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宏艷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著疾病家庭隨訪、慢性病管理等公共衛生職責,是促進慢性病康復的重要環節[1-2]。腦卒中偏癱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常見慢性病,超過80%的腦卒中偏癱患者恢復期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后續治療及康復訓練[3-4]。健康管理強調以自我為主體,明確健康風險因素,從知識、信念、行為3方面全面管理,防控社區腦卒中偏癱患者健康風險因素,使其保持健康狀態的重要方法。信息需求評估聯合模擬演示教育通過問卷調查評估健康信息需求,確定健康教育內容,以模擬演示形式開展健康教育,以強化健康信念、豐富健康知識,促進健康行為形成。本研究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健康管理中應用信息需求評估聯合模擬演示教育,探究其對患者功能恢復效果及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影響。
選取社區2019年1月—2020年1月就診居家的腦卒中患者160例,納入條件:首發腦卒中,且符合腦卒中診療指南診斷標準;經頭顱CT、MRI檢查確診;接受院內治療,且體征指標穩定、神經系統癥狀無進展;精神狀態評價良好(MMSE≥23分);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存在文字閱讀、語言交流障礙;既往有精神疾病史;伴有嚴重的重要臟器疾病;研究期病情惡化或其他原因退出。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進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對照組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54.13±2.64歲;病程:22.43±3.17 d;MMSE評分27.43±3.58分;FMA評分68.54±4.25分。觀察組中男58例,女22例;年齡54.31±2.72歲;病程22.69±3.25 d;MMSE評分27.58±3.67分;FMA評分69.13±4.31分。兩組性別、年齡、病程、MMSE評分、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健康教育,包括健康手冊教育、上門隨訪教育(每2周1次)、微信平臺宣教(推送康復訓練視頻及圖文)等。觀察組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加以信息需求評估聯合模擬演示教育,具體如下:
1.2.1 信息需求評估
(1)信息需求評估問卷:借助自制的“社區腦卒中偏癱患者信息需求調查問卷”開展信息需求調查,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835,問卷包括2大模塊,分別為健康教育途徑、健康教育內容,其中健康教育途徑包括社區服務、組織病友會、開辦講座、網上教育、健康手冊5個選項,健康教育內容模塊包括腦卒中疾病知識(包括作用機制、臨床表現、發病趨勢、診斷治療、并發癥及防護5個條目)、腦卒中偏癱基礎知識(包括發病趨勢、運動功能評估、功能恢復分期、功能恢復效果4個條目)、肢體康復護理(包括康復原則、康復訓練項目、康復治療、康復訓練分期、康復護理內容5個條目)、居家自我管理(包括飲食管理、用藥管理、訓練管理3條目)4個維度,共17個條目,每條目對應“不需求”、“需求”、“迫切需求”3個選項,如條目對應“需求”、“迫切需求”人數在總人數中占比超過70%,則納入需求信息范疇[5]。
(2)信息需求評估結果分析:護理人員通過上門隨訪發放調查問卷,進行說明并協助患者完成問卷調查,現場回收,共發放80份,回收有效問卷80份,回收有效率為100%;對回收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得到“最傾向”的健康教育途徑為組織病友會(89%)、開辦講座(84%);被納入需求信息范疇有腦卒中偏癱基礎知識維度條目、肢體康復護理維度條目、腦卒中知識維度部分條目(發病率、致殘致亡率、并發癥及防護)。
1.2.2 模擬演示教育 護理人員從2018年度接治且現肢體功能恢復良好(FMA≥80分)的腦卒中偏癱患者為交流病友,組織開展病友交流會,以“腦卒中偏癱”為中心,互動交流腦卒中偏癱“發病趨勢”“肢體功能評估”“康復治療”“康復訓練項目”“康復護理項目”“居家自護技巧”等相關知識,教育時長20 min[6]。同時,借此機會開展模擬演示教育,每個月2次,每次30~40 min。護理人員根據康復訓練項目、康復護理項目及居家自護項目創建模擬演示主題,包括抗痙攣體位、肢體被動運動、臥床翻身訓練、橋式運動、坐站位訓練、步行訓練、鏡像運動療法、患肢按摩推拿、患肢中藥熏洗等,護理人員或病友介紹相關訓練或護理項目,現場分步演示訓練或護理操作,說明作用機制及注意事項,并指導患者自行練習,以鏡像運動療法、患肢按摩推拿為例說明模擬演示教育[7]。
