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岑莉
江蘇省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我國是桑蠶的原產地之一,因此一直以絲綢大國的身份屹立于世界之巔。中華文明的起點之一就是蠶桑文化,至今為止已經有了50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不斷提升,消費升級需求也在不斷持續地推進,再加上各種理念的引領,包括綠色消費理念、文化消費理念等,因此國內市場對絲綢紡織品的需求也逐步得到釋放,這為絲綢紡織品的銷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近幾年該行業產量持續減少,針對這一問題,要結合現有的歷史背景,合理開展我國絲綢紡織品需求與消費預測[1-2]。
對整體問題進行研究,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明確“十四五”期間我國絲綢紡織品需求與消費預測的必要性。查詢知網可以發現,目前學術界對該問題的分析非常少,存在較大的理論空白,理論缺失給本研究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不利于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此外,在“十四五”時期,我國絲綢紡織品產業已經成為解決民生問題的基礎產業之一,絲綢紡織業只有不斷地優化產業布局,才能夠更好地與現實相符。這成為“十四五”期間我國絲綢紡織品需求與消費預測的必要性[3]。
“十四五”期間,我國絲綢紡織品需求與消費前景以國家產業政策支持情況為基礎,從預測角度來看,由于國家產業政策對我國絲綢紡織品行業較為支持,我國絲綢紡織品需求與消費情況具備了合理的基礎。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也會直接促進絲綢紡織品與文化的具體融合,從而不斷地提升產業文化底蘊并保證文化自信。例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印發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目的在于通過絲綢紡織品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合理弘揚,同時加強對傳統文化產品的品牌培育,不斷加強保護,引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生產企業,在不斷加快質量提升的基礎上打造知名品牌,同時增加品牌文化附加值,推動我國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在深入挖掘絲綢紡織文化的基礎上,有利于更好地拓展絲綢文化在群眾范圍內的影響力,提升群眾對絲綢紡織品的認可與接受程度,間接提升需求,促進消費。
近幾年,雖然我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難以與發達國家相提并論,但是在2021第九次《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中國幸福指數排名上升了10位,同時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持續加快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雖然當前我國的全球幸福指數排名處于世界中下游,但我國居民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參照國家統計局對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費支出的統計,這兩項數據與上年度相比,名義分別增長8.9%、8.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分別增長5.8%、5.5%。毫無疑問,消費驅動力持續增強已經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甚至突破了40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達到了8%。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不斷轉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的重視程度持續提高,絲綢紡織品既環保又美觀,既有文化性又有藝術性,因此符合現今消費升級的需求。
雖然中西文化存在很多的不同之處,但是國際社會對我國絲綢紡織品的需求持續增加,很多國家都對中國絲綢紡織品很感興趣,這也直接提升了對我國絲綢紡織品的需求,使得消費總額不斷提升。此外,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大,為我國絲綢紡織品的對外貿易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同時,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廣泛,絲綢紡織品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進一步得到擴大,從而加快我國文化產品的發展速度。
雖然前文在對“十四五”期間我國絲綢紡織品需求與消費進行預測的過程中列舉了一些積極因素,但目前在這一問題上仍然存在不利因素。具體來說,近幾年,我國經濟雖然持續增長,但是增長的速度不斷放緩。以2018年及2019年我國GDP增速情況為例,具體的數據分別為6.6%、6.1%;但是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2020年我國GDP增速同比下降1.6%;到了2021年,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仍然沒有消失,企業的商務活動是對絲綢紡織品進行消費的主要場景之一,企業的商務活動因疫情影響變得越來越少,直接影響了絲綢紡織品的需求與消費[4]。
除此之外,由于絲綢紡織品出現了一些替代品,競爭較為激烈,影響了絲綢紡織品的需求與消費。絲綢紡織品存在易褪色的缺點,同時稍有不慎就易勾絲,而在當前,人們的生活節奏較快,其他的纖維制品更加符合人們的需求,因此絲綢紡織品面臨較大的競爭,一些化學纖維制品不僅價格較低,而且不存在絲綢紡織品的缺點,針對這一問題,必須對其予以重視。
我國絲綢紡織品的營銷能力較弱,也不具備自主品牌的優勢,一些出口產品完全以代工為主,導致市場替代性較高。在我國絲綢紡織產品的出口類型中,雖然絲綢制成品的占比較大,但是其出口的訂單存在不穩定的情況,單品價格較低,無法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再加上自主品牌的影響力與外資品牌相比,競爭力較低,因此直接影響了我國絲綢紡織品需求與消費。再者,在現有的消費框架中,無論是線上銷售還是商場精品店,其基本的產品質量都無法完全得到保證,線上線下的營銷渠道發展也不成熟,導致消費者對絲綢紡織品品牌的認知度較弱。
針對上述情況,政府部門必須發揮自身作用,詮釋自身價值,推出具體政策鼓勵產業發展,同時,應該合理創設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引導人們選擇線上消費的方式,如此就可以較好地促進絲綢紡織品消費,滿足人們對絲綢紡織品的具體需求。針對絲綢紡織品出現替代品導致競爭較為激烈的問題,必須合理地提升絲綢紡織品質量并不斷優化設計,從優化設計角度入手,同時降低價格,引起人們的消費欲望[5]。
我國絲綢紡織品的營銷能力較弱,同時不具備自主品牌的優勢,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措施是減少市場可替代性,不斷豐富產品出口類型,合理提升價格。另外,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可以聘請專業人才提升營銷能力,并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消費者對絲綢紡織品品牌的認知度。
綜上所述,在“十四五”時期,我國絲綢紡織品產業已經成為解決民生問題的基礎產業之一,同時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在這一高定位的基礎上,中國絲綢紡織業只有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同時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動力系統進行構筑,才能夠使其發展與現實相符,并促進絲綢紡織行業產業特征與發展定位同各地區的戰略導向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