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宗云
肥厚型心臟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臟病變,主要是指左心室肥厚且無心腔擴展的情況,成年患者在舒張期的室壁厚度能夠達到15 mm 之上,肥厚型心肌病若不能進行及時有效治療,則極易導致心絞痛情況出現,進而導致更多心臟疾病的發生,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水平產生嚴重影響[1-2]。冠狀動脈造影是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較為常用的診斷方案,但該檢測屬于有創性檢查,并存在一定風險,且費用相對較高,不利于臨床推廣[3]。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及影像學不斷發展,冠狀動脈CT 血管造影(CTA)在臨床中的應用相對增加,該項檢測具有無創性及可重復性等特征,能夠對輕度到重度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準確檢出,應用效果相對較好[4]。相關研究顯示,對肥厚型心肌病并發心絞痛患者采用冠狀動脈CTA 檢測,其陰性預測值相對較高,利于對患者進行病情確診,但相關報道較少[5]。本研究通過對肥厚型心肌病并發心絞痛患者進行冠狀動脈CTA 檢測,從而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12 月本院接受治療的120 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存在無原因的左室肥大;且伴有胸痛癥狀;均符合肥厚型心肌病的臨床診斷標準[6];臨床資料均完整。排除標準:心、肝、腎等重要功能器官嚴重障礙;曾接受心臟手術;碘過敏;中途退出研究?;颊呔椴⑼獗狙芯浚撗芯恳勋@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準許。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狀動脈CTA 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1)冠狀動脈CTA(生產廠家:Phillips,型號:64 排128 層螺旋CT)檢測:監測期間對患者的血壓及心臟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并對螺旋CT 進行相關參數的設置,然后進行冠脈掃描,將氣管隆嵴處作為標志,由心底逐漸向全心進行掃描。在實行增強掃描期間可通過跟蹤觸發的方式將50~70 mL 的碘海醇以4 mL/s 的速度給予患者,并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對其肘正中靜脈進行注射,注射總量為60~80 mL,之后采用同樣的注射方式將50 mL 的生理鹽水給予患者,最后進行相應的圖像掃描,并將所得數據輸入相應工作站進行分析,從而建立較為完整的冠脈圖像,進而有助于獲取左回旋支、左前降支以及右冠狀動脈等相關圖像。(2)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將橈動脈作為進行穿刺置管的位置,并常規選取投照體位進行檢查,由兩名經驗較為豐富的心血管醫師合作完成,嚴格依照美國心臟協會冠狀動脈分段的有關準則將其分為15 節段進行有效分析,同時將CAG 檢查結果作為評估的金標準,從而對冠狀動脈狹窄情況進行準確判定。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診斷結果。判定標準:正常,管徑未存在異常情況;輕度狹窄,管徑縮小<50%;中度狹窄,管徑縮小50%~74%,重度狹窄,管徑縮小>75%。(2)CTA 檢測的敏感度及陽性預測值。將冠狀動脈造影作為判定的金標準,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3)對斑塊性質的檢出率。斑塊性質包含非鈣化斑塊、混合斑塊及鈣化斑塊。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入組患者基本情況 入組患者中男66 例,女54 例;年齡46~75 歲,平均(61.0±2.1)歲;病程3~12 個月,平均(5.7±0.6)個月;其中胸痛36 例,胸悶48 例,心悸36 例。
2.2 兩種檢查診斷結果比較 120 例患者中,共有88 例冠狀動脈CTA 與CAG 判定的診斷結果相符,符合率為73.3%,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診斷結果比較 例
2.3 冠狀動脈CTA 診斷敏感度及陽性預測值比較 冠狀動脈CTA 診斷正常、重度狹窄的敏感度均高于輕度、中度狹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輕度狹窄的陽性預測值均低于正常、中度及重度狹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冠狀動脈CTA診斷敏感度及陽性預測值比較 %
2.4 兩種檢查方法對斑塊性質檢出情況比較 冠狀動脈CTA 組對鈣化斑塊檢出率高于CAG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檢測方法對非鈣化斑塊、混合斑塊的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方法對斑塊性質檢出情況比較 例(%)
