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福苑 李娜 黃志平 郭朝清 林霖 鄧娜
糖尿病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慢性內分泌性疾病,臨床具有較高患病率,易誘發多種并發癥,其中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臨床早期表現為下肢缺血引起的下肢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皮溫減低等,臨床若不及時接受規范治療,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引起足部潰瘍、壞死,嚴重時需截肢,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因此早期準確診斷并予以規范處理尤為重要[1-2]。超聲是臨床診斷糖尿病足下肢病變常用方法,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術是以往臨床常用診斷方式,但對微小動脈檢出率較低。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術是一種新型超聲診斷技術,更易于檢出極低速的血流,而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多以遠端、細小血管病變為主,應用SMI 技術可提升疾病檢出率[3-4]。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高頻CDFI 聯合SMI 技術對糖尿病足跖背動脈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9 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160 側),其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齡26~73 歲,平均(48.62±3.25)歲。(1)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足診治指南》中糖尿病足診斷標準[5-6];無血液系統疾病。(2)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損傷;伴有惡性腫瘤疾病;合并精神系統疾病;研究參與積極性不高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頻CDFI、SMI 兩種血流顯像技術規范檢查患者下肢動脈,采用高頻CDFI血流顯像方式得的數據歸為A 組,聯合SMI 血流顯像方式的數據歸為B 組。患者均知情研究內容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綜合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物控制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7.10±1.85)mmol/L 左右;糾正低蛋白血癥及貧血,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予以甲鈷胺營養神經,靜脈滴注注射用丹參改善微循環,對于存在感染者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選用Aplio-400 超聲儀配備SMI 技術,線陣探頭,探頭頻率為7.0~14.0 MHz,檢查參數設置為外周血管條件,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頻CDFI、SMI 兩種血流顯像技術規范檢查患者下肢跖背動脈。(1)A 組檢查時,患者呈仰臥位,屈膝伸直足背,首先對足背動脈進行探測,向遠端延伸探測第1 跖背動脈,在趾長伸肌腱和拇長伸肌腱之間前行,至第1、2 跖骨間隙近側探測到第1 跖背動脈;于踝關節向下3 cm 處橫切探頭找到足背動脈弓穿深支,與第2 跖骨間隙找到第2 跖背動脈,記錄血管管腔內徑,觀察有無閉塞或狹窄。(2)B 組在A 組檢查基礎上,采用SMI 及多普勒技術監測血流充盈情況,觀察有無血流中斷、變細甚至消失,測量部位取跖背動脈近心端、中部、近趾背端,測量血管阻力指數、血流速度、管腔內徑等情況。測量時要求血流方向與聲束方向夾角<60°,彩色增益以管腔血流信號清楚為最佳,重復測量3 次取均值。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第1、2 跖背動脈血管顯示率、管腔內徑、阻力指數、血流速度,觀察兩組超聲聲像圖特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第1、2 跖背動脈顯示率比較 B 組第1、2 跖背動脈的顯示率均高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第1、2跖背動脈顯示率比較 例(%)
2.2 兩組第1、2 跖背動脈管腔內徑、阻力指數、血流速度比較 兩組第1、2 跖背動脈管腔內徑、阻力指數、血流速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2.3 兩組超聲影像學特征 A 組顯示無血流,提示閉塞時,B 組中部分病例能顯示微弱血流信號或側支循環。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近年來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發展,且該病常伴有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7-8]。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以下肢血管感染及病變為主要表現,若不及時接受規范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截肢,因此臨床早期準確診斷疾病并予以規范治療對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生存質量尤為重要[9-10]。
相關研究指出,下肢動脈病變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肢體遠端組織缺血的重要原因[11]。以往臨床診斷糖尿病多依賴體格檢查,如肌電圖、溫度計皮溫測量、有無皮膚潰瘍等,但診斷結果較為模糊,醫師主觀性較大,且無法準確評估深部細小血管血運及管腔狹窄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第1、2 跖背動脈的顯示率均高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管腔內徑、阻力指數、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高頻血管超聲聯合SMI 技術在診斷糖尿病足跖背動脈病變中具有重要價值。分析原因在于,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足下肢動脈病變中診斷技術較為成熟,具有操作簡便、無創傷性、無放射性、可重復檢查、診斷準確、費用經濟等優點,成為臨床診斷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變常用方式[12-15]。但常規超聲CDFI 血流顯像技術對微小動脈顯示率較低,且多局限于大、中動脈,止于足背動脈,對跖背動脈研究較少。且有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存在血運障礙時,其血流彩色信號出現中斷或明顯減弱,血流動力學顯示阻力指數、血流峰值流速減低,頻譜形態呈小慢波,出現明顯異常[16-17]。而有研究指出,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血管越細小、越遠端,病變程度越嚴重,且病變早期從微循環逐漸累及至小動脈,逐步擴大至中、大動脈[18]。隨著醫療設備不斷地完善SMI 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其主要通過識別組織和血流運動產生的噪聲,采用自適應的計算方法來顯示血流信息,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可顯示極低速血流信息,且運動偽像較少,成像幀頻加高,更利于顯示下肢病變血管情況,為臨床診斷疾病提供重要依據[19-20]。但本研究因納入樣本量較少,致使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故臨床仍需大樣本量研究進一步證實結果真實性。
表2 兩組第1跖背動脈管腔內徑、阻力指數、血流速度比較(±s)

表2 兩組第1跖背動脈管腔內徑、阻力指數、血流速度比較(±s)
表3 兩組第2跖背動脈管腔內徑、阻力指數、血流速度對比(±s)

表3 兩組第2跖背動脈管腔內徑、阻力指數、血流速度對比(±s)
綜上所述,高頻血管超聲聯合SMI 技術可清晰的顯示糖尿病組患者跖背動脈管腔內徑、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數,為臨床診斷疾病提供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