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安明 楊 靜 張向華 周佐濤
1.貴州省人民醫院中醫科,貴州貴陽 550002;2.貴州省人民醫院護理部,貴州貴陽 550002;3.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科,貴州貴陽 550004
據2008 年WHO 統計,不孕癥在育齡婦女中發生率為8%~12%,全球約五千萬人受到不孕癥的影響,其中排卵障礙占25%~30%[1-2]。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社會地位提高,工作壓力加大,同時受飲食及環境污染、晚婚現象、二孩政策開放等原因影響,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發生率有升高趨勢,本病常見于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早衰、高催乳素血癥等疾病[3-4]。何成瑤教授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第四、五、六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從事中西醫婦科臨床近六十年,在不孕癥治療方面有深厚造詣。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本研究對何成瑤教授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475 首處方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得出何教授治療本病時運用人工周期的用藥規律,為本病的中醫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所有中藥處方均為2018 年1 月—2019 年7 月在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經何成瑤教授親自診治并開具,由筆者跟師收集后回顧性整理。
納入標準:排卵障礙性不孕癥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排除標準:①四診資料不全;②輸卵管因素;③免疫因素;④男方因素不孕。
參考《中藥學》[6]、《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7]對中藥名稱進行規范。如“二地”拆分為“生地黃”和“熟地黃”;“蒲黃”和“蒲黃炭”統一為“蒲黃”;“紅藤”規范為“大血藤”;“大云”規范為“肉蓯蓉”;“仙靈脾”規范為“淫羊藿”。
將數據規范處理后,篩選符合納入與排除標準的數據,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經雙人核對無誤后形成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數據庫,確保數據準確。
通過軟件提取全部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共篩選出處方475 首,按照月經周期不同階段運用軟件分別進行藥物頻次、組方規律、規則分析等數據挖掘。因何成瑤教授常用經驗方加味,處方相似度較高,故結合文獻及數據總量,并根據不同參數提取數據預讀分析[8-11]。設置支持度為70%,并在此支持度上按置信度為0.9 進行規則分析。
運用軟件中“性味歸經統計”功能,統計475 首處方全部藥物的四氣五味及歸經。四氣分析溫性、平性藥較多,五味分析甘、苦、辛味藥較多,歸經主要為肝、腎、脾、心經。
各期共用藥物有熟地黃、當歸、菟絲子、五味子、大血藤、川芎、蛇床子、覆盆子、白芍、枸杞子等。見表1。
2.3.1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黃體期組方規則分析 黃體期常見藥物組合為白芍-五味子-覆盆子-枸杞-熟地黃-菟絲子-當歸、川芎-茯苓-熟地黃-當歸-五味子等。見表2。

表1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不同月經周期藥頻占比

表2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黃體期藥物組方規則分析
2.3.2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卵泡期組方規則分析 卵泡期常見藥物組合為茯苓-蛇床子-熟地黃-大血藤-當歸-五味子、川芎-蛇床子-熟地黃-大血藤-當歸-五味子等。見表3。
2.3.3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排卵期組方規則分析 排卵期常見藥物組合為澤蘭-五味子-熟地黃-路路通-柴胡-當歸、大血藤-川芎-當歸-五味子-蛇床子-熟地黃等。見表4。

表4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排卵期藥物組方規則分析
2.3.4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月經期組方規則分析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月經期常見的藥物組合為大血藤-五味子-熟地黃-當歸、川芎-當歸-熟地黃-五味子等。見表5。

表5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月經期藥物組方分析
中醫學無“排卵障礙性不孕癥”一詞,根據其臨床表現多屬“不孕”“月經量少”“月經后期”“閉經”等范疇。月經周期治療為夏桂成教授提出,他根據《內經》“二七而天癸至……故有子”理論,認為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發生的主要原因為“腎-沖任-天癸-胞宮”生殖軸失調,并認為根據月經周期特點用藥,更能符合女性月經周期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12-14]。
目前名老中醫經驗傳承模式已經從醫案轉變為數據挖掘對其用藥規律、診療思路等方面進行多層次探索,分析軟件常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中醫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古今醫案云、中醫診療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等[15-20]。中醫傳承輔助平臺軟件集成了一般統計法、關聯規則、復雜系統熵聚類等數據挖掘方法,能較系統地總結名老中醫經驗[7,21-22]。
通過四氣五味及歸經看,何教授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藥物多溫性及平性,溫性藥多能溫補,平性藥則有“和合調平,雙向適用,條件顯示”的特點;藥味多甘苦辛,甘能補,辛能行血,苦能清心;藥物歸經以肝、腎、脾、心經為主,體現了何教授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以補腎調經為主、肝腎同治、兼顧心脾的原則。每張處方平均用27.63 味藥,含有補腎、疏肝、健脾、寧心、養血、活血等藥物,說明不孕癥病因復雜,涉及臟腑多,治療重點在于調節臟腑陰陽平衡。正如《內經》所說:“陰陽和,故能有子。”
何教授各期使用藥物的頻率顯示,前20 味藥物中均有熟地黃、當歸、菟絲子、五味子、大血藤、川芎、蛇床子、覆盆子、白芍、枸杞子等藥,且補腎養血調經貫穿于周期治療始終,這與其他醫家治療原則相符[23-24]。正如《丹溪心法》指出:“求子之道,莫如調經。”據報道,補腎藥物能提高血清雌二醇水平[25]。何教授在臨床中善用蛇床子,該藥能溫腎壯陽,《本草蒙筌》指出本品“婦人無娠,最宜久服”。現代藥理表明,蛇床子有促性腺激素作用[26]。
月經周期數據分析顯示,黃體期常用仙茅、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赤芍、牡丹皮、山茱萸等藥物以溫補腎陽、活血養血,以促進黃體功能,并為月經排泄打下基礎。卵泡期常用麥冬、黨參、生地、百合、山藥等滋陰藥以助卵泡發育及內膜生長,為排卵及孕育奠定基礎。排卵期多加柴胡、路路通、牡丹皮、赤芍、丹參等活血疏肝之品,以促進卵泡的排出。月經期常加用核桃仁、益母草、蒲黃、五靈脂等藥物以加強活血調經、去菀陳莝作用。
綜上,本研究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的關聯規則挖掘何成瑤教授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用藥規律,系統總結傳承何教授治療本病以補腎養血調經為主,并根據不同月經周期特點,分別予溫陽、滋陰、活血、理氣,調整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動態平衡,以達調經種子的目的,為本病中醫臨床及理論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