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百會,冉志玲,杜淵
(1.西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兒科,四川 瀘州 646000)
三寶護嬰羹是導師冉志玲教授根據小兒服藥困難、對中藥接受度差的特點,結合自己多年臨床經驗,創制的一首藥食同源的方劑。該方具有健脾益氣,生金益水之功,應用于臨床深受廣大家長喜愛。從藥物組成來分析,可知本方由參苓白術散加減化裁衍變而來,藥物組成有:薏苡仁15g,黃精10g,陳皮 6g,茯苓 10g,山藥 10g,白扁豆 10g,蓮子 6g,大棗 6g。臨床上常用于反復呼吸道感染緩解期的兒童,收到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兒科常見呼吸道疾病之一,是指1年內發生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其次數頻繁超過一定的范圍。2歲以內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本病病因較為復雜,多為先天性因素或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導致。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除較健康小兒更易患呼吸道感染外,通常還伴有面色萎黃,形體瘦弱,食欲缺乏、多汗等表現,屬于中醫學“虛人感冒”“虛證”“久咳”等范疇。《靈樞·逆順肥瘦篇》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諸病源候論》也提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為“稚陰稚陽”之體,五臟六腑皆處于不成熟不完善的階段,明代萬全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理論,小兒尤以肺脾腎三臟虛弱為突出特點。小兒脾常不足,且飲食饑飽不知自節,加之調護適宜,極易損脾傷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水谷精微生化乏源,中焦脾土虧虛,土不生金,則導致肺金不固,易受外邪侵襲[1]。小兒“腎常虛”,若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虧虛,難以抵御外邪,加之后天喂養不當,小兒乳食不知自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壅遏中焦,脾胃受損,土不生金,肺金愈虛,衛外不固,更易感寒受涼,導致反復呼吸道感染。金水相生,久病及腎,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導致腎水虧虛,腎為先天之本,先天匱乏,不能充養后天脾胃,則脾胃更虛,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總之,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是在小兒肺脾腎三臟虛弱的情況下,喂養不當,顧護失宜,外邪侵襲而致。
三寶護嬰羹中何為“三寶”?“三寶”即肺、脾、腎三臟,明代萬全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理論,本方綜合小兒肺、脾、腎三臟不足之生理特性,旨在以健脾為主導,脾健則可生金,從而金水相生,實后天以養先天[2]。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李東垣曰:“百病皆由脾胃生”,小兒脾常不足,加之后天喂養不當,導致飲食精微攝入不足,脾胃虛弱,母病及子,土不生金,衛外不固,易感外邪。因此,健脾益氣是為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疾病之第一要務。
三寶護嬰羹中山藥性甘、平,入肺脾腎三經,具有健脾益氣、生津潤肺、補腎澀精之功效,補肺脾腎氣陰,不熱不燥、補而不膩,《本經》言其“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黃精性甘味平,與山藥同歸肺、脾、腎三經,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之功效,既能滋腎陰、潤肺燥,又能補脾陰,益脾氣,《本草便讀》云:“黃精味甘而厚膩……補血補陰,而養脾胃是其專長。”山藥、黃精共為君藥,二者同歸肺脾腎經,共奏健脾、益肺、固腎之功效。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為臣藥,陳皮屬芳香之品,善“行脾胃之氣”,“脾健貴在運”,脾胃為氣機運行的樞紐,陳皮可疏理脾臟氣機,健脾益氣,俾脾升胃降,健運水濕,達到燥濕化痰之功,助君藥健脾而不礙脾,俾脾運則健。茯苓、薏苡仁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兩藥配伍淡滲甘補,藥性平和,既可滲利水濕以驅邪,又可健脾益氣以扶正,使邪去而正不傷,善健脾滲濕。白扁豆可健脾化濕,和中消暑,《本草從新》言之可“補脾除濕,消暑”,本藥甘溫氣香,補脾而不滋膩,芳化濕濁而不燥烈。蓮子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可補脾止瀉,益腎固精,補澀兼施,常與茯苓、白術、黨參等益氣健脾藥合用治療脾虛久瀉、食欲不振。蓋脾喜燥惡潤,脾為“太陰濕土之臟”,“太陰濕土,得陽始運”,而“濕喜歸脾者,以其同氣相感故也”,故淡滲利濕,俾脾運水濕為健運脾氣之關鍵。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蓮子合用,共為臣藥,藥食兩用,補澀兼施,取參苓白術散之意,共助君藥健脾益氣。
