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冰
(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0026)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財富安全與保障的重要性凸顯,投資理財已經成為居民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未來市場經濟的主要參與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軍。如何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理性的消費觀、科學的理財觀,以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健康的法律觀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國外各高校、學術團體、主流交易所在投資者教育方面不盡相同,總結下來有以下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鑒:投資者教育知識普及應符合一定的邏輯性,強調分類教育,拓寬教育手段,并注重對潛在投資者的培養;依托強大的網絡平臺,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提供豐富的學習渠道;加強和其它機構合作,將投資者教育工作做大做強。近年來,國內各地高校在高等教育階段進行了有效探索,開展了不同程度的試點工作,例如開展《個人理財》《證券交易》等通識課,但在試點實踐中也發現存在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師資力量不足、學習資源有限等問題。
如何克服以上問題,推動證券期貨知識有機融入課程教材體系,更有效地開展證券期貨投融資等領域通識教育,全面提升師生金融素養,亟需加強統籌規劃,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
在投資者教育通識課程中推動證券期貨知識有機融入課程教材體系。高等教育階段,有條件的院校可以面向全體學生開設證券期貨知識相關課程。如以《證券交易》通識課程為例,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將《證券交易》課程設置為非金融專業的通識課程,與它作為金融專業的專業課在定位上存在本質區別。其內容選擇時應以實用和夠用為度,不強求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以模塊專題的形式講授課程,體現課程開發的綜合性。因此在課程建設和面授輔導時,將整個課程分為五大模塊:第一模塊(金融市場基礎知識)、第二模塊(債券交易)、第三模塊(股票交易)、第四模塊(基金交易)、第五模塊(期貨交易)。除系統講授金融理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以外,還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實踐出發,提出和分析各類金融產品的理論問題和操作技巧,培養學生在理財過程中獨立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設置金融類專業的院校加強與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合作,共同研究完善課程設置、教材內容等。《證券交易》作為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面授教育時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在案例教學中,精選具有啟發性、時效性、親和力的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案例,如“基金定投”等,可適時地開展一些課堂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軟件模擬實訓等實踐教學活動。除面授教學外,豐富的網上課堂教學資源將為學生遠程學習提供保證。建設以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網上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為主的立體化的課程資源體系,滿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豐富資源的支撐下的遠程自主學習。同時強調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隨時更新材料。課程考核可以學生模擬交易或實際交易業績為成績評定標準。
創新證券期貨知識學習、應用方式。依托各級各類學校社團活動、校企合作,通過投資者教育基地實踐、虛擬交易、競賽、夏令營、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等活動,拓寬學生了解、應用證券期貨知識的渠道。鼓勵相關專業大學生利用假期,深入社區開展證券期貨知識服務社會公益實踐活動。
提升教師隊伍金融素養。利用集中培訓、網絡研修等形式,推動教師金融素養提升。鼓勵教師下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等企業掛職鍛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熟悉和了解我國財經政策與法規的最新動態,并結合證券交易教學內容作為教材的補充內容,真正體現與時俱進的教學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