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登勤,陳宏慈,2*
(1.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10;2.湖北省中醫院,湖北 武漢 430010)
甘愛萍教授是第五、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湖北省首屆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學會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藥膳食療研究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康復學會常委,湖北省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甘教授有著40多年的臨床及教學經驗,對于脾胃病的治療效果明顯,本人有幸跟診,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甘老師脾胃為“嬌臟”的學術思想略有領悟,現將其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經驗分享如下,希望對大家的臨床工作有所幫助。
慢性胃炎是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導致的胃黏膜的慢性的炎癥性的病變。現代醫學對該病的病因還沒有無完全的認識。目前已知的主要病因為幽門螺桿菌(Hp)感染,其他病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十二指腸膽汁反流、藥物以及吸煙、酗酒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慢性胃炎通常分為淺表性胃炎即非萎縮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兩大類。其中伴有中、重度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被認為是癌前病變,其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1],中醫學方面本病屬于“胃脘痛”“痞滿”的范疇。現代研究還表明量飲酒能引起急性胃黏膜損傷[2],可見該病與飲酒有關。對慢性胃炎的治療西醫尚缺乏特效藥,多為對癥治療,緩解其癥狀,如初期抗炎兼抑制胃酸、停用非甾類抗炎藥、保護修復已損或未損胃黏膜、清除幽門螺旋桿菌等,其緩解癥狀方面有一定療效,但治愈率極低[3]。中醫在這方面則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辨證論治,能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甘教授從辨證論治的角度出發,認為慢性胃炎實屬本虛標實,以脾胃陰虛為本,肝郁氣滯血瘀為標,故治療以滋陰養胃,治肝安胃為主。不僅癥狀得到緩解,并且能一定程度修復已損的胃黏膜。
六淫外邪不僅犯肺,同時也可客胃,如寒邪客胃可導致胃痛、嘔吐、腹瀉等諸多脾胃病癥,當寒邪客于胃脘時,導致氣機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胃氣失和,不通則痛。正如《素問·舉痛論》所云:“寒氣客于腸胃…… 小絡急引故痛”說明了脾胃為嬌臟,外邪容易犯脾胃,脾胃尤其不耐受寒邪。
暴飲暴食、五味過極或辛辣無度易傷脾胃,嗜食肥甘厚膩之品,飲酒如漿,則易蘊濕生熱,傷脾損胃,導致脾胃運化失職,百病由生。《醫學正傳》云:“ …… 恣飲熱酒煎煿,……朝傷暮損 …… 。”現代研究表明酒精會損傷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層,導致黏膜充血、腫脹或糜爛,從而引發胃炎或者胃潰瘍嚴重的可能還會導致胃出血。當然危險的程度與飲酒的劑量以及濃度有關,高濃度的酒精會損傷胃黏膜,使胃黏膜細胞發生改變進而導致胃癌的發生[6]。這進一步說明了脾胃為嬌臟。如臨床上很多患者稍食辛辣則致胃痞、胃痛、腹痛、腹瀉等,很多患者稍多食則上腹脹滿,稍食油膩則腹瀉。
