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鋒,馮燊龍
(高州市人民醫院,廣東 高州 525200)
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是冠狀動脈病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雖然目前臨床上對該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并且相關醫療器械和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但是該疾病患者的遠期預后問題并未得到良好的解決,特別是許多患者在治療后容易發生邊支再狹窄的情況。因為球囊介入治療能夠發揮出顯著的近期療效,并且該手術的操作相對簡單,該手術方式逐漸得到了重用。但是常規的普通球囊擴張分支血管容易對患者的血管內膜造成損傷,并且在撤處時容易損傷到主支血管中的涂層,進而導致遠期復發率升高。藥物涂層球囊介入治療能夠在進行擴張的同時向冠狀動脈血管壁釋放藥物,能夠對血管內膜增生產生抑制作用,其遠期療效良好。本文將對藥物涂層球囊在冠狀動脈分叉病變邊支介入治療中的作用價值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此次研究的對象均選自于我院收治的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總共有20 例,均在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入我院。其中有13 例男性患者,7 例女性患者,年齡范圍在39~70 歲,平均年齡為(54.63±10.27)歲;病史情況:高血壓14 例,糖尿病5 例,高血脂12 例,心肌梗死8 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史10 例。
納入標準:經過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符合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診斷標準患者;邊支在2.0mm 及以上的患者;患者對檢查和治療的方式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協議書。
排除標準:靶病變是支架內再狹窄;既往進行了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患者;患有嚴重的心、腎、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進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者;患有惡性腫瘤或者預期壽命不足1 年的患者;對雙聯抗血小板治療以及支架植入手術不耐受的患者。
(1)藥物涂層球囊采用的德國貝朗公司的紫杉醇釋放冠狀動脈球囊導管。該球囊導管中所含藥物為紫杉醇,該設備于2013 年12 月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進入中國市場。手術過程中,藥物涂層球囊在進行使用時需要滿足一下幾點要求:擴張壓力在7~8 atm;擴張時間范圍在30~60秒;藥物涂層球囊在進入患者的體內過后的2 分鐘內完成釋放。
(2)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操作流程:選用2 根治療導絲,將其分別置入患者的主支和邊支血管;選擇半順應性球囊進行主支與邊支的預擴張;藥物涂層球囊在邊支血管進行釋放,時間在45~60 秒,在藥物被釋放后,將球囊留置與邊支血管;將藥物洗脫支架從主支血管置入,將該支架與邊支血管的藥物涂層的球囊對吻釋放;將邊支球囊撤出,然后將主支支架的球囊進行再一次的高壓擴張處理,或者采用非順應性球囊進行后擴張;最后進行造影浮復,并結束手術治療。
(3)20 例患者在術后常規服用阿司匹林(生產企業:廣東九明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1139),劑量為每天100 mg;硫酸氫氯吡格雷(生產廠家: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542),劑量為每天75 mg。
統計20 例患者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成功情況,對所有患者術后5 個月進行隨訪,統計其術后即可造影以及隨訪時的血管情況和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成功標準:主支血管與分支血管符合TIMI 血流分級的3 級標準;主支血管殘余狹窄不到10%,分支血管殘余狹窄不到50%;在住院期間未出現嚴重的臨床并發癥,比如心肌梗死、死亡等。
術后即刻造影以及隨訪時血管情況觀察:包括術后主支和分支的TIMI 血流分級、血管殘余狹窄、術后和隨訪時的主支與分支管腔直徑變化。
結果顯示,20 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均成功,成功率達到了100%,所有患者的主支血管均采用了置入藥物支架的方式,邊支血管均采用了置入藥物涂層球囊的處理方式。手術過程中,邊支血管藥物涂層球囊進行擴張后,并未出現冠脈病變夾層C 型及以上的夾層,無任何1 例患者進行補救性的支架置入。20 例患者的手術治療中,總共使用了紫杉醇釋放冠脈球囊導管20 個,平均長度為(16.67±1.81)mm,平均直徑為(2.41±0.29)mm,釋放平均壓力為(7.28±0.76)atm,釋放平均時間為(53.05±6.28)秒。
結果顯示,經過手術后即刻定量冠狀動脈分析,所選取的20 例患者,其主支與分支的TIMI 血流分級均符合3 級標準,主支血管的殘余狹窄的范圍不足10%,分支血管的殘余狹窄的范圍不足50%。與手術前的主支血管管腔直徑(1.51±0.43)mm 相比,術后增加到了(3.22±0.55)mm;與手術前的分支血管管腔直徑(1.31±0.38)mm 相比,術后增加到了(1.78±0.52)mm,前后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0.954,P=0.000;t=3.264,P=0.002)。
結果顯示,在手術后的半年內,每隔2 個月均會進行1 次電話隨訪,在3 次隨訪中,均無1 例患者出現心腦血管不良事件。
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是臨床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領域的一個治療難度較大的疾病類型。在此次研究的結果顯示,20 例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經藥物涂層球囊治療,手術成功率為100%,并且治療后主支與分支的TIMI 血流分級均符合3 級標準,并且主支和分支血管管腔直徑均明天增大恢復正常范圍內。在采用單支架手術治療分叉病變時,分支血管能夠用導絲或者球囊對其進行保護,但是并不能對邊支血管不良事件進行有效預防。為了更好地保護邊支血管,提高邊支血管的通暢率,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主動球囊保護技術實現了這一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對患者的血管內膜以及主支血管支架的涂層產生損傷,對遠期的療效具有一定影響。藥物涂層球囊介入治療具有多種優勢,在藥物釋放方便,比支架釋放得更為均勻,藥物洗脫支架的藥物釋放達不到覆蓋管腔大面積的效果。在擴張時,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的過程中釋放了高濃度的抗增殖藥物,能有效減少邊支血管內膜增生而發生狹窄的幾率。由于不存在異物置入,因而發生血栓的風險較低,能夠減小因為異物或者藥物涂層造成的炎性反應的程度。因此,藥物涂層球囊介入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時,既保留了普通球囊介入治療的即刻效果,同時提升了遠期療效,提高了對該疾病治療的整體療效,對改善該疾病患者的長期預后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在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的介入治療中,采用藥物涂層球囊治療能夠對病變邊支血管產生良好的保護作用,并且該技術安全性高,可見該治療方案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