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瓊次仁
(西藏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西藏 拉薩)
自2019 年12 月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爆發以來,全國各地亦有眾多COVID-19 病例出現。COVID-19 因其強烈的傳染性及相對較高的致死率而備受重視,自疫情爆發以來,我院積極進行防控工作,嚴格按照國家陸續發布的新冠肺炎診療規范指導工作。影像學檢查是COVID-19 確診的重要依據,尤其是CT 檢查更是處在抗疫的第一線[1]。我院作為本地區的COVID-19 定點治療醫院,CT 室肩負著疾病初步篩查的重任,而如何進行完善的自我防護基礎上實現對COVID-19 患者的CT 檢查成為CT 室各工作人員的關注焦點。我院結合本地區的第1 例COVID-19患者的CT 檢查情況,對COVID-19 患者的CT 掃描方法及防護進行了總結分析,現報告如下。
對于COVID-19 疫情的防控要落實到科室的每一位人員,成立科室管控小組,以CT 室主任為管控小組組長,組員包括科室每一位在職人員,主要有科室主任、副主任、技師、科室護理人員等。細化責任管理,將防控任務下達到每一位工作人員。科主任的主要任務是負責與醫院領導、行政科室及臨床相關科室負責人進行溝通協調,并及時根據上級領到的有關精神對工作方案進行適時調整,督促組員對COVID-19 最新診療規范進行學習,督導員工的日常防控工作,以身作則,增強員工戰勝疫情的信心;技師長則主要負責日常工作人員的調配,并負責防控物資的申領;技師則在科室主任及技師長的領導下對影像診斷進行審查,尤其是對疑似COVID-19 者要組織會診,會診人員必須有科室主任、技師長及呼吸科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組成;科室護理人員則負責對每天的疫情信息進行總結分析,對疑似COVID-19 者進行重點統計,并及時了解科室人員的工作需求,并對技師長進行及時反饋。以上各項工作安排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科室內部定期組織COVID-19 診療及防控培訓,并對技師進行重點培訓,要求人人掌握COVID-19 的防控要點,無一漏缺。
對于發熱病人,尤其是考慮因肺部感染誘發發熱的患者,必須要進行重點防控,做CT 前必須要發熱門診醫師或病區醫師開具CT 檢查單,拒絕先檢查后開單情況。做CT 檢查前需要提前電話通知CT 室,以便于進行防護及消殺準備工作。發熱病人必須經過專用通道進入CT 室,且設定隔離通道,防止潛在感染者在院內不同地方走動。普通病人與發熱病人進行檢查時需經過不同的通道及不同的機器進行檢查,避免出現院內的交叉感染現象。每一個發熱或可疑新冠病人必須要有專人引領,經專用通道到指定位置進行相關檢查。CT 室對發熱病人進行CT 檢查時進行三級防護準備,手衛生- 戴一次性防護口罩(N95)及醫用帽- 穿防護服- 戴塑膠手套- 戴護目鏡- 面屏。對檢查床進行初次消毒并鋪一次性床單。患者來檢查時須通過專用發熱患者通道進入CT 室,檢查結束后,消殺組人員對患者所經通道進行徹底消殺,CT 室內部則以紫外線進行持續消毒,工作結束后,CT 內部人員按照順序依次脫去防護裝備,并進行手消毒,手消毒結束后以75%對面部、頸部、四肢進行再次消毒處理。
對疑似COVID-19 患者及發熱患者固定CT 檢查設備,患者檢查結束后機房內部采用紫外線進行消毒,持續時間至少30 min;專用檢查設備則采用濃度為75%的酒精進行噴灑消毒。醫師所在的控制室則采用移動消毒機進行持續空氣消毒。檢查過程中需安排2 名工作人員,1 名醫師,1 名技師,其中值班醫師主要負責申請單的打印、患者信息登記、開門、CT 掃描、書寫及整理報告等相關工作,技師則負責指導患者、進機房、操作設備、協助患者擺好檢查體位、終末消毒等相關工作。由技師組成突擊小組專門負責患者的體位擺放工作,非工作時間亦不能進行醫師工作區域及操作間,盡量減少與外界人員的不必要接觸。
需進行檢查的患者必須佩戴口罩,取仰臥位,實施檢查前患者需進行呼吸訓練并評估其身體狀態,對于不能進行平臥的患者建議暫時取消檢查。本院接診的第1 例COVID-19患者病情相對較輕,自主活動能力尚可,CT 檢查配合良好。
常規發熱病人的胸部CT 檢查統一采用高分辨薄層掃描,對于病情相對危重的發熱患者則可用大螺距(1.0~1.5)以便于減少掃描時間,從而減輕因呼吸運動而造成的偽影[2]。掃描結束后,技師立刻瀏覽圖像,確保圖像質量滿足診斷后,立即電話通知醫師書寫報告,并即刻完成消殺流程。我院第1例COVID-19 初次檢查時采用常規螺旋方法進行掃描,復查時則實施低劑量掃描。
