈缺損,膽管結石診斷明確后取石網籃取出結石數枚,術中行鼻膽管引流術(ENBD),并留置鼻膽管持續引流,引流量約400~500 ml/d。3 d后復查肝功能未見明顯異常,予以拔除鼻膽管。考慮患者過敏性休克后會厭部腫脹尚未完全消退,影響全身麻醉術中氣管插管,遂準予患者出院,擇期再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治療。
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藥品不良反應因果關系判定原則[3]:首先,患者從入院完善相關檢查至靜脈滴注蘭索拉唑前6 h內無任何藥物治療;其次,患者在靜脈滴注蘭索拉唑5 min后即刻出現過敏性休克表現,與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時間相吻合;第三,結合患者本次膽囊結石伴膽囊炎、膽管結石伴膽管炎的診斷,以及既往高血壓病史所示,并不能從以上病史解釋過敏性休克發生原因。綜上分析,該患者發生過敏性休克與滴注蘭索拉唑存在因果關系。
根據患者疾病發展及用藥時間判斷分析,該患者入院后首袋輸注的液體為蘭索拉唑注射液,在輸注前及輸注時無任何的液體配伍,因此可以排除配伍因素致過敏性休克反應發生。患者雖既往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且口服過抑酸劑,具體藥名不詳,未發生不良反應,但注射用蘭索拉唑患者確未曾輸注過,因此患者自身對注射用蘭索拉唑的不良反應不能排除,此外該藥品說明書推薦用法用量為成年人每次30 mg,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溶解后給藥,推薦的靜脈用藥時間為30 min,該患者藥物的配比方法嚴格按照說明書執行,但該患者在輸注約20 ml后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即刻停止輸液,靜脈用藥時間無法估算,因此,護理人員在用藥時必須嚴格按照推薦用藥時間緩慢輸注,否則可能會因為輸注時間過短,輸注速度過快而引起不良反應。
協助患者采取頭、軀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仰臥中凹體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同時予以鼻導管吸氧,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神志變化。保證呼吸道通暢。及早建立靜脈通路以便用藥。注意保暖。保留可疑致敏液體放置于2~6 ℃冰箱內,并及時上報相關部門。本例患者在輸注注射用蘭索拉唑粉針劑約5 min后,突發憋喘、呼吸困難,考慮蘭索拉唑致過敏反應,立即停止輸液,更換輸液器,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維持靜脈通路,備好搶救藥品及物品,積極配合,為過敏性休克的急救診治做好充足準備[4]。
2.4.1 精神狀態 患者意識狀態是反應過敏性休克的一項敏感指標。如患者的意識清,對外界刺激反應良好,則提示患者的循環血量基本充足。相反,如患者表情淡漠、譫妄、嗜睡甚至昏迷,則提示患者腦組織血流灌注不足,存在程度不同的休克。本例患者經診斷明確為過敏性休克后,意識清,精神欠佳,判斷患者腦組織血循環基本充足,治療上予以羥乙基淀粉酶擴容、提高血漿滲透壓、改善微循環及穩定血流動力學,但在臨床中,還應結合其它反應組織灌注情況的癥狀、體征做綜合判斷[5]。
2.4.2 皮膚溫度、色澤及皮膚黏膜表現 皮溫、顏色是反應體表血流灌注情況的標志。若患者表現出四肢溫暖、皮膚干燥,表明末梢循環已恢復,休克好轉;反之則說明休克仍存在。此外,過敏性休克還有兩大特點,一是在短時間內出現休克表現即血壓急驟下降,二是在休克前或同時出現一些與過敏性休克相近癥狀,如皮膚黏膜的改變、呼吸道梗阻癥狀、循環衰竭以及意識上的改變[6]。皮膚潮紅、瘙癢、蕁麻疹往往是過敏性休克在皮膚黏膜方面最早且最常見的癥狀改變,本例患者在突發過敏性休克約5 min病程中,雙上肢及胸壁皮膚潮紅程度逐漸加重,四肢濕冷,皮膚蒼白,此時積極予以吸氧來改善缺血、缺氧、血流瘀滯狀態,予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保護細胞,抑制過敏引起的炎癥反應,予羥乙基淀粉酶擴容,調節室內適宜的溫濕度注意保暖,經抗過敏、抗休克一系列治療后患者上肢及胸壁皮膚潮紅癥狀緩解,四肢皮溫及顏色轉為正常,且彈性正常,表明體表血流灌注充足,過敏性休克癥狀得到緩解,病情有待進一步觀察。
2.4.3 血壓、心率的變化 血壓是休克治療中最常用的監測指標,而心率加快多出現在血壓下降前,是休克早期表現,因此責任護士需密切觀察監護中生命體征及心電圖示波變化,該例患者在發生過敏性休克初期,心電監護示:心率152次/min,血壓58/44 mmHg,計算休克指數2.6[7],為嚴重休克,立即予以腎上腺素興奮心肌,增加心肌收縮力,收縮血管,升高血壓;給藥后約10 min,心電監護示:心率92次/min,血壓128/66 mmHg,請心內科會診,予以二羥丙茶堿注射液平喘、硝酸異山梨酯注射液擴冠治療,此后患者生命體征逐漸平穩,過敏性休克得到糾正。
2.4.4 尿量 尿量是反映腎臟血流灌注的重要指標,少尿通常是休克早期的表現。因此,對過敏性休克患者應準確觀察尿量變化,必要時留置導尿管并連續監測每小時尿量,若尿量保持于30 ml/h以上,說明休克被糾正。本例患者予羥乙基淀粉酶擴容、呋塞米增加腎血流保護腎臟,結合患者精神狀態及皮膚溫度、色澤,綜合判斷組織灌注充足,過敏性休克得到糾正。
該病例患者出現較為少見的過敏性休克癥狀,立即停止藥物輸注切斷過敏源,保存可疑致敏藥物置于2~6 ℃冰箱內,給予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穩定機體內環境,抑制炎癥反應;給予腎上腺素,興奮心肌,收縮血管,升高血壓;給予羥乙基淀粉酶擴容、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8]。經過一系列有效抗過敏搶救治療手段,有效避免了患者病情惡化及不良反應發生。
本例患者入院后,膽囊結石伴膽囊炎、膽管結石伴膽管炎診斷明確,就診時生命體征平穩,無發生休克的任何征兆,在使用蘭索拉唑后快速出現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反應,突發的病情變化會讓患者及家屬產生緊張、恐懼心理,甚至對醫療過程產生質疑,對此責任護士應耐心向患者及家屬進行解釋與安慰工作,穩定其情緒,減輕焦慮與恐懼感,同時在發生過敏性休克后,果斷的處置與及時的搶救,也會讓患者及家屬產生信任感,緊張情緒得以緩解,并能夠積極配合此后的治療與護理[9]。
在過敏性休克搶救過程中,責任護士與醫師密切配合,明確分工,處置果斷及時,未遺留任何后遺癥。本例患者再次提醒臨床醫務工作者,入院時對患者過敏史及家族性過敏史應詳細詢問,嚴防過敏性休克發生。此外,在對患者輸注蘭索拉唑時應嚴格控制藥物滴注速度,嚴密觀察有無不良反應發生,一旦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應積極配合搶救并在病歷中明確記錄[10]。通過積極配合搶救并識別過敏源,辨別注射用蘭索拉唑可引起過敏性休克的相關因素,急救護理,動態觀察患者精神狀態、皮膚溫度色澤、血壓與心率及尿量等指標,及時合理的藥物治療與有效的心理護理等一系列護理措施,為今后急性過敏性休克的處理提供了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