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紫薇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大型傳染病有很強的傳染性,醫務人員在對患者診斷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感染風險性,一旦被感染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一次性醫用防護服是按照《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進行生產制造的,在一個周期內(4h)可以滿足防護的基本要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產生液體阻隔、斷裂、拉伸等現象,在大型傳染病的防控工作中暴露出缺陷。
大型傳染病具有高風險和廣泛的傳播性,必須穿著防護服才可以進入醫療機構等場所進行工作,根據有關醫療時間的規定,醫生一般工作6~8h,護士一般工作4~6h,之后就要立即進行交接班工作,而防護服的更替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因此正常情況下,醫生以及護士的工作時長遠不止規定的那么短。因為防護服對氣體、液體的阻隔性要求高,所以防護服的密封性較強,醫生或護士在工作完畢,脫下防護服后身上、臉上全是汗珠,有時高強度的跑動還會增加防護服的熱量運動,導致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極不舒適。另外,醫療防護服的質地特別脆弱,醫務人員身上出現瘙癢時,如果用手輕輕撓一下,就會撕破防護服,導致醫務人員出現身體不適時只能選擇忍耐[1]。
目前,醫用防護服的便利性不高,醫用防護服是一種連體衣,醫務人員先要將腿伸進去,把上身穿上,再把拉鏈拉上,最后帶上護目鏡,穿上安全鞋,這樣才能保證防護服的安全和可操作性。在脫下防護服時,醫務人員的內衣常常和防護服連接在一起,加大了防護服的脫身難度,而且防護服總體來看比較寬松、肥大,走動起來非常不便,經常會碰到身邊的人或者物體。
防護服在抗擊大型傳染病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醫務人員的生命健康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防護服也有缺陷,防護服通常是統一設計制作的,款式和顏色大都相同,這也導致了醫務人員在工作時難以對其進行區分,在新聞報道上經常看見有拿書寫筆在防護服上寫下自己名字的,以此區分不同的工作人員,這就是防護服在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因為防護服是連體衣,所以在上廁所時要將衣服全部脫下,經常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有些醫務人員感覺太麻煩就以控制飲食的方式來減少上廁所的次數,這間接對醫務人員的身體健康產生危害,不利于醫務人員長久工作[2]。
科學合理的防護服設計方案會對防護服的使用以及管理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不合理的設計思路則會阻礙防護服的合理使用,導致醫務工作效率下降,則會對醫務工作產生不利的影響。醫務防護服的核心設計理念是安全性,因此防護服的設計參數必須達到國家相應的指標,但人的需要都是由低級向高級轉換而來的,所以,醫用防護服應當在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其舒適性,不斷地滿足使用者的要求。
以提高防護服的辨識度來提升防護服的審美性,滿足患者對醫務人員的審美要求,就要在防護服的設計理念中加入審美性原則,不斷優化防護服的辨識性程度,才能使防護服的利用效益得到提升。大型傳染病下的防護服都是為了滿足一時的需求設計出來的,而防護服的長遠使用需要設計者在設計之初就充分地考慮進去,通過色彩、顏色的搭配來提升防護服的使用時限,考慮到防護服的美化功能,彌補防護服在使用時限上的不足。
醫用防護服在設計時不能鋪張浪費,不能因為一時間所擴張的需求就不遵循經濟性的原則,防護服在設計時就要對制造防護服的材料加以考證,選用經濟實惠型的材料對防護服進行加工制作,這不僅是在大型傳染病期間對制造者所提出的要求,而且在今后的生產過程中也要遵循此原則。不同的材料有各自的特點,比如SMS材料對微生物的阻隔性能比較好,制造成本低;織物復合材料的阻隔性較好,但是制造成本昂貴,此時就要選用SMS材料來進行防護服的生產[3]。