甘老師常說“胃腸是情緒器官”故患者每逢情緒波動或工作、學習壓力過大時則易出現胃脹、胃痛、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的癥狀,正如《沈氏尊生書·胃痛》所述:“胃痛,…… 唯肝氣相乘為尤甚 …… ”。溫病大家葉天士先生曾指出:“肝為起病之源 …… 凡醒胃必治肝”[7]。“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情志不暢,導致肝失疏泄,易橫逆犯胃;憂思惱怒,易損肝傷胃,致使胃和降失職,胃氣郁滯不通則痛。《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郁發之 …… 當心而痛”,表明精神抑郁,容易肝氣不舒,氣機運行不暢是導致胃脘痛的主要病機,相關研究表明持續強烈的情緒刺激,過度的焦慮、緊張,或精神郁抑均可誘發加重胃潰瘍,且可能會致癌變[8]。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久病損傷機體的正氣,正氣不足則無力抗邪,外邪易內犯脾胃,脾胃為倉廩之官,是人體消化吸收以及輸布水谷精微到全身的重要臟器,是氣血、津液所出之處,是人體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對養生和疾病的預防有著重要意義,當胃健脾旺,吸收和運化的功能正常,人體正氣盛,則“四季脾旺不受邪”,人體不易受到邪氣的侵襲;另一方面,久病易耗氣傷陰,胃喜濕惡燥,久病胃陰不足則加重胃痛。
常說“慢性胃炎是老年胃”,慢性胃炎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也在逐漸增高,相關文獻研究表明慢性胃炎以35歲為中心發病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越來越高[9],現代醫學也認為慢性胃炎中年以后多發,中醫經典《素問·上古通天論》云:“五七陽明脈摔 …… 發始墮”。身體的各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在逐漸的衰老,不但容顏開始衰老,頭發開始花白脫落,牙齒以及牙周組織也在慢慢的發生退行性改變,由于牙齒的松動脫落及牙齦的萎縮等使食物的咀嚼粗而不細,進入胃內難以消化,損傷胃黏膜,長此以往,慢性胃炎就會反復的發作[10],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正氣下降,免疫力變得低下,各種基礎疾病逐漸增多,需要長期使用各種藥物治療,如其中的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長期使用,容易導致前列腺素含量的降低(其對胃腸道黏膜具有保護作用的),這就胃潰瘍及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高發的重要原因。
各醫家均重視滋陰養胃,肝脾同治的方法治療慢性胃炎。如鄧鐵濤教授主張養肝陰以潤胃,疏肝氣以和胃,健脾氣以養肝,讓肝的疏泄和脾的運化保持協調一致的狀態[11]。而甘教授在治療慢性胃炎的用藥過程中,“忌剛用柔”,很少使用藥性峻猛的藥,清熱防止過于苦寒。藥味以甘淡為主,藥性平和,也有微苦,微寒、微溫之品,甘老師認為峻補之劑過于滋膩,易阻礙氣機,化生痰濕,進一步困阻脾胃導致運化失常,加重病情。故在臨床工作中,她善用甘淡之品滋養胃陰,常用藥多為藥食同用之品。如條參(北沙參)、麥冬、蘆根、白芍等。而過苦過寒,過辛、過酸、過咸之品少,她認為“脾胃為嬌臟”[12],耐不得過苦、過辣、過酸之品的刺激,因過酸會傷肝,過苦則傷胃,過辛會耗傷陰液。從要藥物頻次上看甘老師使用頻率較高的藥物為茯苓、百合、蒲公英、砂仁、炒白術、石斛、浙貝、白及、佛手、玫瑰花。其中茯苓、百合、蒲公英、砂仁、炒白術、佛手等均為藥食同用之品(參考《藥食同源目錄大全》(2020年最新版)。且現代醫藥研究表明:百合中含有百合秋水仙堿、百合多糖及百合苷等成分對多種疾病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科學地食用百合,不僅有提高免疫力、抗痛風、降糖、抗腫瘤、改善睡眠、強壯抗氧化等作用。并且能夠較好地改善癥狀,減少除對化學藥物的使用和依賴,加快恢復,具有比較好的食療功效,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食療藥膳佳品[13]。正如《證類匯補》指出:“胃屬陽,主火化。”只有胃陽發揮正常作用,才能完成食物的消化過程。然“少火生氣”“壯火食氣”,胃火熱過亢極易耗傷胃陰,故治療的過程中應注意顧護胃陰。
