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菡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7)
骨痹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人的疾病,屬于五體痹之一,與西醫學的增生性骨關節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有相似之處。骨痹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周圍關節好發者多為女性,中樞關節好發者多為男性。骨痹作為慢性疾病,對中老年人群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西醫目前尚未有根本性治療措施。而中醫通過辨證論治,內外治療結合,對骨痹有著較為明顯的治療效果。
凡是由六淫之邪侵襲人體筋骨關節,致使經脈痹阻、氣血不通,出現肢體沉重、關節劇痛,甚至發生肢體拘攣屈曲或強直畸形者稱為骨痹。古代文獻中首先提出骨痹概念的是《素問·痹論》:“冬遇此者為骨痹”,對其特異性癥狀做出了闡述:“痹在于骨則重”,并從風寒濕三方面闡述了痹病的病因病機。《素問·長刺節論》中也提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綜上所述,本證的病因病機可概括為正虛、邪實、虛實夾雜3個方面。正虛的表現主要是肝腎虧虛,精髓不足,氣血無法濡養筋骨,此為發病之根本;邪實是在素體正虛的基礎上,產生痰瘀之邪或受風寒濕熱侵襲,以致風寒濕熱諸邪及痰瘀阻滯經絡,此為病之標;亦有正虛邪實,同時出現標本俱病者,即為虛實夾雜之癥。
骨痹的內治應該從整體辯證分析,由于骨關節病的病因較為復雜,呈現出的癥候也各有不同,所以要進行分證治療。
《素問·痹論》中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由于受到風寒濕外邪侵襲,邪氣內搏于骨,致使四肢關節疼痛,同時兼并了風寒濕邪的特點。癥見關節或腰背酸脹疼痛,難以轉側,屈伸不利,痛點游走不定。《圣濟總錄》記載:“風濕痹者,以風濕之氣,傷人經絡而為痹也。其狀皮膚濃,肌肉酸痛,蓋由真氣虛弱,為風濕所襲。久不瘥,入于經絡,搏于陽經,致機關縱緩,不能維持,故令身體手足不隨也。”治療上應當祛風活血通絡,溫經除濕,可用防己湯方。《黃帝素問宣明論方·骨痹證主腎弱》云:“附子湯主之,治腎臟風寒濕,骨痹腰脊痛”。言明如果兼有腎虛,可用附子湯溫經散寒。現代研究中,程竤[2]等用薏苡仁湯合桂芍知母湯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病情有了好轉,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癥見肢體酸重沉痛、紅腫,關節屈伸不利,身熱不揚,汗出不利,面色黃滯。《溫病條辨》中焦篇中提出:“濕聚熱蒸,蘊于經絡,寒戰熱熾,骨骱煩疼。舌色灰滯,面目萎黃,病名濕痹,宣痹湯主之”。宣痹湯由防己、杏仁、滑石、連翹、山梔子、薏苡仁、醋半夏、蠶砂、赤小豆組成,方中以防己為主藥,輔之蠶砂薏苡仁等藥物,有清熱化濕,宣痹通絡的效用,針對濕熱蘊結型骨痹具有較好的對癥療效。趙崇智[3]在臨床用本方治療濕熱痹癥,頗有成效。朱長庚教授以骨舒湯Ⅱ號治療濕熱型膝骨性關節炎,方中包括獨活、防風、防己、黃芪、桂枝、桑寄生、黃柏、蒼術、生薏仁、當歸、牛膝、炙甘草。本方補氣利水,溫經通絡,補益肝腎,對骨痹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癥見肢體關節疼痛,酸軟麻木,活動受限,頭暈,目眩,耳鳴,疲乏無力。發展到后期可見骨質稀疏萎縮,筋絡阻隔,肢體滯動。《壽親養老新書·集方》中提到“青娥丸。治腎氣虛弱,腰痛俛仰不利,秘精,大益陽事……破故紙(十兩以水淘過用香油,炒如膩腑虛冷麥麩炒);杜仲(五兩,須是六兩方得五兩,剉如骰子大,麥麩炒黃色);胡桃仁(五十個,以糯米粥相拌,臼內搗五六百下,只用此粥為丸)。”從書中論述可以得出青娥丸主治腎陽不足、腎氣虛弱所致腰膝冷痛、俯仰不利,對腎虛絡痹型骨痹有較好的療效。本方重用溫補腎陽之補骨脂及補益肝腎之杜仲,二藥相合則補益之力尤為突出。現代研究中,骨痹方[4]治療腎虛絡痹型骨痹有較為明顯的療效。骨痹方由續斷、骨碎補、牛膝、雞血藤、千年健、桑寄生、油松節、土鱉蟲8味藥組成,具有益腎養血、蠲痹通絡的功效。
臨床癥狀可見關節或腰脊背部脹痛如刺,肢體沉重,倦怠無力,屈伸不利,活動受限,輾轉不靈,或步履艱難,局部變青、紫、黯。《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提出了骨痹的痰飲病因:“二曰寒痰,即冷痰也,骨痹,四肢不舉,氣刺痛,無煩熱,凝結清冷,宜溫中化痰丸、溫胃化痰丸。”此二方具有溫中化痰之功效,主治脾胃虛寒,痰飲停留所致痹癥。現代研究中,盧林自擬補腎化瘀湯治療骨性關節炎60例,有較好治療效果。徐楓[5]以桃紅飲加味治療痰瘀痹阻型痹癥32例,有效率為96.88%,療效較佳。
