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李軍,王婧,郭靜
(1河北燕達醫院,河北 三河 065201;2京東中美醫院,河北 三河 065201)
白發癥是指青少年頭發過早變白,甚則呈花白狀的一種疾病。現代醫學認為,頭發早白與感染、代謝、內分泌、免疫、遺傳、神經功能、營養缺乏、藥物、空氣污染、吸煙、飲食習慣、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頭發顏色發白的原因是由于頭發根部的黑素細胞減慢了生成色素的速度,當黑素細胞完全停止生成色素后,長出來的就是白頭發[1]。而中醫理論認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氣滯血瘀、血熱、肝郁脾虛等原因均可導致頭發早白。
氣血同源,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營養全身組織器官,包括毛發。發為血之余,血為發之本。發屬陽,得陰血而生,血為陰,性沉降,故此位于人體上部的頭發最易受氣血盛衰程度的影響。《醫學入門》提到:“血盛則發潤,血衰則發衰”。《證治準繩》提到:“血盛則榮于發,則須發美。若氣血虛弱,經脈虛竭,不能榮發,故須發脫落”。《諸病源侯論》提到:“沖任之脈,為十二經之海,謂之血海,其別絡上唇口,若血盛則榮于須發,故須發美。”人體氣血充盛時,頭發茂密色黑而有光澤。人體氣血不足時,則發質變差,發量減少,容易早生華發,提前脫發,導致頭發稀疏而無光澤。《黃帝內經》曰:“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現代人飲食起居,不加節制,導致青中年時期便腎氣虧虛、氣血不足者大有人在,從而出現頭發早白的現象。另外血虛、血瘀、血熱等病理情況,均可以導致頭發疾病的發生。
腎為先天之本,腎中藏有先天之精,是維持生命以及機體生長發育的最基本物質。腎藏精,精生血,血的生成也依賴于腎中所藏的先天精氣,而發為血之余。腎,主骨,其華在發。頭發的榮枯和腎氣的充盛關系密切。元氣根源于腎,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能促進毛發的生長。《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提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八八,則齒發去。”頭發的榮枯和腎氣的盛衰有直接關系。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精微,滋養全身的組織、器官,同樣滋養頭發。當脾胃虛弱、濕阻中焦、思慮傷脾時,會出現脾胃功能障礙。一旦脾失健運,運化失司,則對頭發滋養不足,會導致頭發枯槁、早白。
肝主疏泄,可以調暢人體氣機和情志變化。肝氣條達,則氣血平和,情緒穩定。如果肝失疏泄,則會肝氣不舒、肝氣郁結,進而氣滯血瘀,頭發不能得到充分濡養,頭發會出現干枯稀疏、早白等問題。
心主一生之血脈,心與血關系密切。心血虛可以導致發失濡養,從而出現頭發干枯、頭發早白、頭發早脫等一系列問題。另外心主神明,心神影響人的情志活動,情志會影響氣血運行以及臟腑功能,間接影響頭發質量。
李曉強研究發現,現代醫學對于白發的治療,主要是對因處理,如避免使用某些化療藥物、補充相應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激素替代療法等,白癜風患兒局部使用他克莫司,大多數人只能選擇使用染發劑[2]。物理染發可能導致皮炎、白血病等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性不高。自古以來中醫有多種方法治療白發癥,如中藥內服、中藥外用、針推、藥膳等,療效顯著[3]。
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肺主皮毛,腎其華在發,五臟的功能都可以影響頭發的健康。中醫理論認為,前額頭發早白提示脾胃虛弱,兩鬢斑白提示肝火旺盛,后腦勺頭發早白提示腎氣不足,而頭發灰白提示肝郁氣滯。頭發早白常見的證型有: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氣滯血瘀、血熱、肝郁脾虛。中醫治療頭發早白主要有滋補肝腎、補益氣血、活血化瘀、清熱涼血、健脾和胃、疏肝利膽等治法。
張秀霞等研究發現常用的藥物中女貞子、墨旱蓮、桑椹、枸杞子、何首烏、黑芝麻、熟地黃等適用于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等導致的頭發早白,側柏葉適用于血虛脫發、須發早白,而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生姜、人參、甘草、黃芪、黃芩等藥物可以從不同方面改善頭發質量,但何首烏具有肝毒性,不宜久服,常用的方劑有七寶美髯丹、五子衍宗丸、二至丸等[4]。司富春等研究發現,七寶美髯丹、逍遙散、歸脾湯、六味地黃丸、人參養榮丸、十全大補丸、越鞠丸、元精丹、草還丹為治療白發的常用方劑,何首烏、當歸、熟地黃、女貞子、墨旱蓮、菟絲子、桑椹、枸杞子、茯苓、川芎、黑芝麻、側柏葉、生地黃、白芍、甘草、銀杏、辛夷、薤白、食鹽、糯米粉、萊菔子、粳米、獨活等為治療白發常用藥物[5]。宋平認為白發癥的發生多由于先天不足,加之后天失養,且體質偏頗,飲食偏嗜,合而為病,病機多以肝腎虧虛為主,兼有血熱偏盛,治療時當以補益肝腎,涼血為主,其自擬的補肝腎涼血方治療白發癥,療效顯著[6]。張偉認為少白頭有一定的體質易感性,體質偏于陰虛、血瘀、濕熱者較易發病,治療陰虛體質者在養陰填精的同時注意避免過補生熱,治療血瘀體質者應當行其瘀滯,治療濕熱體質者需用淡滲之藥順其勢而下之[7]。胡嘉元研究發現,七寶美髯丹、二至丸、八珍湯、人參養榮湯、通竅活血湯是中醫生發烏發的常用方劑,使用經典方劑同時需要注重加減化裁,可以提高了生發烏發的療效[8]。臨床中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辨證論治,隨證加減。
針灸治療白發癥療效明確,不良反應小,在具體治療時也要遵循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指導思想。體針療法中基礎取穴多選用百會、三陰交、足三里等,氣血不足配心俞、氣海、脾俞,肝腎不足配肝俞、關元、腎俞,灸法多選用關元、腎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涌泉等穴位[9]。
藥膳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在臨床中可以根據患者體質,指導患者食用藥膳,常用的藥物有黑芝麻、黑豆、桑椹、黑木耳、黃精、核桃仁、粳米、大棗等。
白發癥可以是單獨存在的,也可以是某些系統性疾病的主要表現之一,如白化病、Hermansky-Pudlak綜合征、Chediak-Higashi綜合征、Griscelli綜合征、斑駁病、Waardenburg綜合征、Werner綜合征、結節性硬化癥、鋅缺乏等,因此在診療白發癥時也應注意全面查體、檢查,以排除相關疾病[10]。
中醫古籍對于頭發及頭發早白的相關論述較多,有成熟的理論體系及治療方法。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了很多中藥的烏發作用,在臨床中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案,在治療時應囑患者注意休息、調暢情志,對于不能配合口服中藥或針灸的患者,可以指導患者食用藥膳,或者使用中藥制劑外洗。對于治療效果不佳者,應注意做相關檢查,以排除系統性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