笈文婷
摘 要:課堂教師話語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記錄,其本身也建構了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話語研究關注話語的內容、形式及傳播方式,本研究嘗試從模因的視角來研究教師話語作為模因對學習者語言習得的作用和影響。
關鍵詞:模因;教師話語;語言習得
高職英語課堂上的教師話語不但是實現教學意圖、組織教學活動的言語,更是高職學生外語學習中重要的目的語輸入途徑,因此教師的言語行為、話語的質量、言語的策略對于學生的語言習得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對高職課堂教師話語展開相關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模因(Meme)一詞最早見于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書,道金斯認為模因是一種文化信息單位,模因的根本要點是復制,即通過復制和傳播模因從而使得模因得到傳承和發展。語言、文化習俗、觀念或者行為等都具有復制性,都可以被主體有意識地模仿、復制和傳播,因此都可以看做是模因(何自然,2007)。模因論下的語言是鮮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模因,而課堂上的教師言語因為語境、社會關系及社會環境的影響,而更具有復制、傳播能力。本研究嘗試探討模因論下研究教師話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課堂語境的特殊性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教師話語研究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語言學家和二語習得研究者紛紛對其展開了相關研究。教師話語作為教學語境下的特定話語,它必然在形式和功能上不同于日常話語,具有自己的特征。首先來看教學語境的一些客觀因素,雖然我國的職業教育目前已經開始起步,并且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但是受經濟發展和環境的制約,高職課堂上仍然缺乏使用英語交際的空間;另外受教材規劃和教學任務的制約,教師的課堂話語多為執行教學計劃的工具,是重復性的、沒有實際交際價值的話語。從主觀因素來講,許多教師主觀上重視語法知識,忽視語用知識,或者本身的語言交際能力有待提高。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傳授語言知識、完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生外語基礎知識扎實,但是在真實的語言環境或面對語言任務時候卻不能開口講外語,他們的語言使用能力與語言知識不匹配。
二、模因論下教師言語的同化和記憶
一般來說模因在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中會經歷如下幾個階段:同化(assimilation)、記憶(retention)、表達(expression)、傳播(transmission)。從模因論的角度來看,語言本身就是模因,語言的使用過程就是各種模因相互競爭的過程(謝朝群、何自然,2007)。在同化和記憶階段,只有強勢模因,具備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凸顯被宿主注意、理解并長期保留在宿主的腦海里。在表達和傳播階段中宿主會順應自身需求,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表達和傳播該模因。課堂話語中教師應該多選取一些凸顯性強的模因,這些模因可以是詞語、套話、文化、思維情感等。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到了與人交往的不同方式“Some people like to say ‘I know how you feel’, others like to say ‘I feel how you feel’”,在這里教師使用了“I … how you feel”這個語模,該語模通過一個詞的差異凸顯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交往方式,讓人印象深刻。另外模因傳遞的不僅僅是語言,還包括隱含在語言背后的一種思維情感,如該模因里就滲透了一種共情的人文關懷。總的來看,教師話語首先應該根據語境創設適宜于模因表達和傳播的環境,其次教師話語應該保持足夠的凸顯度才能被新宿主所注意,從而被宿主加以接受,進而被復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模因傳播的特征和規律,順應交際語境,根據不同的語境選擇易被學生關注的語言模因和語用模因。
三、模因論下教師言語的復制和傳播
依據模因論,語言的發展和傳播都需要依靠模因,同時模因的復制和傳播需要新的宿主(徐昊晟,2015)。在教學語境下,教師言語具有一定的復制性,并且復制的途徑有多種。教學中教師話語所遵守的語言和語用模因會被學生所捕捉,從而復制到學生的話語中。如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了莎士比亞名言“To be ,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之后,學生在課堂presentation中對于國慶假期出游還是宅在家中表達個人觀點,用到“To travel, or to stay, this is a question.”來準確表達了個人對于兩種選擇的難以決斷。在這里該學生作為模因宿主按照語境套用語模“to …,or to …., this is a question”形成模因,這種復制是在原有語言形式的基礎上產生一種同構異義變體,形成變體語言模因,凸顯了宿主對事物的個人看法。另外教師言語的語用模因如果足夠凸顯同樣也會被學生所復制。一旦一個語用模因經過反復的凸顯,就會寄存在學生的頭腦之中成為其語用能力,并在適當的機會表達出來。如教師重視對交際場合的感知,根據交際場合的正式程度,選擇與場合相吻合的不同的會話結構和語域。學生在語言輸出的時候也會根據場合選擇不同于語域,如在presentation中,學生會按照一定的程序介紹成員,用合適的話語來表達內容。如:“It’ great to be here with you today” “Thanks for having me here today” “Let me briefly introduce my group member.” 而在小組討論里,學生們會說“HI ,guys. Today we’ll talk about second question. It’s about choosing major.”在這里學生會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語用策略來完成語言交際,語用的復制傳播一般是潛移默化的,短時間內難以覺察的,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語用知識,并通過教學設計進行語用模因的復制和傳播。
教師言語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傳播模因的行為,這一傳播特點非常有利于學習者語言的習得。總的來看,利用語言模因和語用模因來提高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具有一定意義和可行性。
參考文獻:
[1]何自然. 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謝朝群,何自然.模因與交際[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7(02).
[3]徐昊晟.基于模因論的語際語用課堂教學實驗研究[J].外語教學,2015(03).
項目基金:2019年度校級科研重點項目《高職英語教師話語行為研究-基于模因論視角》(項目編號:SK2019001);2019年度校級質量工程項目《新媒體時代新升格地方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ZLGC2018JY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