大棗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性甘、溫,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臨床應用于脾虛和失眠證,可治脾氣虛弱,消瘦,倦怠乏力等,本品具有補中益氣之功,但藥力平和,多為調補脾胃的佐使之藥,故在本藥羹中擔當佐使藥之功。
縱觀本藥羹,皆是藥食兩用之品,山藥、黃精為君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陳皮理氣健脾,與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蓮子配伍,共為臣藥,共助君藥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大棗藥性平和,為佐使之藥,補中氣益脾氣。本方證是由肺脾氣虛,肺不固表,脾虛不運,腎失攝納所致,縱觀本方,補中氣,固肺氣,益腎氣,本方以四君子湯為基礎既發揮了四君子湯益氣健脾之功,還可補肺益腎,體現了“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的治法。
本方中山藥、黃精為平補肺脾腎藥組,小兒臟腑嬌嫩,藩籬疏,肌膚不密,衛外不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為“純陽”之體,生機蓬勃,發育迅速,脾胃負擔較重,加之乳食不知自節,而致脾胃受損;小兒臟腑嫩弱,氣血未充,腎中精氣尚未旺盛,山藥、黃精甘平歸肺脾腎三經,平補三臟陰陽,健脾、潤肺、益腎。陳皮、大棗為益氣健脾藥組,二者性甘,溫,既可健運脾胃之氣,又可補中益氣。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蓮子為健脾滲濕藥組,既可益氣健脾,又兼顧脾喜燥惡濕,易為濕邪所困之特性,在健脾的同時利水滲濕,使脾不為濕邪所困,發揮運化升清等作用。
小兒“脾常不足”,且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經脈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脾胃居人體中焦,為全身氣機運行的樞紐,水谷精微通過脾氣的升清降濁功能輸布于全身各處。然小兒脾常不足,胃腑嫩弱,加之后天喂養不當,乳食積滯,或外邪犯胃,均可導致脾胃受損;且小兒為“純陽”之體,生長發育迅速,對飲食精微需求迫切,胃腸道負擔較重。因此,治療兒科疾病,健脾益氣、顧護后天之本是關鍵。本藥羹諸藥合用,以健脾為主導,同時山藥、黃精在健脾的同時不忘補肺益腎,培土生金,金水相生,兼顧小兒“常不足”之肺、脾、腎三臟,實為“三寶”,為小兒健康,增強機體免疫力保駕護航。
山藥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性甘平,歸肺、脾、腎經,具有生津益肺,補脾養胃,補腎澀精之功,臨床上常與人參、白術、茯苓配伍健脾益氣治療脾虛證,本品既能補肺脾腎之氣,又能滋脾、肺、腎之陰,具有補而不膩,不熱不燥之特性。《本草綱目》言其“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皮毛。”在此書中則認為山藥可兼顧肺脾腎三臟,既可健脾、益腎,又可潤肺。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山藥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山藥粗多糖對脾臟指數與胸腺指數的增加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山藥的健脾益胃功能提供了現代藥理學依據[3]。
黃精首載于《名醫別錄》,具有補氣養陰,益氣健脾,生津潤肺,補益腎氣之功效,臨床上常與黨參、白術等健脾補氣藥配伍治療脾胃虛弱證。本品甘平質滋潤,入脾肺腎經,既能滋腎陰、潤肺燥,又能補脾陰,益脾氣。治脾胃虛弱之證,能補氣而益陰[4]。《名醫別錄》言其“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輕身延年不饑。”《本草綱目》記載黃精能“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精多糖能激發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降低呼吸道感染的次數。
