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琴 陳 潔 吳 惠 王智慧▲
1.蘇州市相城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蘇州 215131;2.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江蘇蘇州 215006
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屬中晚期妊娠期特有肝臟疾病,在世界不同地區發病率有所不同,我國流行病學數據較少,ICP 發病率為0.8%~12.0%[1-3]。以黃疸、皮膚瘙癢、總膽汁酸(TBA)水平升高等為主要臨床特征,不伴或伴肝功能異常。ICP 對孕婦和胎兒的結局均有影響,若處理不及時,會增加各種母嬰并發癥(如早產、胎兒生長受限、胎兒窘迫、死胎、產后出血等)風險[4-5]。有報道發現,ICP 孕婦胎兒窘迫發生率達22%以上[6]。目前ICP 致圍生兒不良結局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研究表明,母體血清TBA 水平異常升高致胎兒心功能減低密切相關[7]。而關于ICP 孕婦TBA 水平與胎兒窘迫風險的相關性,目前研究較少,故本文展開相關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 年7 月—2019 年6 月于蘇州市相城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婦產科收治的87 例ICP孕婦為研究對象,按照母體血清TBA 水平將其分為輕度ICP 組(57 例,血清TBA 10.00~<40.00 μmol/L)和重度ICP 組(30 例,血清TBA≥40.00 μmol/L)[8];選擇同期我院入院體檢的38 名健康孕婦為正常對照組。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三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①ICP:根據《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診療指南(2015 年)》[9]確診,妊娠中晚期出現無誘因且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或黃疸;血清甘膽酸(CG)≥500 μg/dL,或TBA≥10 μmol/L;實驗室檢測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上升,達正常的2~10 倍;膽紅素≤170 μmol/L(10 mg/dL),纖維蛋白原等指標正常,消化道癥狀未出現;產后肝功能恢復正常,癥狀基本消失。單胎,自然受孕。孕齡36~39 周。②健康孕婦:無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無其他妊娠期疾病,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糖尿病等。
表1 三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

表1 三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
注:ICP: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
①孕齡≥40 周;②孕前伴肝內膽汁淤積;③合并基礎疾病,如慢性肝炎、脂肪肝、藥物性肝病、糖尿病、高血壓等;④應用輔助生育技術受孕或瘢痕子宮、多胎妊娠;⑤其他疾病所致血清TBA 升高,如膽石癥、膽囊炎、各種肝臟疾病等。
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5 mL后于室溫環境下留置0.5 h,4000 r/min,離心半徑為10 cm,離心15 min,上層血清收集后置入-20℃環境下備測。試劑盒由浙江伊利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TBA 檢測試劑盒(酶循環法,L70021),肝功能檢測試劑盒(DZ011)。
觀察三組孕婦血清TBA、ALT、AST、γ-谷氨酰轉肽酶(GGT)和CG 水平,比較三組胎兒窘迫發生情況,分析ICP 孕婦血清TBA 水平與肝功能指標的相關性,并分析血清TBA 水平與ICP 孕婦胎兒窘迫的相關性。胎兒窘迫診斷[10]:電子胎心監護發現晚期減速,變異減速頻發;基線率異常,變異消失或明顯減少;胎兒頭皮血pH 值明顯下降;胎動<3 次/h,或較原來胎動次數減少(或增加)1/2;宮縮間歇期聽診>2 次,胎心率<110 次/min 或>160 次/min。
采用SPSS 19.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LSD 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校正χ2檢驗;采用Pearson 進行相關性分析。根據TBA 水平與胎兒窘迫的檢測結果繪制ROC 曲線,并計算TBA 水平預測胎兒窘迫的臨界值。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輕度ICP 組、重度ICP 組血清TBA、AST、ALT、GGT 和CG 水平均高于正常對照組(P <0.05),且輕度ICP 組上述指標均低于重度ICP 組(P <0.05)。見表2。
ICP 孕婦血清TBA 與AST(r=0.108,P=0.217)、ALT(r=0.042,P=0.596)、GGT(r=0.048,P=0.621)、GC(r=0.087,P=0.372)均無相關性。
輕度ICP 組有6 例發生胎兒窘迫,占10.53%;重度ICP 組有10 例發生胎兒窘迫,占33.33%;正常對照組有1 例發生胎兒窘迫,占2.63%。三組胎兒窘迫發生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14.291,P <0.01)。
表2 三組孕婦血清TBA、AST、ALT、GGT 和CG 水平比較()

表2 三組孕婦血清TBA、AST、ALT、GGT 和CG 水平比較()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 <0.05;與重度ICP 組比較,#P <0.05。ICP: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TBA:總膽汁酸;AS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GGT:γ-谷氨酰轉肽酶;CG:甘膽酸
根據敏感度與特異度之和最大化原則計算ICP 孕婦血清TBA 預測胎兒窘迫的臨界值為38.600 μmol/L,ROC 曲線下面積為0.792,漸進P 值為0.002,血清TBA 預測胎兒窘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圖1。