在目前的臨床治療中,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家族型心臟病類型,左室無原因肥大是其主要特征,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胸痛、心悸及胸悶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產生嚴重影響[6]。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因此,準確了解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對其治療及預后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7]。冠狀動脈CAG 影是對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進行有效判定的金標準,但該檢查方式屬于一種有創性檢查,在其操作過程中極易導致患者并發癥情況出現[8]。而心絞痛是冠心病患者較為常見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硬化誘發冠脈狹窄甚至閉塞從而導致的心臟疾病,其發病率在近年來逐漸呈現上升趨勢,且越來越年輕化[9]。因此,對肥厚型心肌病并發心絞痛患者在臨床診斷中,準確了解其冠狀動脈狹窄情況,對患者預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皮選擇性冠狀動脈CAG 極易對患者身體造成創傷,且費用較高,因此在基層醫院及門診等應用過程中存在一定限制性[10-11]。而心電圖及放射性核素等檢查則僅對于冠狀動脈重度狹窄情況較為敏感,對輕度及中度狹窄在判定中則極易出現假陽性及假陰性等情況,從而導致誤診率或者漏診率較高,不利于患者治療方案的確立及有效實施[12]。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及影像學不斷發展,64 排螺旋CT 在臨床中的應用相對廣泛,尤其針對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診斷,其具有較高的時間及空間分辨率,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對整個心臟進行有效覆蓋,與冠狀動脈造影比較,其特異度相對較高[13-14]。采用冠狀動脈CTA 檢測,不僅能夠清楚顯示機體管腔狹窄情況,同時還能夠對管壁粥樣硬化的改變情況進行準確顯示,對早期管腔狹窄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并能夠對粥樣斑塊進行準確判定[15]。而冠狀動脈CAG 則僅能夠對血管腔內的情況進行有效判定,不能夠準確判定斑塊性質。經本研究顯示,120 例患者中,共有88 例冠狀動脈CTA 與CAG 判定的狹窄程度相符,符合率為73.3%;冠狀動脈診斷正常及重度狹窄的敏感性均高于輕度及中度狹窄,而輕度狹窄的陽性預測值均低于正常、中度及重度狹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采用冠狀動脈CTA 檢測,能夠對其輕度及中度狹窄情況進行有效判定,且隨著機體狹窄程度增加其陽性預測值相對較高。冠狀動脈CTA 檢查屬于一種無創性檢查,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新型的檢查途徑,該項檢測能對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及血管壁存在的粥樣硬化改變情況進行準確顯示,并對輕度至中度冠狀動脈狹窄患者準確檢出,從而有助于盡早發現并對患者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利于患者預后[16-17]。經過對斑塊性質檢出率比較顯示,冠狀動脈CTA 鈣化斑塊檢出率高于CAG(P<0.05),兩種方法檢測對非鈣化斑塊及混合斑塊的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采用冠狀動脈CTA 能夠對肥厚型心肌病并發心絞痛患者進行有效評估,從而能夠有效排除重要冠狀動脈狹窄情況。機體內的纖維板塊及軟斑塊相對不穩定且易破裂,是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出現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斑塊也是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重要因素,易損斑塊極易導致腦部損傷與臨床癥狀出現,而鈣化斑塊則相對牢固,不容易破裂[18-19]。通過對冠狀動脈斑塊的性質進行有效評估并進行準確判定,有助于對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危險程度進行分級,進而為患者爭取有效的治療時間,促進其預后[20]。冠狀動脈CTA 具有經濟性及無創性等特征,同時對于閉塞段的軟組織能夠較為清晰顯示,有助于對患者病變的內部結構進行準確評估,并能夠為實施介入治療時對器械前進進行有效指引,臨床應用效果相對較好。
綜上所述,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采用冠狀動脈CTA 檢測能夠對冠狀動脈狹窄情況進行有效判定,有助于對患者冠狀動脈病變進行準確評估,且安全、可靠,利于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