甘老師常說“五臟中以脾胃為先”,滋補后天可以促進先天,她提出“脾胃為本,調氣為先”的思想,甘教授認為脾胃健旺則不易受外邪侵犯。她認為慢性胃炎是一種本虛標實的疾病,本虛以脾胃虛為主,標實以肝郁氣滯血瘀為主。故在慢性胃炎治療上其多用補虛藥如茯苓、炒白術、薏苡仁等健益脾胃,兼用合歡花、玫瑰花等疏肝解郁、寧心安神的藥。甘教授精研中醫經典理論,她非常推崇李東垣《脾胃論》的學術思想,她認為氣機調暢才能脾健胃安,在臨床工作中“升脾氣、降胃氣”同時,還應該注意“疏理肝氣”和“調理肺氣”,從藥物的歸經可以看出甘老師常用的藥主歸脾、胃、肺經,同時涉及到心肝經。從藥物組合上看甘老師常用“茯苓,炒白術”“砂仁,百合”等,前兩者共用加強健益脾胃的功能,后兩者共用除了可化中焦濕熱外還可安神。從藥物關聯上可以看出常用的藥以茯苓為中心,關聯了炒白術、蒲公英、百合、砂仁、石斛等藥,茯苓、炒白術健脾顧本,砂仁、蒲公英清中焦濕熱,石斛具有滋養胃陰的作用,《本草綱目》記載“石斛氣平 ……陰中之陽……”。說明石斛具有滋陰補陽,調整陰陽的作用,能起到滋養臟腑,養生保健的功能。胃病的發生與情志關系極為密切,女子多為情志病,“女子以肝為先天”,張山雷所著《臟腑藥式補正》言;“肝氣乃病理之一大門,……胥有事半功倍之效”,我跟師期間常遇見一些女性,由于工作壓力大,同時又要照顧家庭,經常熬夜,長期疲倦不堪,情緒壓抑,肝氣郁結,常常唉聲嘆氣,易焦慮和煩躁,導致納眠差,腹部脹滿感甚至胃脘部疼痛,早飽,不欲進食。溫病學家葉天士言:“補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補脾也”。甘老師在治療脾胃病患者時在健脾的基礎上多會用疏肝行氣的藥,如合歡花、玫瑰花、郁金、佛手、香櫞皮等,疏肝以健胃,輔以改善患者焦慮的藥物,治療效果顯著。胃病的發生與情志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情志不暢會致胃病,同時胃病日久又會反過來影響情志,最終形神同病,因此患者多有煩躁不安、焦躁抑郁、失眠多夢等癥狀,《素問·逆調論》還記載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甘老師在治療胃脘痛伴焦慮的患者時,多選用郁金、合歡花(皮)、玫瑰花、夜交藤等藥,必要時使用柴胡。甘老師認為合歡花、玫瑰花等藥物性平,質輕,輕揚上浮,能達心神。《食用本草》記載,玫瑰“主利肺脾,……令人神爽”。《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玫瑰有“和血行血、理氣……肝胃氣痛”的功效。
俗話說“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這里的七分主要指飲食,情志運動等生活方面的調攝。飲食不節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治療慢性胃炎時應斷其根源,未病先防。甘教授在治療該疾病時常強調生活調攝的重要性,她常囑患者多食用干軟的米飯盡量少吃粥、少吃或不吃酸辣腌制之品,同時甘教授常告誡我們“胃腸道是人類最大的情緒器官”,當情志不暢時,很多慢性胃炎的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等癥狀,中醫認為,情志不暢可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氣不舒,易橫逆犯脾胃,而導致胃脘痛,患者常有飽脹,噯氣等不適。故甘教授經常開導患者,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平時可以養養花草,天氣好的時候多進行戶外伸展運動等,轉移注意力,利用中醫中的情志勝法而、緩解患者的焦慮癥狀,這充分體現了生活調攝對治療慢性胃炎的重要性。
案例一:患者男性,60歲,三年來患者間斷胃脘脹痛,生氣后加重,胃部有灼熱感,伴噯氣、反酸、燒心,無口干、口苦等癥,情緒低落,納差,入睡困難,大便干結,小便可,舌紅,苔黃微膩,脈弦細數。輔檢: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13C呼氣試驗(-)。既往體健。診斷:胃脘痛(肝氣郁結證),擬以“疏肝解郁,滋陰養胃”法治之,處方如下:石斛15g、天門冬15g、麥門冬15g、百合15g、砂仁10g、茯神15g、柏子仁15g、浙貝15g、合歡花10g、玫瑰花10g、北沙參15g、佛手10g、香櫞皮10g、生白術15g、炒白術15g、枳殼10g、郁金10g、白及10g、云芝10g、丹皮15g、知母15g、中藥14劑,以250mL水溫服,日一劑,分兩次服。
