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亮 胡檢生
川崎病在臨床上又被稱為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其主要特征是發生全身血管炎,表現為發熱性出疹性疾病,該病容易進一步侵犯冠狀動脈而誘發冠脈損傷,若不經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患兒可誘發嚴重的心血管病變[1-2]。本病在5 歲以下的兒童人群中比較多發,病因仍未明確,且該病發生率已經超過風濕熱,成為兒童誘發兒童出現獲得性心臟病的常見病因[3]。目前,醫生已經逐漸認識到該病的早期診斷對于治療的重要性,但是對于該病的診斷依據主要靠患兒的臨床表現,在這過程中還需排除其他疾病,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測指標[4-5]。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川崎病患兒血漿中的NT-proBNP 和CRP水平會出現異常升高,這為診斷小兒川崎病帶來依據[6]。為了探討NT-proBNP 和CRP 水平對于小兒川崎病的診斷意義,本研究將NT-proBNP 和CRP 水平聯合檢測應用于小兒川崎病的診斷中,與同期在本院治療的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期間在本院就診的50 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兒為研究組,以同期來本院就診的50 例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對照組。(1)納入標準:參考2002 年日本KD 研究委員會修訂第5 版診斷標準;冠狀動脈擴張的診斷標準參考北京兒童醫院診斷數據;經臨床癥狀、病史、實驗室等符合王衛平主編第八版兒科學KD 的診斷標準;年齡>2 歲;均為本院首診患兒。(2)排除標準:伴有先天性畸形;有心、肝、腎等嚴重性疾病;剔除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3)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病變(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診斷標準:①冠狀動脈內膜回聲增強;②左冠狀動脈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CA)超過鄰近節段內徑的1.5倍;③LCA/主動脈環內徑(AOA)>0.2。經過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患兒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在進院治療當日進行白細胞計數和血小板計數檢測,第2 天采集所有患者的靜脈血,以膠體金法檢測血漿中的NT-proBNP 水平(試劑盒購買自南京基蛋生物公司);以免疫乳膠比濁法測定CRP 水平。研究組均通過超聲心動圖檢查其冠脈是否受損,并在患兒處于恢復期時再次檢測其NT-proBNP 和CRP 水平。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NT-proBNP 和CRP水平。①比較研究組急性期和對照組的血漿NTproBNP 和CRP 水平;②比較研究組分別在急性期和恢復期的血漿NT-proBNP 和CRP 水平;③比較研究組急性期時有、無冠脈病變患兒的血漿NT-proBNP和CRP 水平。(2)分析急性期患兒血漿中的NTproBNP 和左心室射血分數(ejection fractions,LVEF)、心肌肌鈣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之間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earson 法分析相關性。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研究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6 個月~5 歲,平均(3.1±0.5)歲。對照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8 個月~5 歲,平均(3.2±0.7)歲。研究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NT-proBNP、CRP 水平比較 研究組急性期NT-proBNP、CRP 水平比對照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T-proBNP、CRP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NT-proBNP、CRP水平比較(±s)
2.3 研究組患兒不同時間NT-proBNP、CRP 水平比較 恢復期組的NT-proBNP、CRP 水平比急性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患兒不同時間NT-proBNP、CRP水平比較(±s)

表2 研究組患兒不同時間NT-proBNP、CRP水平比較(±s)
2.4 研究組有無冠脈病變對急性期患兒NTproBNP、CRP 水平的影響 冠脈病變組的NTproBNP 和CRP 水平比非冠脈病變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有無冠脈病變對急性期患兒NT-proBNP、CRP水平的影響(±s)

表3 研究組有無冠脈病變對急性期患兒NT-proBNP、CRP水平的影響(±s)
2.5 急性期患兒的NT-proBNP 水平與LVEF、cTnI的相關性 急性期患兒的LVEF 與cTnI 水平分別(72.98±15.78)%、(0.33±0.18)μg/L,急性期患兒的NT-proBNP 和LVEF 水平不相關(r=0.251,P=0.398);而 與cTnI 水平高度相關(r=0.874,P=0.019)。
目前,川崎病尚未有明確的病因,但其已得到證明,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遺傳易感因素相關[7],尤其在有家族史的患兒中,川崎病的發病率極高,是普通人群的3 倍以上[8]。川崎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后良好,10%~20%發生冠狀動脈病變,冠狀動脈擴張或冠狀動脈瘤病后2 年內自行消失,但常遺留管壁增厚和彈性減弱等功能異常[9]。目前,臨床上對于川崎病患兒的診斷主要通過臨床表現和心臟超聲檢查,但這均具有明顯的局限性[10]。隨著血清學的發展,其逐漸在篩查川崎病方面有了顯著進展,為臨床上對于川崎病患者的預后評估提供了參考依據[11]。
NT-proBNP 的表達濃度能夠對患者的心臟舒張和代償功能進行評估,同時可誘導患者體內的局部氧化應激和細胞炎癥因子的上升,進而致使心肌細胞內肌纖維的收縮功能出現障礙,使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因此,其被認為是與川崎病發病的因素之一[12-13]。房有福等[14]研究發現,川崎病患者血清中的NT-proBNP 的水平上升超過了正常人25%,且NT-proBNP 水平上升越明顯,經過治療后,病情緩解程度越低。文獻[15-17]研究發現CRP 與川崎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且在診斷該病方面具有較高的可信度。由于目前對于川崎病的早期診斷仍未有明確的特異性指標,因此本研究將NTproBNP 和CRP 的聯合檢測應用于川崎病患兒的檢測中,以期為該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18-20]。
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急性期患兒NTproBNP、CRP 水平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處于恢復期患兒的NT-proBNP、CRP 水平較急性期患兒低(P<0.05);冠脈病變組患兒NT-proBNP、CRP水平均高于非冠脈病變組(P<0.05);急性期患兒的NT-proBNP 和LVEF 水平無相關性(r=0.251,P=0.398),而其與cTnI 水平高度相關(r=0.874,P=0.019)。
綜上所述,NT-proBNP 與CRP 水平對于川崎病的早期診斷有較高可信度,同時也可作為患兒有無冠脈損傷的診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