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劉冉,宋佳陽,張連城
(1.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由于勞損、受涼、外傷等多重因素作用發生慢性無菌性炎癥,從而導致肩關節內外粘連、肩部疼痛及活動受限[1]。中醫考慮病因為外邪侵襲、稟賦不足、勞逸過度、飲食失調等。本病好發于50 歲左右患者,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西醫多用口服消炎鎮痛藥、手術治療、小針刀、局部封閉等療法,然而因患者常伴有多種基礎病,依從性相對較差,隨之而來的副作用較多,治療效果往往差強人意。中醫治療以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療法為主,均取得一定療效[2]。
火針在《黃帝內經》中稱為“焠刺”“燔針”,是將針燒紅后刺入穴位,以激發經氣達到祛除病邪的一種針刺方法,具有溫陽通絡、消瘀散結、行氣活血、生肌斂瘡、消腫止痛等作用[3]。現代研究[4]認為,其作用機理在于借助針刺的火熱之力直接刺激病變部位,改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滲出、粘連等病理變化,促進局部血運和新陳代謝,從而最大限度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活動。筆者將近10 年火針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研究作如下綜述,與同道共饗。
火針通過毫針的機械刺激及艾灸的溫熱刺激,激發陽氣,疏滯通絡,消炎止痛,常優于常規針刺及針刀治療。周淼[5]取58 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火針組和普通針刺組,治療2 個療程后,得出火針療效優于毫針組。
走罐是集溫灸、拔罐、刮痧為一體的良性刺激療法,具有祛邪宣痹的作用[6];刺絡拔罐具備驅邪外出的效果,加快清除機體內的致痛物質和炎性物質。本法將賀老火針溫通之法與刺血強通之法相結合治療肩周炎效果頗佳。李亞東等[7]的觀察組采用火針加拔罐治療,對照組采用藥物鎮痛和功能訓練治療,結果提示觀察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該方法可有效散寒通痹,值得推廣。
推拿可舒經通絡、理筋散結,解除粘連組織,加強肌腱功能,提高疼痛閾值,二者結合利于肩周炎的康復。梁亮標等[8]研究發現,毫火針結合點按牽拉治療肩周炎療效顯著優于電針結合特定電磁波及綜合物理治療。
百病皆由痰作祟,故選方從痰飲論治;且痰屬陰邪,故選火針散寒除痹。羅運環等[9]以火針與指迷茯苓丸聯合應用治療痰飲內停型肩周炎療效優于單用火針治療。內外同調,標本兼顧,可更好發揮針藥并用的優勢。
埋線療法通過長效良性刺激穴位,間接調節人體神經-體液系統,增強機體應激能力,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炎癥滲出。于小利等[10]對遷延性肩周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給予埋線火針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常規針刺治療,顯示火針配合埋線顯著改善疼痛癥狀,提高臨床療效,且操作簡單。
藥物經穴位注射沿經絡直達病灶,發揮藥效。王黎明等[11]用火針刺手三陽經穴位配合肩部痛點注射骨肽注射液,總有效率為97.6%。火針聯合骨肽注射液治療肩周炎可溫經通脈,消炎止痛,有效緩解肩周疼痛。
電針對病變組織有興奮作用,可增強針感,兩者結合促進新陳代謝,鎮靜止痛,有效防止肌肉萎縮和緩解肩周粘連。賴火特等[12]通過實驗說明火針聯合電針較單純電針治療肩周炎效果更佳。
小針刀通過局部的機械性刺激,迅速解除粘連組織,二者結合可明顯減輕疼痛,改善肩關節功能活動度。毛偉歡等[13]采用小針刀操作后結合火針點刺阿是穴,治療57 例肩周炎患者,結果總有效率為97%。
肩周炎為臨床常見病,俗稱“凝肩”,歸中醫“痹證”范疇。該病由外邪侵襲,內傷勞損而致肩周經脈閉阻,氣血凝滯,不通則痛。《素問·調經論》云:“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火針具有針之開導和灸之溫暖雙重作用,廣泛用于經筋疾病治療[14]。
綜觀文獻,單純用火針治本病療效確切,多數情況還可搭配其他療法,如艾灸、拔罐、推拿等,減少單一療法局限性及降低臨床復發率,因此結合病情綜合用火針療法,可更好發揮整體治療優勢。寒邪壅盛、體質尚可加拔罐;外傷致局部氣血瘀滯,加刺絡拔罐;病程日久,活動受限加小針刀或推拿;疼痛劇烈,加電針。另囑患者須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可取得更好效果。然目前針對火針綜合療法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相對較少,且存在以下問題:火針治療本病選穴繁雜,操作方法多樣,缺乏規范化治療方案;臨床療效評定指標不統一,大多以量表評分為主,缺乏客觀評價標準;缺乏多中心、完全隨機對照大樣本觀察研究。因此,今后應當多開展隨機對照的大樣本實驗,不斷規范治療方案和統一臨床療效評定體系、逐步探索火針與各種方案組合的最優化,從而進一步提高火針療法的臨床療效,以推動火針療法的發展與拓寬其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