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進
教材作為重要的數學課程資源,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了素材、基本線索和知識結構。新課改后的蘇教版教材更是從學生出發,情景的設置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的設計更加具有開放性,探究活動的開展更加符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和使用價值。反觀當下,很多教師一味追求創新,摒棄教材,執教的課也常出現“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等問題。筆者在執教蘇教版五上《認識負數》一課之前,查閱了大量資料,對負數的本質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但在執教過程中,最大的感受是學生對負數的理解和認知還止于“你說我聽”“灌多悟少”的狀態。多次試教后,筆者決定回歸知識原點,重新審視教材,讀懂教材里的“乾坤”。
蘇教版教材在《認識負數》這節課設置了兩個例題,例1溫度計顯示某一天三個城市(南京、三亞、哈爾濱)的最低氣溫,分別是“0℃”“+20℃”“-20℃”,并結合直觀圖介紹“比0℃高的是零上溫度”“比0℃低的是零下溫度”“零下溫度和零上溫度是以0℃為基準的”;接著介紹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法,通過問題“‘+20℃’和‘-20℃’表示的含義有什么不同?”,幫助學生明晰正數和負數是一對表示相反意義的量。例2 呈現一個海拔高度的模型。例1 和例2 至少有兩點不同:其一,例1溫度計有明顯的基準線0,而例2 沒有明顯的基準線,需要用虛線畫出來的;其二,例1 呈現的“+20”和“-20”正好是一對表示相反意義的量,而例2 的正數“+8844.4”和負數“-155”更具普適性,既能讓學生知道正數、負數有可能是小數,還能讓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是以0 為基準來區分的。可以說,教材在拓寬負數情境廣度的同時,也在不斷抽象,逐漸趨于知識的本質。隨后,教材以舉例描述的方式揭示了正數和負數的概念,同時明確“0 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讀教材,要讀懂教材的價值意蘊,“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應是每一位教師都有的態度。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其一,學習負數,例1 只出現哈爾濱的最低溫度不就夠了嗎,為什么還要出現南京和三亞的最低氣溫呢?負數是一個與正數意義相反的數學概念,它的形成源于對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事物數量的刻畫,如增加與減少、上升與下降、盈利與虧損等。因此,負數的建構不是獨立的,如果單獨出現哈爾濱的溫度,不足以讓學生理解負數的本質。
其二,例1 三個圖如果按照新知來排列,應該是負數、0、正數;如果按照溫度從高到低來排列,應該是+20、0、-20;而教材中是把0℃單獨放在第一幅圖,20℃和-20℃并列放在一排,這是為什么?在認識負數之前,首先要給出0,才能談正數和負數。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形成了“0”表示什么都沒有的認知。在本節課中,0 的意義得到了擴充——一個表示分界、基準的數,這與學生的已有認知有沖突。因此,了解0 的內涵是本節課學生了解負數本質的關鍵。而同時呈現+20 和-20,更便于學生理解正數和負數是一對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其三,在前測設計時,筆者發現學生對負數最直接的感知是-2 層,教材為什么不以學生熟悉的地下停車場這一場景為例,而是以學生不太熟悉的溫度計為例呢?溫度計上有個重要的數學特征——有明顯的0,這是非常直觀的。教材中,例2 呈現的海平面可以看成一條線,而且這個基準線是固定的海平面;反觀-2 層的“0”——地面是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出來的,而且這個“0”會隨著地點的變化而變化,比如重慶的地形中,地面就不確定。
綜觀教材,明線是正數和負數是一對表示相反(或相對)意義的量;暗線是“0”在認識正數和負數時的重要地位,0 不再是對應著“沒有”,而是一條基準線。
其一,正確認識“0”的價值,貫通0、正數、負數的關系。教學需要克服學生原有的“0 表示沒有”的學習負數的認知障礙,引導他們具體直觀地感受0 作為標準的重要性——正數和負數都是與“標準0”比出來的,讓他們體會到:先定標準,把標準看作“0”,比標準多的、貴的、高的、厚的、重的就是正數,比標準少的、便宜的、矮的、薄的、輕的就是負數——即正數和負數是一對表示相反意義的量。只有貫通了正數、負數和0的關系,學生才能真正認識負數的意義。
其二,從“物”的數到“象”的數,從絕對性到相對性。在這節課之前,學生理解的數往往對應著一個物體或物群。主要表現為對基數和序數的理解,此時學生對數的記憶或理解是以對物的感知為支撐的。比如5是與生活中的5件、5樣、5個(或第5)……相對應的,0是與“一個物體也沒有”相對應的。學習了“負數”,5 就不再是對應著5 樣東西,而是對應著水有些涼;0 也不再是對應著“沒有”,而是對應著水結冰時有些冰的狀態,我們把這種狀態稱為“象”。因此,教材中《認識負數》這節課支撐著學生對數的理解從由“物”支撐的數發展到了由“象”支撐的數。教學時,還要幫助學生感悟“0”作為“標準”的相對性——標準是可以變換的,體會數由絕對性發展到了相對性。
解讀教材有利于我們了解知識本質,同時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難題:隱性知識沒有明確的知識點,學生不能閱讀,教師也不能跟學生講“從這節課開始,數從絕對發展到相對了”。怎樣才能讓學生在生動的體驗中既感受到知識的本質,又體會到其中暗藏的數學思想方法與育人價值呢?筆者進行了如下教學探究。
師(出示-2):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嗎?