陳皮性苦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化痰除濕之功效,臨床上常與木香、枳殼配伍治療脾胃氣滯證;與半夏、茯苓配伍合成二陳湯治療痰濕壅滯證。脾為“太陰濕土”之臟,具喜燥惡潤的生理特性,脾胃居人體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氣以運為健,陳皮芳香醒脾,長于行脾胃之氣,并且能燥濕,對于濕濁中阻之脾虛氣滯尤為適宜。陳皮作用溫和,對于小兒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大便溏泄之厭食證也較為常用。《藥性論》:“治胸膈間氣,開胃,主氣痢,消痰涎,治上氣咳嗽。”指出陳皮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之功。現代研究表明,陳皮具有促進消化液分泌、抑制胃腸平滑肌等作用[5]。為陳皮可理氣健脾提供了實驗依據。
茯苓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性甘、平,入脾、腎、心經,具有滲利水濕,健脾,寧心安神之功。臨床上常與半夏,陳皮,甘草配伍組成二陳湯治療痰飲證,與澤瀉、豬苓、白術等配伍組成五苓散治療水腫、小便不利,與薏苡仁、山藥、白術等同用組成參苓白術散治療脾虛泄瀉。茯苓既能扶正,又能攻邪,既能健脾益氣,又能利水消腫,標本兼顧。現代研究表明,茯苓能夠通過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等作用,使人整體免疫力提高[6]。
薏苡仁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性甘、涼,入脾、胃、肺經,具有健脾利水,滲濕止瀉,除弊之功效。常與補脾益氣之人參、白術、茯苓合用治療脾虛濕盛之泄瀉,也可與黃芪、白術、茯苓合用治療脾虛濕盛之水腫腹脹、小便不利。《本草綱目》記載“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土生金,脾與肺為子母之臟,脾為肺之母,因此,薏苡仁健脾氣的同時還可補肺氣,用以治療肺癰胸痛之癥。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薏苡仁水提液對機體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均有一定的增強作用[7]。
白扁豆入脾、胃經,健脾利濕,和中消暑。臨床常用于治療脾虛濕盛、運化失常之食少便溏或泄瀉,常與人參、白術、茯苓配伍健脾益氣。《本草綱目》言其能“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本草從新》:“補脾除濕,消暑。” 現代研究表明,白扁豆能增強T淋巴細胞的活性,提高細胞的免疫功能[8]。
蓮子甘、澀、平,歸脾、腎、心經,具有補脾止瀉,止帶,益腎固精,養心安神之功效。常與黨參、茯苓、白術組成參苓白術散治療脾虛泄瀉,食欲不振。同時可與菟絲子、芡實同用治腎虛不固之遺尿,《神農本草經》言其“主補中,養神,益氣力。”《本草綱目》言其“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現代研究表明,蓮子的主要有效成分甲基蓮心堿、異蓮心堿,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通過降低腎臟的氧化應激,改善腎功能[9]。通過強先天以補后天,補腎健脾。
大棗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性甘、溫,歸脾、胃、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臨床常用于治療脾氣虛弱,形體羸瘦,倦怠乏力,便溏等脾虛證。《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名醫別錄》言其“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古籍中記載的大棗均具有健脾補中益氣之功。現代研究表明,大棗的主要有效成分大棗多糖能通過提高補體活性,促進淋巴細胞快速增殖來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機體抗病能力[10]。
綜上所述,三寶護嬰羹整方結合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以健脾為主,兼顧補肺益腎,培土生金,金水相生,協調小兒“常不足”之肺、脾、腎三臟,臨床用于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恢復期肺脾氣虛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同時,本藥羹兼顧了小兒服藥困難的特點,采用藥食同源的八味藥材,寓藥于食,食助藥力,改善了中藥的口感,提高了小兒的接受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本文通過分析三寶護嬰羹的組成及配伍意義,有助于理解和學習導師在臨床上遣方用藥的觀點與思路,啟發臨床思維,為臨床應用中醫藥治療兒科疾病廣泛開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