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凌,黃彩虹,趙焰*,周晶,3,曹必偉,羅昱君
(1.湖北省中醫院,湖北 武漢 430061;2.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4;3.湖北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1)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且多發的肌肉骨骼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工作模式的改變,頸椎病的發病呈現患病人群逐年上升和患病年齡年輕化的趨勢,據2015 年全球疾病負擔統計,全球約10 億成年人患有頸椎病[1],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活動功能。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其中一種分型,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頸椎失穩刺激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導致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出現頭暈、嘔吐、失眠、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癥狀或四肢發涼、神疲乏力等交感神經抑制癥狀[2]。由于此型頸椎病癥狀較復雜、累及系統較多、客觀體征較少,因此誤診率較高、治療較為棘手,臨床多采用保守治療,而推拿是治療該病的最安全且有效的保守療法[3]。近年對推拿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綜述如下。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臨床表現出的癥狀復雜多樣,病癥累及頭面、五官、頸肩背等部位,涉及神經、心血管、胃腸消化等多個系統[4]。黃秀穎等[5]通過對2017-2019 門診治療的110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發現,此病患者多表現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其中心血管系統癥狀比例最高,主要表現為心悸;其次為眼睛癥狀,表現為視物模糊、眼睛干澀、酸脹、畏光等;其次為消化系統癥狀,表現為咽喉異物感、惡心及胃腸功能紊亂等。李文林[6]采用VAS 評分及NDI 評分分別對72 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患者進行疼痛和頸椎功能評估,結果顯示患者的平均VAS 評分達8 分以上(最高10 分)、NDI 評分達35 分(最高50 分),表明該病患者的疼痛達中等及嚴重程度,頸椎功能受限較明顯。朱希偉等[7]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由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引起的失眠患者,年齡小到20 歲的青年,大到70 歲的老年,表明患該病的患者受失眠困擾的群體較普遍。張志南[8]研究發現,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會引起反復發作的短暫性、程度較輕的高血壓,血壓范圍多在90-160mmHg 之間,常伴隨頭暈、頑固性頭痛、視力模糊和胸悶等癥狀,頸椎生理彎曲變淺、椎體排列異常和椎體前后緣增生等影像學特征,且患者的血壓升高與頸椎病癥狀直接相關。王紹麗等[9]通過隨機對照研究,在推拿、物理治療等常規治療基礎上對101 例交感神經頸椎病患者進行情緒干預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及負性情緒,該研究反向表明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會直接導致或繼發一系列精神心理及負性情緒問題。綜上可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復雜、累及范圍廣,體征和影像學檢查征象不典型,部分患者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臟病、消化不良、耳鼻喉疾患就診而偏離正確的診療。
由于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癥狀復雜多樣,體征及影像學檢查缺乏特異性,給臨床正確診斷帶來極大困難。因此,在治療上多采用保守治療,而推拿作為一種安全、舒適的療法,在臨床上廣受推崇,其療效也逐漸突顯。