《素問·刺腰痛篇》指出痹證的基本病機為腎虛和血瘀,乃本虛標實證。發病機制為風寒濕邪侵襲肌表,氣滯血瘀運行不暢,腎氣虧虛精血不足,筋骨缺乏濡養,閉阻經絡,或慢性勞損、外傷閃撲而致經絡受損,氣血阻滯,不通則痛。
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祛風濕,止痹痛。可用桂枝溫經通陽,伸筋草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血,紅花活血通經,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透骨草祛風勝濕、活血止痛,赤芍止痛,防己除風寒濕瘧熱邪,沒藥活血散瘀止痛。在奠定了基礎的方藥內服法后可以結合中醫外治法進行內外合治。
中醫骨傷手法治療骨痹癥,能夠發揮其緩解肌肉痙攣,提高局部組織新陳代謝的作用,促進關節內部壓力下降,促進突觸物回納,降低對神經的壓迫、刺激,改善血液循環,提高痛閾,促進致痛位置的分散和消失。骨傷科手法可具體歸納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兩大類,而其中理筋手法對治療骨痹有著較好的臨床效果。穴位按摩是通過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達到舒筋活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恢復人體正常生理機能的目的。楊洪濱[6]使用穴位按摩療法,于患者膝部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血海、鶴頂、承山等穴位處使用拇指指腹進行揉按及點按,循行經絡進行敲打并配合常規理療及針灸療法對膝骨性關節炎進行治療,對照組只給予傳統理療結合針灸療法,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針灸療法是通過針刺穴位和對穴位進行艾灸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素問·痹論》中說:“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疹也”。說明了五臟的痹病取本經的腧穴治療,六腑的痹病取合穴治療,而病在軀體則視病變所在,循經選穴。唐瓊[7]對骨關節炎患者的腎俞、復溜、氣海、內膝眼、外膝眼、足三里等穴位給予針灸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4.1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看出在骨痹治療中加入針灸療法臨床效果更加顯著。
小針刀療法是一種介于手術方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通過刺入治療部位的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松的切割,剝離有害組織,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小針刀療法操作過程簡單,切口小,對組織的損傷小,治療時間與療程較短,適應證廣泛。張震國[8]等通過小針刀聯合推拿治療骨關節周圍炎患者,對照組僅選擇推拿治療。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6%,高于對照組的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小針刀聯合推拿治療有明顯療效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根據不同的病變部位采取不同的針刀類型和方法,就能達到較為滿意的療效。
中藥熏蒸是將中草藥放在器具里,加水煮沸,患者把要熏蒸的身體部位放在器具上用蒸汽進行熏蒸,藥蒸汽通過皮膚的滲透、吸收、傳遞,直達病灶,以達到治療目的。中藥熏蒸簡單易行,較為安全,既可以改善關節僵直腫痛,也可以調整內分泌功能,相較于其他外治法更為溫和,易被患者接受。田振宇[9]使用中藥熏蒸配合護理治療痹癥50例,臨床治愈率90%,總有效率為100%。
綜上所述,中醫藥在治療骨痹方面有著卓越的成效。內治法包括祛風通絡,清熱化濕,益腎養血,祛瘀化痰等主要治法;外治法包括手法按摩,針灸治療,小針刀治療和中藥熏蒸等治療手段。充分利用中醫內外治法,辨證論治,兼顧標本,方才能起到卓越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