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梅,徐厚平,許志剛,沈永樂
(西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2019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已有1.76億,2000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版)》中的方案預測,到2025年,我國將進入“老齡社會”,繼而進入深度老齡化隊伍[1]。我國老齡化社會呈現出老年慢性病患病率上漲,疾病負擔逐年增加的趨勢[2],要實現“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目標,老年病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老年病防治將是健康行動的重點和難點。
“治未病”一詞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經過后世醫家的不斷補充豐富,現代中醫“治未病”思想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未病先防,治在發病之前;欲病早治,治在疾病早期;既病防變,阻止疾病進展;瘥后防復,防止疾病復發。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新的年齡分段,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歲至59歲為中年人,60歲至74歲為年輕的老人,75歲至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年人。在我國凡是年滿60周歲的公民都屬于老年人。老年人的常患易患病稱為老年病,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與衰老有關的疾病。人到老年,陰陽失衡、臟腑衰退、氣血虧虛,易于發病。老年病的特點可歸納為:多病共存,病因復雜;長期累積,起病隱潛;臟腑衰退,發病方式獨特;病情多變,表現不典型;纏綿難愈,反復發作;并發癥多,預后較差;藥物不良反應多;存在人群、地域、性別等差異[3]。
將體質辨識應用于老年病防治中,“因人制宜”,開展老年人體質辨識,有利于制定個性化老年病防治方案。體質辨識被稱為治未病的抓手[4],中醫體質辨識作為基層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與途徑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5],在常規體檢的基礎上增加體質辨識,對不同體質的人進行相應健康指導,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調理,一段時間后,偏頗體質人群減少,平和質人群明顯增加。“體病相關、體質可分、體質可調”的中醫體質學說理論和中醫調理方案,可篩查和發現疾病臨界狀態,針對體質和疾病建立防治方案,實現“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治未病目標[6]。老年病多病共存、起病緩慢,中醫體質辨識能提示亞健康狀態,增加潛在健康風險檢出率,可以彌補常規體檢的不足,有利于篩查和發現疾病臨界狀態,降低病發率,節約醫療資源。
我國老年人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和帶病生存狀態,對老年人常見病進行健康管理,“因病制宜”,實施有效的“治未病”干預,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慢性病自我管理方式,可發揮中醫身心結合“治本”的優勢。據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排名中,前四位分別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高達53.24%[7,8],有研究發現,健康管理方案可提高老年高血壓患者的依從性,幫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壓[9],個體化健康管理及隨訪可有效提升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健康知識,提高患者健康行為[10]。相關研究表明,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老年病人進行健康管理,讓病人主動參與疾病管理過程,可提高患者依從性,從而減輕疾病癥狀,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11]。老年患者重復住院率高,且醫療費用昂貴,我們需要提高對老年患者重視度,為其實施合理、科學的健康管理模式,提高老年病患者的生活質量[12]。國務院2016年發布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要推動社區中醫藥健康管理模式的建立,提升基層中醫藥健康管理水平,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建立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老年人體質,預防老年慢性疾病,促進老年群體的健康,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13]。
“冬病夏治”為治未病“因時制宜”的杰出代表。有研究指出,冬病夏治綜合療法可能是一種改善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有效方法[14],冬病夏治法可有效改善老年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減少哮踹發作次數[15]。研究者隨機將老年支氣管哮喘患者分為常規組和冬病夏治穴位敷貼組,1年后,發現冬病夏治穴位敷貼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冬病夏治”方法操作方便,且療效肯定,易于被老年人接受。
國醫大師王琦教授[16]強調“治未病”的重點在于“三級預防”,提出了中醫“治未病”的“體質三級預防”理論。老年病易于反復發作、病情纏綿復雜,可通過辨體、辨病、辨證,針對疾病不同時期,進行“三級預防”[17]。將現代醫學三級預防理論與“治未病”思想相結合,在老年疾病發生的前、中、后期,根據體質與疾病的相關性,進行藥物治療、心理疏導、健康管理、生活方式轉變、康復指導等方法,調整偏頗狀態,以實現老年病的“因時制宜”。
地理環境與人體發病具有相關性。因此,防治疾病時需要結合當地特殊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創造適宜當地特殊環境的、具有針對性的獨特防病治病方法。《素問·異法方宜論》提出:“東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治宜毒藥;北方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其治宜溫針;中央者,其治宜按蹺”。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氣候、飲食等有所差異,使得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也有所不同,從整體觀念出發,治療法則、處方用藥、康復預防等也要隨之而變。
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的醫養結合模式是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根據各地經濟發展、醫療條件、人口結構等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醫養結合模式。近年來,部分地區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對養老方式做了積極探索,青島等地有醫院開設了長期接受患病老年人住院的病區[18]。研究發現,醫養結合護理模式能夠降低住院治療期間安全事故發生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19]。將治未病思想與醫養結合模式相結合,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自主防病意識,減少老年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節約醫療資源,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減輕社會負擔[20]。
目前,我國老齡化社會老年慢性病患病率持續上升,老年慢性病具有多病共存、反復發病、病情復雜、預后欠佳等特點,造成了老年人心理、生理、經濟上的嚴重負擔。老年病的防治包括老年人的自我管理和外部的干預及治療,中醫“治未病”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其核心在于防止疾病的發生及變化,將中醫“治未病”思想應用于老年病防治中,推行老年病的“四因制宜”,以期降低老年病發病率,有助于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和促進健康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