丁汀[10]通過隨機對照試驗采用單純推拿手法治療80 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能明顯減輕患者頭暈、惡心等癥狀,改善患者頸椎活動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廉凱楠等[11]對105 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實施推拿治療,治療后患者頭痛、眩暈、肩頸痛積分明顯下降,椎動脈、基底動脈的收縮末期峰流速、舒張末期血流速度明顯增加。曹必偉等[12]通過隨機對照試驗,對30 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合并高血壓的患者實施頸項部開“青龍鎖”推拿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的收縮壓降低約20mmHg,舒張壓降低約10mmHg。于高潞等[13]對758 例由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引起的失眠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治療組采用單純推拿治療,對照組口服安定類藥物結合頸椎牽引,結果顯示治療組睡眠質量及頭暈、耳鳴、視物模糊、血壓異常等癥狀明顯改善,椎動脈收縮峰流速明顯增加。楊挺[14]通過對42 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的實施頭面部推拿操作,可以顯著改善由交感神經紊亂造成的頭痛、頭暈、失眠、耳鳴等癥狀。
現代解剖學發現,頸椎后縱韌帶含有豐富的感覺神經纖維和交感神經節后纖維,交感神經節后纖維組成的灰交通支與頸神經相連接,這些節后纖維廣布于頭面眼瞼、頸胸部皮膚汗腺、頸部及上肢動脈、心臟等器官[15]。無論是頸椎周圍的軟組織還是頸椎椎體的各種病變,如頸部肌肉痙攣、韌帶松弛、關節囊腫脹、軟組織炎癥、水腫、椎間盤突出、椎體滑移、小關節脫位均可刺激頸部交感神經末梢,或通過脊神經的病理反射[16],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或抑制,從而產生局部疼痛、頭暈、視物模糊、血壓異常、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癥狀。
推拿通過直接對頸項背部產生按揉、彈撥等機械能,疏通和促進局部氣血的運行,達到“通則不痛”、“榮則不痛”;同時,推拿的機械刺激可以松解粘連的軟組織,緩解肌肉緊張痙攣狀態以達“解痙止痛”的功效。此外,推拿可以加快局部血液、淋巴液循環及組織內炎性物質的吸收和營養物質的輸送,以營養肌肉,促進頸項部肌肉修復和預防肌肉勞損,從而改善頸椎內源性和外源性穩定裝置以維持頸椎的穩定性,調整病變部位與交感神經的相對位置,減少對頸部交感神經的刺激而減輕各種癥狀[17]。有學者認為,情緒、注意力等心理因素與個人疼痛感受密切相關,精神愉快、積極樂觀、注意力分散等心理狀態積極的人群,其疼痛感明顯減輕或消失[18]。撫摩是人們面對病痛和傷害時最原始、最本能的反應;因此,推拿本應該是一種酷似“撫摩”的返璞歸真的療法。推拿的這種類似于撫摩的刺激方式,不僅能從人類的本能特性上緩解疼痛,還可以通過對穴位的刺激、經絡傳感和神經-體液調節,使體內的β-內啡肽濃度升高產生鎮痛、鎮靜作用[19],以緩解交感神經興奮引起的疼痛、焦慮、抑郁及負性情緒、失眠等。
現代研究認為,高血壓發病與交感神經系統、循環及局部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血管內皮功能、胰島素抵抗等因素的關系密切。壓力感受器及交感神經可以急性調節血壓,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及腎臟對體液容量的調節從而實現對血壓的慢性持續調節。有研究顯示,推拿對于中醫各種證型的高血壓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辨證基礎上選擇頭面頸項部、腹部、腰部或足底等部位進行推拿施治,其中頭面頸項部推拿能有效調節交感神經功能,腰腹部推拿則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胰島素分泌功能等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20],以此調節并穩定血壓。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由于臨床癥狀涉及面廣,客觀體征少,影像學檢查又無特異性表現,患者往往因某一凸顯癥狀而選擇相應內科專科就診,相應內科專科的各項檢查又無明顯異常,這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也給臨床醫師的正確診斷造成困難。因此,為了作出正確的診斷,盡可能地減少患者的痛苦,臨床醫師要提高對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認識,從整體觀念出發,全面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及患者的癥狀、體征、輔助檢查,細致分析并洞察該病的常見臨床表現和癥結所在,不能片面地關注患者某一癥狀而忽視整體。
此外,由于該病的主觀性表現,臨床尚缺乏針對性治療而多選擇保守療法。推拿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療法,因其安全、舒適而廣被患者接受,推拿治療該病的療效也逐漸突顯。因此,推拿醫師應提高推拿操作技術,發揮推拿的優勢,解決患者的實際病痛;還應結合現代醫學技術及先進設備,深入探究推拿的作用及機制,以推動推拿的標準化、規范化、客觀化,提高推拿的學術地位與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