對CT 室及相關區域進行合理布局,按照區域特點進行適當劃分,建立四區三通道機制,即設立污染區、半污染區、緩沖區及清潔區,設置普通患者、發熱患者及醫務人員專用各自專用進出通道,以隔離發熱與普通患者[3]。不同區域之間不得隨意穿插活動,尤其是污染區、半污染區向清潔區、生活區過度時必須進行全面消殺工作。同時在醫生與患者之間也設置了專用通道,對患者及工作人員的活動區域進行區分,盡量降低醫護人員后感染的機會。分區、分類的檢查制度的實行,不但能夠實現對就檢患者、全科醫務人員做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同時也能夠有效的提高全科整體工作效率。
更衣室是工作人員的穿脫防護用品區域,穿脫區域進行劃分,相關工作結束后在半污染區脫下各種防護用品,進入緩沖區后脫下工作服,并做好個人清潔工作,特別是手衛生,最后在更衣室內穿戴好個人生活服裝。
針對發熱病人及疑似COVID-19 患者,設置《發熱患者信息登記本》,準確記錄患者CT 檢查的完成時間、具體接檢人員、消殺時間等詳細信息。在發熱患者專用檢查區域,若出現多個發熱患者同時段待檢時,優先對COVID-19 疑似患者進行檢查,然后再對其它發熱人員進行檢查,對于確診患者則必須進行隔離檢查,單個檢查。每個患者的胸部CT 檢查結束后,相關技師立即對圖像進行預覽,一旦發現患者肺部影像存在可疑情況,若診斷醫生確認患者CT 影像高度懷疑新冠肺炎,則報告醫院感染部門,讓患者通過專門通道到發熱門診進行一步的排查,隨后立即對相關區域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徹底消毒。對于非發熱患者,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檢查部位來進行區分,一般通過普通患者專用就診通道至相應的檢查室進行檢查即可。
CT 室各個房間均保證在工作時間進行持續的空氣消毒。每天上下午至少進行2 次含氯消毒劑(濃度為2000 mg/L)對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同時進行通風半小時[4]。終末消毒階段,技師人員進入CT 室內部對一次性中單用含氯消毒劑進行噴灑消毒,并放入黃色垃圾袋內。對本例確診患者,我們在檢查結束后,不單用75% 酒精對相關儀器設備進行消毒處理,同時對檢查區域及操作室內的可觸及物體表面(如地面、鍵盤、門把手及鼠標等)等均進行消毒處理,并隨后持續通風30 min,然后用紫外線消毒機對室內進行持續消毒處理。同時,請消殺組人員對于相應的通道、候診區進行消殺。消殺結束后,值班人員在特定區域依次脫去相關防護用品,并進行徹底手消毒。值得注意的是每脫去一件防護用品必須進行一次手衛生。由污染區到清潔區的過程中不走回頭路,徹底消殺后進入相關辦公區域[5]。
在本次疫情抗擊戰中,由于疫情爆發的突然性,醫院內部相關防護用品短缺明顯,故而必須要制定防護用品的管控制度,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浪費情況。規范使用防護用品是預防院內交叉感染的前提,因此CT 室的防護用品后勤保障工作至關重要。我們實行防護物資統一調配、分級使用,對一線工作人員傾斜。發熱檢查區需直接接觸發熱患者的技術人員及護理人員按照相關要求進行二級防護,對我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檢查時則進行三級防護。對非發熱患者進行胸部檢查的專用機房內部的技師及護士在一級防護標準基礎上增加隔離衣與護目鏡。對于不直接接觸發熱患者或疑似患者診工作人員則統一進行一級防護。防護用品作為醫護人員的堅實防線,按照不同崗位防護級別合理配置防護用品,每日根據各崗位實際合理用量,制定防護用品的使用計劃并上報使用清單,實行專人領取和發放。
針對COVID-19 患者、發熱病人及普通病人的CT 檢查,我們進行分區、分通道管理,對于COVID-19 患者檢查前、中、后實施嚴格防控管理制度,并根據相關要求實施終末消毒制度,避免了醫院內部的交叉感染現象,保障了醫護人員及其他普通患者的身體健康,保障了醫院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CT 檢查對于COVID-19 患者至關重要,是COVID-19 疑似患者篩查的第一道防線,也是判斷COVID-19 確診患者預后的重要依據,必須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