機動出示:長春今天的氣溫是-2℃;爸爸的車停在-2層;某地的海拔高度是-2米……
師:同學們找到了很多有關-2 的信息,下面我們就來重點研究-2 的含義。(出示圖1)如果你想研究-2℃,請你選擇研究單A,寫一寫,在溫度計上畫一畫;如果你想研究樓層里的-2,請你選擇研究單B;如果你想研究我們剛才說的-2元、-2米……你可以選擇研究單C。
1.有效活動展示直觀的基準,為負數尋一桿“明秤”。
師:選擇研究單A 的舉手,誰愿意給大家介紹?
生:-2℃表示零度以下2℃,在畫圖時,我先找到了0℃,然后往下數2格找到了-2℃。
師:她在找-2℃時,先找的哪個?(0℃)我們一起讀一讀(0、-1、-2),往上再讀一讀(0、1、2),想一想,這里的0℃有什么作用?
學生匯報后,教師小結:0℃其實是淡水結冰的溫度,在這里就是標準,是一個分界線,0℃以上為零上溫度,0℃以下為零下溫度。-2℃表示零下2℃,+2℃表示零上2℃。(板書:零上、零下)
研究單A 以溫度計的認識為載體,溫度計比較常見,上面有明顯的刻度,以零刻度為基準,零上為正,零下為負,溫度計就如一桿“明秤”,讓負數可視、可感,有助于學生初步感知負數是比0小的數。
2.有效的交流展示抽象的基準,豐富負數的內涵。
選擇研究單B 的學生匯報:-2 層表示地下2 層,在畫圖時要先找到地面,地面以下2 層就是-2層,地面以上2層就是2層。
師:在找-2 層時,要先找到地面,現在0 已經變成了一條線。
選擇研究單C 的學生匯報:-2 米表示海平面以下2 米,先找到海平面,海平面以下2 米就是-2米。
師:這里的0 在哪里?(海平面)把這三幅圖放在一起,大家看看,在表示-2 時,有沒有什么相同點?
學生匯報后,教師小結:看來都要先確定0,在0下找到-2。
師:-2 除了表示-2 層、-2℃、-2 米,還可以表示什么?(學生匯報,重點匯報0在哪里,-2在哪里)
師:剛才我們一起研究了-2℃、-2 層、-2米,大家再比較比較,這些-2 有什么相同點?(比0少2)
突出0 的分界作用是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日常生活中沒有直觀的“0”基準,但學生通過想象和比較感受到,只要存在正數和負數,就一定存在區分它們的基準,因為正數和負數是一對表示相反意義的量,這是相對于某個基準而言的。上述教學中通過兩次比較,不斷抽象建構模型,引導學生貫通和理順負數與0 的關系,體會“0”作為標準的重要性。
3.變式活動設計展示變化的基準,體會負數的相對性。
師:體育老師在測量四(1)班同學的身高時,把小華的身高記作-2 厘米。你覺得有可能嗎?(學生辯論)小華的真實身高是153 厘米,猜一猜,可能是以多少厘米為標準的?(155)而我們前面研究的-2都是以多少作為標準的?(0)
師:我們既可以把“0”作為標準,也可以把“155”作為標準。
師:我們剛才認識了那么多-2,-2 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思不一樣,但都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表示比標準“0”少2,這個標準可以是溫度0,也可以看成一條線(如海平面),還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數(平均身高155厘米)。
負數與學生以往認識的數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相對性,當基準發生了變化,這個數也會發生變化。如果以地面為基準,小華的身高記作153 厘米;如果以平均身高155 厘米為基準,小華的身高就記作-2 厘米,學生感受到標準不一樣,記錄的正數和負數也不一樣,從而逐步感悟到:基準變化,相應的負數和正數也會隨之變化。負數的相對性浮出紙面,漸入腦中。
這節課通過設計三個活動建構負數的模型,使學生對負數的感悟從直觀、形象到抽象,漸悟漸深,漸悟漸透。教學不是簡單的讀教材,更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在深度解讀教材的基礎上設計有效的活動,在一次次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給學生一種成長的力量,讓不可說的數感逐漸豐滿。用好教材,讓教材回歸課堂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如何從內涵到外延讀懂教材,從形式到本質用實教材,從常規到創新用活教材,值得我們不斷追求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