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楠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翻領又稱翻折領,由領面和領座兩部分組成,并且領面與領座共用一條翻折線。根據款式設計確定領子的輪廓線,畫出領角形態,領角不宜設計太大,一般不超過中心垂線的3cm處,翻領領角形態變化豐富,可根據服裝風格而定[1]。根據翻領的結構特點,將領座和領面為一片整體結構的稱為連體翻折領,將領座與領面分別裁剪的稱為分體翻折領,如圖1所示。

圖1 連體翻折領和分體翻折領
在連體翻折領的結構中,首先,在衣身上量取前后領口弧長,以確定領子結構設計的基礎線長度,反起翹可取2cm左右,調整值可取1cm左右。其次,在后中線分別量取領座和領面高度,領面高度要大于領座高度至少1cm,以防領子翻折后,裝領底線外露。最后,保證領子后中呈直角狀態,確定領子輪廓線,如圖2所示。

圖2 連體翻折領
反起翹量的大小,影響翻領基礎結構線中領口下弧線的調整值,一般反起翹量越大,調整值越大,二者呈正比關系,以便畫出的領底線與衣身領口弧線等長。反起翹量的大小,又決定了翻領成型后領座與領面的大小及兩者之間的緊貼程度。反起翹量越小,領面與領座之間越緊貼;反起翹量越大,領面變大,領座減小,領面與領座之間的緊貼度越差[2]。
領底線的彎曲位置決定了翻領成型后外圍容量的分配情況。領底線下彎均勻,領面的容量分配均勻;領底線在領底基礎線1/2處下彎,肩部領面的容量明顯;領底線在基礎線的1/3處下彎,領面的容量靠近前胸。
分體翻領根據款式設計衣身領窩弧線,然后根據款式绱領止點方式,獲得領口弧線長,繪制出分體翻領的領座和領面部分。領座取2.5~3cm,領座上翹一般取1~1.5cm,通常領面下彎取值是領座上翹量的2倍,該款取3cm,當領面下彎度小于領座上翹度,翻折后領面較緊貼領座;領面下彎度大于領座上翹度,翻折后領面遠離領座。領座前中寬度可較后中高度適當減小0.5cm,取2.5cm。領面高度應大于領座高度,以保證領面翻折后覆蓋領座,如圖3所示。

圖3 分體翻折領
駁領又稱翻駁領,結構上由肩領與衣身的駁頭(褂面)外翻形成的領型,是領型中變化最豐富,結構最復雜的一種,開口一般為V字形,V字形可以修飾頸短、臉圓的不足,展現沉穩、端莊的氣質,多用于西服上裝。一般根據駁頭樣式命名為平駁領、戧駁領、駁頭領、青果領等。
駁領的肩領具有連體翻領的結構特征,由領座和領面兩部分構成。肩領的領面與駁頭一起翻折,肩領與駁頭之間的縫線稱為串口線。駁領的駁頭通常與衣身連為一體,以駁口線為界翻貼于衣身的肩胸部。
肩領底線的倒伏,類似于外傾立領底線的反起翹原理。在款式相同的情況下,肩領的倒伏量越大,肩領翻折越容易,肩領翻折后領面面積越大,肩領的領座與領面之間的空隙也越大;倒伏量越小,肩領翻折越困難,肩領翻折后的領座與領面越緊貼,領面會由于外圍容量的不足形成領角拉扯現象。因此肩領底線的倒伏量應適中,一般為1.5~8cm,不宜過大或過小。當駁頭止點上升、駁領疊門寬增加、無領嘴結構或肩領的領面和領座反差較大時,肩領底線倒伏量都應增加[3]。
(1)平駁領。平駁領的駁止點在胸圍線附近,較基本平駁領駁止點抬高,翻折線的傾斜度加大,此時肩領倒伏量需要增加,才能保證肩領翻折后伏貼于人體肩部。平駁領的橫開領寬和直開領深可以根據設計效果作不同程度的調整,如圖4、圖5所示。

圖4 橫開領加寬

圖5 直開領加深
(2)戧駁領。此款為雙排扣戧駁領,雙排扣的存在使翻折線的傾斜度加大,為了使肩領翻折后平伏,故肩領倒伏量需要適當加大,如圖6所示。

圖6 戧駁領
(3)青果領。領嘴張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節肩領和駁頭的容量,但對于沒有領嘴的領型,需要適當增加肩領底線的倒伏量。有縫青果領肩領和駁頭的串口線依然存在,而無縫青果領的肩領和駁頭是一個整體。
(4)駁頭領。駁頭領是只有駁頭部分的領型,駁頭領的串口線位置可以適當進行不同的調整,從而形成多變的結構。
文章主要就翻領和駁領這兩種對領型的款式結構設計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翻領有連體翻領和分體翻領,其領型形態變化豐富,翻領在進行結構設計時,領面寬要比領座寬至少多0.8cm,以便領面蓋住領座,寬到一定程度時,會變成披肩領。反起翹量一般為2×(領面-領座),當反起翹量達到一定程度時,領面會成為波浪領。翻領常用于襯衣、外套、夾克等,可根據服裝風格而變化。
(2)駁領又稱翻駁領,結構上由肩領與衣身的駁頭(褂面)外翻形成的領型,是領型中變化最豐富,結構最復雜的一種,一般根據駁頭樣式命名為平駁領、戧駁領、駁頭領、青果領等。領型開口一般為V字形,V字形可以展現沉穩、端莊的氣質,多用于西服上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