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滿 代婷
湖畔小學自建校起,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個由學生、同伴、家長、社區、環境組成的學習社群,并盡可能多地提供條件、環境和資源支持,讓融合的方式、融通的資源、融洽的關系(簡稱“三融”),共同作用于學習的過程,著力激發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發展,促進學生達成知識和技能的融會貫通,提升能力,發展核心素養。
方式融合,學習多元。體育館內,一節特殊的課——《我是小小美猴王》的體育與信息技術整合課正在進行。孩子們分小組合作,或看微課分解練習,或模仿希沃電子白板的視頻進行完整操練,或使用手環監測心率,或在老師指導下突破重難點……孩子們手拿金箍棒,眉飛色舞,神采飛揚。這種體育課將傳統教學與現代技術相融合,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還將體育鍛煉延伸到家庭生活,積極促進學生養成運動好習慣。
個性課程時間開始了。孩子們收拾好桌面,有序地來到走班課程教室。數理邏輯課上,孩子們玩孔明鎖、九連環等中國古典數學玩具,在游戲中發展數學思維;科學博物課上,孩子們擺弄著墻壁上“手指發電”“企鵝跳跳”“懸垂的擺鐘”等科學小器材,在操作體驗中學習科學原理;雙師英語課上,大洋彼岸的Julia老師正在和孩子們在線對話,“零距離”交流中外文化。學校開設了涵蓋技藝、思維、創意等內容的20多門個性課程,分年級實施走班制教學,讓同齡兒童因興趣而集結。
就這樣,各種學習方式融合,讓學習更貼合兒童,激發學生自我學習與自我發展。
資源融通,學習泛在。《煨一鍋石頭湯》這節課至今讓師生們記憶猶新。孩子們在科學課上學習礦石知識,在語文課上讀同名繪本故事,在體育課上研究丟石子游戲;繼而全體教師、家長志愿者帶著孩子們前往黃石礦山公園、石頭博物館看礦坑、賞寶石、玩石頭,聽老礦工講過去的故事;然后在元旦迎新活動上展示用石頭做的石頭畫、石頭琴、研學之旅小報等。課堂學習從設計到實施延續一個半月,校內校外的課程資源,讓孩子們對礦石的認識更加全面和深刻。
十一月開展《尋跡027 解碼之旅》主題課程,二年級的孩子通過橋梁認識武漢,在家長陪伴或小組結伴下,走進湯湖圖書館查閱書籍,查閱電子數據庫學習武漢橋梁,打卡武漢橋梁博物館,參觀武漢科技館,實地觀摩楊泗港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軍山大橋等,用圖文小報、思維導圖、游學日記、錄制視頻等方式呈現出的學習成果總是令人驚嘆不已。像這樣的月主題課程,還有三月“春風十里 不如有你”、十月“湖光照稚子 童心敬祖國”等,一月開展一次,深受學生和家長喜愛。
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將實地、網絡、社會、人力等多種資源融通到學習場域中,讓學習更加開放、多元。
關系融洽,學習自在。國慶70周年時,師生們制作快閃為祖國母親慶生。師生、家長、安保人員等共同組成項目團隊,僅用三天時間,順利完成活動策劃、制作海報、招募成員、學唱歌曲、練習舞蹈、布置場景、拍攝制作、宣傳發布等一系列活動。在此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策劃活動項目,學會了演唱《我和我的祖國》,學會了如何與身邊人溝通聯系,實現了從單一學科知識學習到溝通交往能力及問題解決素養的高位提升。
2020年抗疫期間,“停課不停學”。班級課表中,上午進行武漢教育云“空中大課堂”,下午是教師進班在線答疑,師生隔屏教學,好不熱鬧;微校成長軌跡里,孩子們曬家務勞動、讀書感悟、運動新技能、毛筆新字等,好習慣堅持的天數讓大家看見彼此奮斗的身影,同一個網絡時空里互勉共學;在線學習的日子里,孩子們與父母朝夕相處,不懂的虛心求教,好玩的互相分享,抗疫時互相鼓勵,嚴父慈母成了“新同學”,真切又可愛。
在各種場域中,親切、和諧、自然的關系讓學習社群中的同伴、教師、家長共同作用于學生的學習活動,共同構筑和諧的學習生態,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在三年的課程實踐探索中,學校給學生編織了一個自在的學習場,在這個沒有圍墻的學習場域中,融合的方式,融通的資源,融洽的關系,都是孩子們“融慧”生長的核心力量。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