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芹 湯姝





融慧課堂致力于打造新型的整合物理學習空間、數字學習空間和虛擬學習空間,建設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集群式學習共同體。湖畔小學站在學生“學”的角度,關注學生的習得、生成、創造與分享,真正地將靜態知識變為學生能力培養的載體。
語文課上,學生正在進行《青蛙賣泥塘》第二課時的學習。
片段一:“前置學習,滲透學法”環節,課前學生根據學習單進行自主學習,開課后學生結合自學成果進行展示交流。
生1:從之前《蜘蛛開店》的課文學習中我掌握了利用關鍵詞語梳理課文主要內容,我覺得可以利用這個方法梳理文章。
生2:我們可以運用同樣的辦法學習這篇課文,我利用了表格進行課文內容的梳理,在這篇課文中我找到了關鍵“人物”老牛、野鴨、小鳥、蝴蝶、小兔、小猴,也發現了它們都想要買泥塘。
生3:我和其他同學找到的關鍵信息一樣,但我發現這些小動物都沒有買,但都提了建議,而且小青蛙根據它們的建議改造了泥塘,最后的結局是,爛泥塘變成了美麗的泥塘,青蛙舍不得賣泥塘了。
學習單結合學情設置“動物名稱”“動物們提的意見”和“青蛙的做法”三部分,側重激發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培養“思”的核心素養。此環節將學習行為提前,學生能自我學習的內容老師不再重復,體現學生學習地位的主體性。同時注重了單元整組,利用本單元課文學習所習得的學法遷移到新的課文學習中,讓學習效果明晰化。
片段二:“整體感知,明確目標”環節,學生根據閱讀目標進行圈畫批注,并在小組內合作交流。
[閱讀目標??? 借助表格找到青蛙改變泥塘的原因、小動物們的說法有什么區別并圈畫出來? 方法指導???? 將青蛙與小動物的對話分角色指導朗讀?? 學情評價???? 討論完整、表達通順、全員參與(加星)? ]
生1:小青蛙聽了老牛的話,先種了草,因為小青蛙從“還是挺舒服的”聽出了老牛雖然喜歡泥塘,但覺得草太少了,所以沒有買。
生2:我和其他同學的想法不一樣,我認為它不喜歡這個泥塘,老牛可能覺得泥塘太小了。
生3:我認為老牛還是有點兒喜歡的,它覺得在泥塘里打滾會很舒服。但是,它又覺得草少了,因為牛愛吃草,所以這個泥塘暫時還不滿足它的要求。
生4:老牛想要買泥塘的時候,還是希望這個泥塘可以更好,所以才給青蛙提了意見。
此環節學習小組自行交流、分工、整理答案,再逐一匯報,闡述各組的觀點,老師致力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帶動學生、教師引導學生的教與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力、表達力,給予學生更多的交流空間。學生從自己以往習得的能力出發,開展自主學習,從而獲得能力的螺旋上升。
片段三:“遷移拓展,課堂延伸”環節,教師梳理廣告語的特點后出示校園美麗畫面,請同學們為自己的校園作宣傳。
[寫作目標??? 你能仿照青蛙的廣告,宣傳一下我們美麗的學校嗎?一起來吆喝吆喝吧!???? 學習評價???? 表達通順、說得精彩、表演出色(加星)??? ? ]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廣告詞,推薦代表分享廣告語。
生1:我們的學校有高大美麗的教學樓、五彩繽紛的花、碧綠的小草、熱情的同學們與和藹可親的老師們,歡迎你們來參觀!
生2:我的學校——湖畔小學,有會說話的機器人——小雪,有可以畫畫的神奇的打印筆,還有舞蹈室、音樂室、古箏室,各種各樣應有盡有,歡迎你們來這里上學,和我成為好朋友喲!
此環節側重通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注重學生在習得學習方法后正確的運用和表達,讓學生的思想在小組內碰撞出火花。課堂教學結束后,結合校本課程“以畫配話”的形式請學生給熟悉的地方配上廣告詞,實現一篇課文到一種能力的遷移,延展課堂40分鐘的寬度,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欲望。
數學課上,學生也不斷經歷著啟學、融學、會學的學習過程。在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搭配(二)》中簡單的排列問題課堂教學中,學生還借助了智慧平臺進行學習。
啟學環節,學生此前已經在平板中完成了前置作業,當堂課內前三分鐘完成老師推送的計算基本功練習。把平常的紙質練習變換了形式,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還能通過平臺及時反饋學情,更便于老師收集并選取典型的生成性資源服務于課堂。
在融學環節,學生同樣是利用平板來書寫自己對例題的思考與解答,最后借助微課及時梳理方法、形成經驗。老師則主要進行學習任務的推送與講評,有時會切入直播功能關注學生作答過程,有時是通過回放學生的作答進行追問或講解,讓學習更聚焦。
在會學環節,學生練習中如遇困難,可借助解題小錦囊幫助分析理解題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分層教學,做到了方式融合、技術融通、因材施教。
英語課上,學生會借助智慧平臺的英文單詞語音檢測功能,練習或自查自己的單詞發音,既提高讀背單詞的積極性,又能實時糾正自己的發音問題。
科學課上,學生做著實驗,一個個如小科學家般,小組分工明確,組員細致觀察、認真記錄,完成后上傳至智慧平臺,老師可以及時匯總班級實驗數據,引導學生作實驗分析。每個小組的實驗成功或失敗,都能成為寶貴的經驗。
美術課上,學生剛完成自己的腦洞設計,便立即拿起3D打印筆嘗試創造實物。技術融通,讓創意造物真正發生。
…………
在湖畔小學,不同學科的融慧課堂根據自身學科特點進行課堂設計,實現課堂形式、學教方式的轉變,發揮學科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突出學生學的主體,引導學生“慧”學習。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