合理的架構設計方案可以對醫用防護服產生積極的影響,醫用防護服的總體結構主要由服裝質量、覆蓋面積、服裝開口、服裝層數、人體的運動姿勢等組成,在防護服的設計中,既有硬性的要求,比如對防護服的阻隔性的要求,也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進行的規劃設計,比如服裝的組合形式、服裝的層數。醫務人員在外直接穿搭防護服會導致防護服與自身衣物的疊加,產生使用不便的問題,今后的防護服可以考慮內外兩層的設計方案,外層主要以隔離病毒、阻斷傳染源的設計思路,內層在腋下、大腿兩側設計吸水棉墊,這樣就可以很好地保證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益。醫務人員可以將自己的衣物更換為內層,將防護服內層穿上,再穿上外層,就會滿足工作時的舒適性要求。
防護服在版型設計方面要遵循整體性的原則,依然使用連體式的設計方案,但是在防護服的肩部和腋下可以設計一些通風結構,利用“煙囪效應”使防護服內部的熱量迅速擴散至外部,達到有效的散熱[4]。內層防護服在設計時要確保衣物的內部空氣的流通,也可以在內層加入一些散熱性的材料來擴散熱氣,通過此種設計方案可以保證防護服內的熱量被有效化解,提升防護服使用時的舒適性程度,醫務人員在正常的工作時間下是沒有任何阻礙的,在工作中也不再受防護服透氣性不好的約束。
材料的選擇直接決定了防護服的使用效果,防護服材料選擇要考慮其透氣性、阻隔性。防護服材料的等級要求很高。根據實驗結果來看,人體最容易出汗的地方是背部,因此可以通過背部來增強防護服的排濕能力,而排濕要求的是熱氣從內排到外,由此單向排出才能保證人體的干爽性能,SMS材料具備優異的阻隔性,還有良好的彈力和透濕性,可以考慮使用SMS材料來制作防護服,并且其制作成本低廉,經濟效益明顯。
因此醫務人員在工作時有很多彎腰、伸手等動作,所以設計者采用了一種彈性材料來增加醫務人員的穿著舒適性。首先,在視覺上改變以往的圓形設計,采用環形設計,并且去掉了護目鏡,考慮到醫務人員在實際工作當中只要眼睛可視范圍內為透明材料即可,使用環狀來包裹醫務人員的頭部,留下可視范圍,保證醫務人員的視野開闊性。其次,針對衣物寬松肥大的問題,設計者采用一種彈性繩來控制衣物的寬松肥大問題,一種彈性繩拴住醫務人員的腰部以上的衣物,一種彈性繩拴住醫務人員腰部以下的衣物,主要將衣物拴在腰部以下,從而避免衣物過多對醫務人員的工作造成的干擾。在彈性材料的選擇上,設計者采用了美國一種先進的納米材料,該彈性材料主要由彈性聚氨酯、熔噴非織造材料和非彈性PA6材料構成,其過濾性良好,同時擁有優良的力學性能,特別適合本次防護服材料的要求。
針對新聞報道的防護服辨識度不高的問題,可以使用在防護服前后兩側加上標簽的方法來區別醫務人員,一個標簽貼在防護服的胸前,一個標簽貼在防護服的背后,標簽的材料均采用軟質和透氣材料。醫務人員在工作時通常有工作距離,因此標簽的顏色要使用識別度較高的材料,比如淺藍色或者淺綠色,有時標簽還可以采用發光的材料,配合防護服的整體形狀,醫務人員在工作時具有極好的識別性,同時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
新型防護服的設計方案使防護服出現了很多的接口,可見防護服的制作工藝尤為重要,防護服在設計時應當遵循一定的嚴密性原則,確保防護服的阻隔性和透氣性良好。防護服在制作時都會出現縫口,常規的操作是在布邊進行包縫處理,然后再車縫,在新型的防護服設計方案中,上身與下身的結合部位為腰縫,褲口與鞋底的結合部位為腳口結合縫,這兩處縫合縫可以通過橡筋繩抽緊的方式來達到合體的效果。透氣膜材料具有很好的透氣性能,在防護服接口處可以使用此種材料,滾輪壓腳研磨不容易出現斷裂現象,因此在防護服接口處可以使用滾輪壓腳的制作工藝設計,防護服需要在拉鏈的接口處貼膠條,封熱機可以將拉鏈與膠條的縫隙縮至最小,制作完成后用手摸也沒有拼接口,效果好而且美觀[5]。
大型傳染病引發了人們對醫療器材的反思,促使人們對醫療防護服的設計進行深入的思考,醫療防護服應當從使用者的角度進行設計,從管理的角度加以優化。文章對大型傳染病下的醫療防護服的設計進行研究,從使用現狀入手,分析了醫療防護服使用下的不足之處,接著對醫療防護服的使用進行優化與提升,以期促進醫療防護服的應用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