(1)鏡像運動療法:護理人員介紹鏡像運動療法實施步驟、治療桌制作(帶底座的40 cm×40 cm鏡子固定桌面),并現場演示鏡像運動療法;治療桌前端坐,上肢分置鏡兩側,其中健側上肢置于鏡面側,患側肢體置于鏡反面,指導開展健側上肢運動,包括腕關節背伸或屈曲、前臂旋前、手指舞、手抓握等,通過鏡面觀察健側肢體動作,想象患肢同步練習相應動作,而后患肢嘗試與健肢動作一致,逐漸增大訓練動作難度,由1維逐漸過渡至3維,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8]。
(2)患肢按摩推拿:護理人員展示人體穴位分布圖,說明患肢按摩推拿所涉穴位及取穴方法,現場演示按摩推拿操作,并指導患者、家屬協同訓練;選取曲澤、少海、曲池、足三里、天府、外關、委中、秉風及天宗穴,以拇指、示指指腹對穴位點實施順時針旋轉按揉,每天2次,每次每穴位1 min;沿背部脊柱兩側由上至下實施按摩推拿,以滾法按摩對腰骶部、臀部、大腿后及跟腱實施按摩推拿,每次10~20 min[9]。
(1)功能恢復效果:干預4周后,護理人員借助肢體運動功能評價量表(FMA)評價功能恢復效果,量表包括上肢、下肢2部分,上肢包括8個維度,共33個條目;下肢包括6個維度,共17個條目,均采取3級評分法,分值范圍0~2分,總分100分,評分高低與功能狀態優良保持一致[10]。
(2)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干預4周后,護理人員借助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進行評價,量表包括6個維度,分別為運動管理、健康責任、人際關系、壓力應對、營養管理、自我實現,共52個條目,均采取4級評分,包括從不、有時、經常、一直,對應分值1~4分,總分208分,根據評分分級,52~90分,則生活方式差;91~129分,則生活方式一般;130~168分,則生活方式良好,169~208分,則生活方式優秀[11]。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價量表(FMA)上、下肢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 Ⅱ)評價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功能恢復效果比較

表2 兩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比較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中常見后遺癥,沈玉萍等研究顯示[12],超過50%的腦卒中患者遺留有偏癱癥狀,因恢復進程緩慢、病程長,加之患者疾病認知水平低、自護能力不足且缺乏健康生活方式,導致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慢、生活質量降低,應加強社區居家健康管理。
本研究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健康管理中應用信息需求評估聯合模擬演示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FMA評價量表上、下肢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 Ⅱ)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借助社區腦卒中偏癱患者信息需求調查問卷評估腦卒中偏癱患者信息需求,明確了患者的健康教育途徑傾向及信息需求,為健康教育明確了方向,能保證健康教育針對性,改善健康教育效果[13]。研究面向患者開展病友交流會,逐一介紹腦卒中偏癱的發病趨勢、肢體功能評估、康復治療、康復訓練項目、康復護理項目、居家自護技巧等健康知識,實現了對腦卒中偏癱知識的梳理,引導患者正確認識腦卒中偏癱,促使其對運動管理、營養管理、康復治療、康復訓練等健康管理內容有全面認知,全面提升其自護能力,可促進患者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研究面向患者開展模擬演示教育,根據康復訓練項目、康復護理項目及居家自護項目創建模擬演示主題,由病友或護理人員根據主題現場演示相應護理操作、康復鍛煉項目,如鏡像運動療法、穴位按摩、肢體推拿等,以強化其對肢體康復訓練要點的掌握,可顯著增強護理效果及鍛煉效果,促進肢體功能恢復[14-15]。
綜上所述,信息需求評估聯合模擬演示教育在社區腦卒中偏癱患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能促進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