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雷 李小丹 魏勤


梁紀秋,1974年12月生,江西贛州人,中國航天三江集團快舟火箭總設計師、研究員。2013年9月,由他擔任總設計師研制的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順利實現了我國首次采用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快速發射衛星的突破,也使得我國具備了衛星的快速發射和空間部署、及時獲取災害情況信息的能力,為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和組織抗災救災創造了有利條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3項,中國航天基金會國防科技重大突破專項一等獎1項,兩次被表彰為全國勞動模范。
當自然災害發生時,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災害情況,獲取災害監控信息,為及時救災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這種無數人力都難以企及的事情,靠一顆對地觀測衛星就可以實現。
“2014年云南魯甸地震發生時,我們的‘快舟一號’衛星連續15天為國家減災委員會提供災害監控信息,為及時減災救災提供了寶貴的信息支持。”梁紀秋介紹說。
如何實現讓對地觀測衛星在最短時間內從地面到天上發揮作用?這正是梁紀秋和他的“快舟”研發團隊在做的事情。
“快舟”問世
1997年,梁紀秋從西北工業大學畢業,來到了湖北遠安山溝里的一家生產航天裝備的國有企業——066基地(后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九院,2011年重組為四院)。那時候,066基地的型號任務不飽滿,梁紀秋就在單位機房自己找點事干——編寫程序、計算,鉆研固體沖壓發動機技術。也正是那時的刻苦鉆研,為梁紀秋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要在自然災害發生時及時獲取災害情況信息,發射對地觀測衛星是最優選擇。傳統液體火箭雖然質量好,發射精度高,但受燃料加注、發射天氣、發射窗口等因素的制約,難以滿足自然災害發生時快速部署和發射衛星的要求。我國亟需有一款可以實現衛星快速發射和空間部署的火箭。
能否將航天裝備的固體發動機技術,應用于火箭制造上?當時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九院提出了這一設想。但從生產航天裝備到做火箭,技術要求大不相同,要干成豈是易事?這時,院里想到了敢于創新、敢于攻堅的梁紀秋。
2005年,31歲的梁紀秋成為院里最年輕的型號副總設計師,開始負責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的研發工作。2008年,梁紀秋任型號總設計師。
“除了固體火箭發動機,我們在火箭飛行姿態控制、整流罩分離技術等方面,都作了很多創新。”梁紀秋介紹說,他帶領快舟研發團隊,按照快速部署、快速發射、精確入軌的思路,創新使用柵格舵來實現火箭飛行姿態控制,不僅能夠保證發射的可靠性和精度,同時還簡化了火箭發動機的執行機構,縮短了發射前的檢驗程序,實現了火箭發射的快速響應。而星箭一體化的設計,不僅大大提升了火箭的運載能力,也使衛星與火箭的快速對接成為可能。
2013年9月25日,“快舟”小型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飛成功,將用于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持的“快舟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快舟”小型運載火箭成為我國第一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等創新特點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
進軍商業航天
21世紀初,國際衛星熱開始興起,衛星開始廣泛應用于通信、導航、遙感等商業領域,國內外許多民營企業都開始進軍衛星應用相關領域。雖然衛星的體積越做越小,成本也越來越低,但衛星發射服務是擺在民營企業面前的一大門檻。
“衛星想要正常運轉就必須上天,而衛星的發射服務費用占到了整個衛星應用產業鏈成本的80%左右。”如何實現衛星發射低成本、商業化,成了梁紀秋的下一個攻關課題。
要降低發射成本,火箭發動機的技術改良成為關鍵。傳統火箭發動機使用的金屬殼體不僅造價高,而且由于本身重量大,會影響火箭發動機的燃料填充率。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火箭發動機殼體的材料上下手,梁紀秋想到了強度高、質量輕便的復合材料。
“傳統金屬殼體的燃料填充率在87%左右,而理論上復合材料殼體能達到驚人的92%。”梁紀秋說,“這其中的差距要是轉換成火箭的運載能力,將是一個質的飛躍!”
但這一步剛邁出便是困難重重。配套企業表示,新火箭發動機從新廠房建設、設備安裝到產品研制,一個周期下來最快也得3到5年的時間,而且技改資金也是天文數字。面對瞬息萬變的商業航天市場,梁紀秋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要讓火箭商業化、市場化,索性也用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制造的難題。
先進成熟的技術支持受到了國內市場的歡迎,經過市場調研,一家大型民營企業很快表現出誠意和實力。確定合作關系后,這家企業立刻聘請了很多國內復合材料領域的高端人才,從建設廠房、安裝設備、投入生產到樣品交付,僅僅花了半年多的時間。“他們嚴格按照我們的設計方案、工藝標準、質量控制流程來做,契約精神和交貨時間意識都很強。”梁紀秋感嘆道。
2017年1月,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靈巧視頻星03星和另外兩顆立方星,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完成了我國航天史上的首次商業發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是“快舟”系列火箭的通用型號,其第三級火箭發動機使用最新研制的復合材料殼體,大大提升了火箭發動機的燃料填充率,提高了火箭的運載能力。
未來可期
對于梁紀秋而言,“快舟”不僅僅是一款火箭的型號,也不是指他和他的研發團隊,更是一種精神,一種“不唯書,不唯上”的創新精神。
“每當我們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總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這種東西以前有哪個國家做過?是否經過論證和實踐?但這樣是不夠的,只有不斷創新、不斷嘗試,我們才能實現突破,才能登上國際航天產業的頂端。”梁紀秋說,這位70后“快舟”掌舵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在梁紀秋看來,“快舟”系列火箭的優勢很明顯,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快速、性價比高,足以滿足國內商業化發射的需求。“它不挑發射場,一塊籃球場大小的場地、一臺發射車就能完成發射;它不挑環境,在零下20多攝氏度、雨中連續淋數小時也能發射;它后勤保障要求較低,不超過10個人就可以執行發射。”
如今,“快舟”系列火箭已經成為我國商業航天的一張名片,成為許多衛星應用企業和高校團隊的首選。“截至目前,我們已經成功完成13次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將近30顆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而最快的一次,我們一天之內完成了兩枚火箭發射任務,期間間隔不到6小時。”梁紀秋自豪滿滿。
據介紹,運載能力更強、相對成本更低、技術創新更多的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也已研制完成,進入試飛階段;快舟二十一號、快舟三十一號運載火箭也在加緊研制中。“未來,我們要促進火箭從產品向商品轉變,不再為衛星定制發射任務,而是讓客戶像坐高鐵一樣選火箭、選衛星的‘座位’,我們將把客戶的衛星以最快的速度送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