二診:患者訴偶感胃脘部脹滿。余未訴特殊不適。處方:丹皮15g、知母15g、茯苓15g、炒白術20g、枳殼10g、白芨15g、蒲公英15g、玉竹15g、石斛15g、百合15g、麥冬15g、合歡花10g、玫瑰花10g、魚腥草15g、茯神15g、浙貝15g、白花蛇舌草15g、八月札15g,7劑,分早晚2次溫服。
患者就診期間,間斷胃脘部脹滿不適,辨證論治,隨癥加減,服藥10月余。
2020年2月復查胃鏡示:食道、賁門、胃底、胃角、胃竇、幽門、十二指腸黏膜光滑、柔軟、無糜爛及潰瘍。
按語:該患者的主要癥狀是胃脘部脹痛并伴有灼熱感、噯氣、反酸、燒心等不適癥狀,且病程較長,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符合慢性胃炎的診斷。患者發病前生氣,加之平素情緒抑郁,說明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患者胃脘部有灼熱感,反酸、燒心等癥,則說明病位在胃,結合發病前的誘因及臨床癥狀故可診斷為“胃脘痛”,辨證屬于“肝氣郁結證”。對于肝氣郁結證者,多為肝氣橫逆犯胃導致,但是也不可一概而論。秦伯未在《謙齋醫學講稿》中說:“肝氣郁結與一般肝氣證恰恰相反 ……疏泄無能,故其性消沉”。肝氣郁結是因為長期的情緒不佳,肝的功能失調,肝的疏泄不足所導致的。此患者平素就情緒低落,中醫辨證當屬“肝氣郁結證”,甘教授治療該疾病時注重疏肝解郁,滋陰養胃,同時加以養心安神。對于肝郁體質的患者,對其進行情志疏導是非常重要的,應采用以情勝情的方法,中藥中可以使用一些、百合、合歡花、郁金、玫瑰花、佛手、香櫞皮、等疏肝行氣之品,該患者病程長,肝郁氣滯,郁久化熱,灼傷胃陰故以石斛、天門冬、麥門冬、浙貝、北沙參、云芝、丹皮、知母滋陰清熱且為藥食同用之品,其藥性平和,滋而不膩。患者病程日久,久病傷陰,陰虛內熱,熱擾心神故睡眠欠佳,治療過程中以百合、茯神、合歡花解郁安神。當久病正虛時,以生炒白術健脾益氣,扶正以祛邪。患者舌苔黃膩可知濕熱蘊結,以砂仁健脾化濕,白及止血,現代藥理學研究,白及具有止血保護胃黏膜的功能[14]柏子仁、枳殼行氣通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飲食結構的變化,一些不良習慣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慢性胃炎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今慢性胃炎已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且一旦患病,很難治愈。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并沒有特效藥,甘愛萍教授發揮中醫藥特色,認為此病多為本虛標實之證,她強調“脾胃為嬌臟”,在治療脾胃病時強調“忌剛用柔”,所用的藥物多為藥食兩用的藥物,性味甘淡,藥性平和;同時她認為“脾胃為本,調氣為先”,故常在健脾益胃的藥物中加疏肝解郁,養心安神的藥物,同時注重生活調攝,進而改善患者的癥狀,在臨床中取得了不錯的療效,可一定程度上指導臨床。
慢性胃炎作為一種常見病和高發病,病程較長,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負擔,且前西醫還沒有治療該疾病的特效藥,目前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巨大的研究空間。中醫學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具有一定的優點,如: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可以制定個體話的治療方案;善于變通,處方加減靈活,可以整體調整各臟腑;未病先防,善于治未病。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某些疾病尚缺乏統一的標準;尚缺乏多中心的臨床實驗;科研投入力度不夠,科研基礎相對薄弱等。展望:希望未來可以一定程度的加大科研力度,進一步完善相關指南,制定統一的標準,利用現代科技與祖國醫學融會貫通,用現代先進技術促進中醫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