圖1 ICP 孕婦血TBA 水平預測胎兒窘迫的ROC 曲線
ICP 屬妊娠期特有并發癥之一,多見于妊娠中晚期,以妊娠期黃疸、瘙癢、血清TBA 水平升高為主要特征,可能與遺傳、環境、雌激素水平等有關;若處理不及時,會引發胎兒窘迫、產后出血等不良結局[11-13]。近年來,ICP 致胎兒窘迫的機制尚不明確,有報道認為,母血TBA 水平的升高作為ICP 特異性生化特征,與胎兒窘迫的發生密切相關,但目前關于其具體機制尚不明確[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輕度和重度ICP 組血清TBA、AST、ALT、GGT 和CG 水平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而輕度ICP 組上述指標均明顯低于重度ICP 組,預示ICP 的發生與血清TBA 及肝功能密切相關,與以往多項報道一致[16-17]。有報道發現,妊娠早期ICP 往往伴隨著不同程度的肝功、生化指標改變,與血清TBA 水平明顯相關[18-19]。膽汁酸是指肝臟分泌至膽汁中含量最大的有機酸,具有類似肝腸循環生物模式,基于肝細胞內質網微粒體酶系統影響下,并于限速酶7α-羥化酶干預下由膽固醇轉化而成,通常健康人血中其含量極少,肝功能異常時血中水平明顯升高。另有研究表明,血清TBA 水平<40 μmol/L 時,肝功能損害相對較小,預示血清TBA 水平與肝功能密切相關[20-21]。但本研究結果顯示,ICP 孕婦血清TBA 與AST、ALT、GGT和CG 均無明顯相關性。分析原因,妊娠過程中血液雌激素水平隨妊娠進展而不斷升高,經下調肝細胞Na+牛磺膽酸共轉運體表達,減少Na+依賴性膽汁酸攝取,并通過下調反式作用因子誘導轉運體基因(如肝細胞核因子1、孕酮X 受體、CAAT 增強α 結合蛋白等)表達減少,并減少膽鹽和電解質轉移,最終引起膽汁淤積;隨著胎兒逐漸增大,子宮推擠肝臟引起肝血流灌注量減少,基于孕婦肝臟及膽管分泌能力下降等原因,促使肝功能發生改變。筆者認為,ICP 患者肝功能受損程度與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多因孕期分泌大量激素,經肝臟代謝,而胎兒代謝也經母體肝臟完成,上述因素均會加重母體肝臟負擔;而AST、ALT、GGT 和CG 異常表現時間與血清TBA 水平差異時間并不存在時間關系,且變化程度也不一致。國外研究也證實,正常妊娠期肝功能指標同樣伴異常表現,尤其是AST、ALT 等水平升高表現明顯,認為主要因甾體激素水平升高,致妊娠期肝臟負荷增加,引起能量消耗增加,最終促使肝臟功能異常[22]。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TBA 與ICP 孕婦胎兒窘迫有關,ICP 孕婦血清TBA 預測胎兒窘迫的臨界值為38.600 μmol/L。與以往報道[23]吻合,證實血清TBA 在ICP 孕婦胎兒窘迫的發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原錦華等[24]也發現,ICP 孕婦胎兒窘迫的發生與血清TBA 水平呈正相關。另有報道也證實,ICP 發生時,血清TBA水平顯著升高,促使膽鹽于胎盤絨毛膜上大量沉積,引起胎盤合體細胞增多,導致絨毛膜間腔狹窄,出現胎盤缺氧;而胎盤缺氧又可誘發細胞滋養層增生,引起絨毛基質水腫,導致絨毛間隙變小,單位時間內絨毛間腔內母體血流量明顯減少,最終引起圍生兒不良結局(如胎兒宮內窒息、胎兒窘迫等)[25-26]。分析原因,胎兒血清TBA 由肝臟合成,隨著孕齡增加,血清TBA水平逐漸升高,妊娠中期以后,胎兒血清TBA 水平開始高于母體血清TBA 水平。而一旦發生ICP,ICP 孕婦母體血清TBA 水平明顯升高,膽汁酸水平異常,導致母體內部分血清TBA 運輸給胎兒,大量TBA 形成膽鹽,聚集于胎盤血竇間隙,促使胎兒運輸TBA 能力受限,導致胎兒TBA 水平顯著升高,直接影響宮內環境,羊水污染率增加,易引發胎兒窘迫。筆者認為,血清TBA 水平升高,導致子宮平滑肌敏感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加、胎兒血流灌注減少、氧交換能力降低,加之膽鹽于胎盤絨毛間隙沉積,引起絨毛基質稀疏水腫,導致合體滋養層增厚,絨毛間隙更為狹窄,從而導致胎兒窘迫。
綜上所述,ICP 孕婦TBA 水平與肝功能關系密切,胎兒窘迫的發生與血清TBA 水平密切相關,臨床應引起足夠重視。但本研究因樣本量偏小,結果可能存在偏差,需今后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