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忠霞 羅培榮
“我種的洋芋又長高了不少,長得最為茂盛的那顆已經有6厘米高了,我給它取名‘急先鋒’。它的葉子大大的,我把它放在陽光下,微風吹過,它輕輕地左右搖擺,好像在說:‘春天的陽光可真溫暖呀!’”
這是五峰縣灣潭民族中小學一名學生在觀察日記里寫下的一段話,文字間滿是新奇和激動。學校語文老師胡美榮介紹:“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一個節氣,學生都會來到農田觀察自己所種植物的生長,并寫下觀察日記。”
“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灣潭民族中小學圍繞二十四節氣,開設了實效性強、內容豐富、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二十四節氣勞動課程,讓學生跟著“節氣”去勞動。
樹立正確的二十四節氣勞動觀。不少父母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像保姆一樣包攬一切,一味寵著慣著,導致很多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會做飯、洗衣服,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甚至認為父母“保姆式”的大包大攬天經地義等。為此,學校決定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勞動教育。
首先讓學生收集相關的詩句、俗語等,感受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及土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節氣與天氣、農事的關系,孩子們根據不同的節氣在耕田、播種、澆水施肥、除蟲除草和收獲的過程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愛上勞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學校增設了二十四節氣勞動文化課程,課程內容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與時同時,學校組織開展了二十四節氣文化社會實踐,每學期有計劃地安排一定時間讓孩子們到田間地頭現場感受、實地學習。比如針對“清明”節氣,學校開發了食育、農業、民俗三類課程,讓學生在這一天學做灣潭土家特色的“鼠曲草粑粑”、領養一株植物、手工制作風箏等;針對“冬至”節氣,學校開發了民俗、家務兩類課程,讓學生學做餃子,學會摘菜、洗碗、整理廚房等家務勞動。通過實踐讓學生體會勞動的意義,堅定讀書的理想,樹立做人的志向。
讓學生感受土地的力量。小學部內操場西南角有一個種植園區,老師們發現孩子們總喜歡把一些種子種在土里,并經常去給它們澆水拔草。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后,老師們利用農村有田地的優勢,結合二十四節氣課程,家校聯動,引導孩子在田間勞動等,從而達到了家校共育的目的。
孩子們從清明播種到寒露秋收,玉米、黃豆、洋芋生長的100多個日夜,播種、澆水、鋤草、施肥、收割……孩子們跟著二十四節氣觀察時令、氣候的變化規律,在農田里精心呵護他們的“植物朋友”。黃黃的玉米、紅紅的西紅柿、綠綠的黃瓜等,這些都是孩子們辛勤耕耘的成果,他們也體會到了種植之趣、照護之誠、收獲之樂,感受到了土地的強大力量。
節氣課程架起耕讀的橋梁。如今,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從土地勞動中脫離出來,但是耕讀文化留下的勤儉持家、以德立身、重視讀書、誠實率真、學會感恩等思想,非常值得去繼承和發揚。為此,學校讓孩子們學習耕作技巧,在體驗勞作艱辛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學校以高山馬爾科洋芋為勞動教育的切入點。首先,灣潭鎮地處高山,作為馬爾科洋芋種植基地,有著得天獨厚的種植經驗和氣候條件,孩子們最易了解的就是馬爾科洋芋的種植。愛國源于愛鄉,孩子們在學習本土種植技術的同時認識自己的家鄉,增強對家鄉的熱愛。其次,用馬爾科洋芋做出各種美食,進一步了解馬爾科洋芋的種植史、功效與價值等,并記錄其生長過程,形成了一邊耕作、一邊學習體驗的耕讀教育模式。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勞動課程應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中找到支點。如何更好地將其中的文化內涵融入課程,讓勞動課程更加扎實、更加具有本地的“土家族韻味”,學校將繼續不懈探索。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