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娜,張 乾,回曉瑩
(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天津 300222)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最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全市南北長189 km、東西寬117 km,市域面積11 917 km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體向渤海傾斜,除薊縣北部有少量山地外,其余皆為山前沖積平原和濱海海積平原,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94%。
天津位于海河流域尾閭,平原區內地勢低洼,河流、水渠縱橫交錯,洼淀棋布,構成豐富的河網水系。天津是海河五大支流的匯流處和入海口,境內19條一級河道承泄了海河流域70%以上的洪水入海;109 條二級河道則承擔了灌溉、排水等重要任務;此外,大黃堡洼、黃莊洼、七里海、北大港等多個濕地遍布其間,各類水域面積達到1 345 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1.3%。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天津市水務發展已經取得一定成就。節水方面,已建立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各行業節水水平皆名列前茅。供水方面,建成了較為完善的引灤入津供水工程體系,供水范圍基本覆蓋了整個市域。隨著南水北調市內配套工程的建成及順利通水,天津基本形成了以“一橫一縱”引江、引灤雙水源為主,當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規水源為輔的城市多水源供水體系。水生態方面,通過實施清水工程、清水河道行動等城市水環境整治工程,城市河道水環境狀況有所改善;通過實施于橋水庫周邊污染源治理等引灤入津水源保護工程,城市供水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水災害防御方面,城市防洪圈基本達到200 a 一遇標準,19 條一級行洪河道60%達到50 a 一遇標準。水務綜合管理水平方面,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基本實現,初步建立了涉水事務社會管理體系;頒布了《天津市節約用水條例》《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初步建成全市水環境在線監測系統、市縣兩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搭建了水務業務管理平臺。
天津水務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為未來水務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南水北調工程的建成通水,不僅提高了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也提升了水務支撐與保障能力。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為三地協同治水、管水、興水提供廣闊空間。生態文明戰略的實施,為實現人水和諧提供了根本保障。國外發達國家、國內先進省份的治水經驗,為未來水務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未來水務發展的科技驅動更加有力。
(1)水資源瓶頸制約依然存在。天津水資源稟賦條件較差,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8 億m3(1956—2010 年系列),是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很低的省份,且超過50 a 全市水資源總量基本呈衰減態勢,其中1980—2010年平均水資源總量較1956—1979 年平均水資源總量下降了21%。當地產水量遠不能滿足全市用水需求(近年平均約23億m3),即使大量利用外調水,現狀人均用水量仍排在全國較低的位置,與直轄市的地位遠不匹配。由于缺水,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擠占農業和河湖生態環境用水,并嚴重超采地下水。在考慮未來南水北調中東線增加的18.6 億m3供水量后,預計到2030 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仍很低,農業和生態用水仍存在一定的缺口。
(2)水環境治理工作依然艱巨。河道承接上游和境內污染負荷量大,加上自產和入境水資源衰減,水體自凈能力降低,水環境嚴重超載。河流人工化嚴重,水體流動性差,上游入境污染負荷量大,更加劇了水環境治理難度與完成目標難度,水環境治理形勢極為嚴峻。
(3)水生態修復任務依然繁重。天津境內多為平原區,自產水量有限,且徑流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加之上游水庫攔蓄,境內又缺少大型調蓄工程,使得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量特別是枯季生態用水量的保證程度極低。未來外調水量增加后,雖然可以緩解資源環境壓力,但是由于河湖生態用水的欠賬較多,新增生態用水量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缺水問題,即使充分利用再生水等作為生態用水水源,也難以再現昔日北方水鄉風貌。
(4)水務基礎設施短板仍未補齊。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業節水水平與先進省份相比還有差距。供水基礎設施仍需完善,供水系統的抗風險能力有待提高。污水處理廠出廠水質提標升級難度較大,運行負荷率亟需提升。一線海堤建設剛剛起步,城市防洪圈仍未全面達標。城市排水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排水標準不高,管網改造任務艱巨。承擔排澇任務的二級河道尚有大部分沒有達標治理,除澇標準不高。
以保障水供給、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重點任務,以優先發展水務為重要保障,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滿足人民群眾新期盼,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津門特色的水務現代化道路,把天津打造成節水型社會先行區、北方水鄉修復示范區、海水淡化龍頭區、現代水務管理引領區,為建設美麗天津和把天津建成“北方經濟中心、國際航運中心、金融創新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提供強有力的水務支撐和保障。
堅持節水優先的方針,構建全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參與節水的新格局,以農業節水為重點,使節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生產全過程。在已建成節水型城市的基礎上,全力打造節水升級版。到2030 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到6.0 m3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8 以上,城市管網漏損率控制在8%以內,在全國率先全面建成節水型社會。
結合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打造“多源聯調、豐枯互濟”的水源調配體系、“集約高效、城鄉一體”的供水廠網體系以及“儲備充足、調度靈活”的應急儲備體系,構筑集水源、水廠、管網于一體的供水“三保險”,全方位保障城鄉供水安全。到2030年,全市引江水量(入市水量)達到18.6 億m3,用水總量控制在42.2億m3以內,全面建成城鄉骨干供水網。
鞏固清水河道治理成果,以“飲水安全、河水清潔”為目標,強化京津冀“三地聯動”,入境源、點源、面源、內源“四源同治”,控源、截污、減排、暢流、凈化“五措并舉”,穩步提升水環境質量。到2030 年,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Ⅲ類以上標準,城市供水水質合格率達到99.5%以上,村鎮供水水質合格率達到95%以上;重要地表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超過95%,中心城區河道水質達到Ⅳ類標準,全市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城鎮建成區消除黑臭水體。
堅持保護與修復相結合的原則,緊抓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以保障河湖基本生態用水為核心,以打造骨干河湖生態水網、形成千余平方公里常年水面為主要抓手,著力構建人水和諧、健康秀美的水生態系統,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到2030年,全市河湖生態用水量增加5.0億m3以上,一、二級河道基本建成生態河道,擁有10個以上健康濕地,水域面積率力爭達到12.5%以上,深層承壓水常態下實現禁采,水生態系統功能得到初步恢復。
按照“蓄排擋統籌、洪澇潮同治”的原則,以流域防洪體系為依托,結合海綿城市、海綿流域建設,系統完善以河堤海堤、蓄滯洪區為骨架的津門安瀾屏障,全面提升排澇標準,與城市建設同步打造“防得固、蓄得住、排得出”的水災害防御體系。到2030年,全市防洪、防潮、排澇標準達標率達到95%以上,基本建成高標準安瀾城市。
結合國家和天津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要求,著力打造“體制順暢、制度健全、運行高效、智能精細”的水務管理體系,全面提升水務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嚴格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考核及剛性約束,建立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倒逼機制,以用水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積極推進地下水開采量、地下水水位“雙控”管理,推動建立地方行政首長對控制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負總責的機制。根據《天津市生態用地保護紅線劃定方案》所確定的主要河道、水庫、濕地的主要功能及其紅線區、黃線區范圍,加強河湖生態空間用途管制,有序推動河湖休養生息。到2030 年,初步實現水務管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