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葳,焦艷鵬
(1.天津大學圖書館,天津 300072;2.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圖書館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圖書館事業是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什么是圖書館精神?圖書館具有怎樣的精神氣質?圖書館或圖書館事業中蘊含著人類的哪些精神?這些精神如何與人類所追求的精神價值契合在一起,圖書館工作或圖書館的工作機制設計中應如何體現圖書館精神,這些都是值得學術界認真回答的重要問題。
如同每一座廟堂都不會拒絕每一位信徒一樣,圖書館天然地蘊含著一種平等精神。為蒼生黎民計,為國家與社會發展計,圖書館在一定意義上如同賑災的“粥飯”,溫暖著每一位伸出顫抖之手的精神與文化匱乏者。曾有一位打工者,在數年時間內,在東莞市圖書館讀各類圖書上千本[1]。在現代世界,掩映于高樓大廈之中的圖書館,如沙漠之中的金字塔,為讀者帶來了文化的感召與心靈的慰藉。
圖書館所具有之“平等精神”,本質在于知識天生所具有的平等性質[2]。世上萬物,唯有光陰與知識不可壟斷。圖書館所存儲之物乃人類之知識與精神文化產品。知識,無論是科學知識還是精神文化產品,自其公開出版后,皆為人類之公共產品,皆屬于歷史與全人類。莫高藏經、云岡掩佛,人類之精神文化綿延不絕,蓋與圖書館具有同等性質之堂舍場館有密切聯系。歷千年風霜,越前朝后代,各種類型之圖書館保存了人類的精神文化載體,被后人平等閱之,亦應為顛撲不破之真理也。
1.2.1 圖書館的資產具有非私人性,由資產的公共性而產生了平等性
圖書館尤其是各種公立圖書館,其資產往往具有公共屬性。在當今時代,無論是館舍,還是圖書資料等的購置,往往都是由公共資金所配置的,由此決定了圖書館資產的公共屬性[3]。同時,需注意有些公立圖書館中典藏著一些歷史典籍,這些歷史典籍往往也是作為國民的共有資產而由歷史傳承而來的。所以整體上而言,公立圖書館的資產具有非私人屬性,而具有典型的公共性,是作為國家資產或地方政府資產而納入公共資產范疇之內的。從這個角度而言,公共圖書館的資產如同文物保護場所一樣是歸于全民所有的。既為全民所有,即可應對全民平等利用與使用。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四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圖書館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公共圖書館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大對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的投入,將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并及時、足額撥付。”
1.2.2 圖書館在本質上是公共物品,由物品的公共性而產生了平等性
公共產品或公共物品中的一些類別,如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遺跡等,是有限度對公民開放或者不開放的,但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產品,其建造的目的在于運營,除了保管書籍與文獻外,其重要功能在于開發與利用文獻,成為人們在學校教育之外的一種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因此其在本質上是一種基于公共文化產品供應的公共物品,其物品的公共性決定了在利用與使用上的公共性。基于這種公共物品屬性,一般情形之下,在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內,凡一國之國民,均可持證件進入,并可在圖書館內無差別地進行文獻閱覽與使用,且這種預覽與使用總體上應是免費的。
1.2.3 圖書館的基本服務是免費的,由服務的公共性而產生了平等性
圖書館是非營利性組織,在法律屬性上屬于社團法人[4]。世界各國的公立圖書館大都由政府負責運營。雖然圖書館也存在一些收費服務,但其主體運營費用是由政府承擔的。我國《公共圖書館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公共圖書館,是指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并提供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這表明,公立圖書館屬于政府經營的文化事業。各級政府主辦的圖書館為各級政府的文化資產,其運營由各級政府負責。基于政府運營的圖書館,在基本業務上對用戶是免費的,比如圖書、報紙、期刊等的免費閱覽等。對于圖書出借,部分公立圖書館雖然也存在少量收費,但基本上是象征意義的收費,僅是為了督促借閱者及時歸還圖書等。
圖書館的上述平等精神,是指導圖書館進行工作機制設計的重要理念。平等,既意味著圖書館的開辦者與圖書館的用戶是平等的,也意味著圖書館的使用者之間是平等的。圖書館工作機制的設計體現“平等精神”的著力點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3.1 平等精神與圖書館的外部運行
圖書館作為一種組織,是社會運行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作為政府所舉辦的公用事業單位,圖書館在外部法律關系上,與其他民事主體一樣,也是平等的法律主體。從這個角度而言,圖書館尤其是公立圖書館,在用水、用電,采購圖書資料、勞動用工等方面,與其他的社會組織以及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并無差異,在法律上也是擁有自身財產與在自身財產范圍內承擔法律責任的民事責任主體,若存在合同責任、侵權責任等法律責任,圖書館也可成為適格的法律主體,平等地與其他社會主體承擔相應的責任。這表明,在整個社會運行過程中,圖書館是作為平等的一員與其他社會主體公平地參與社會運行的。
1.3.2 平等精神與圖書館的公眾開放
圖書館作為公共事業單位,其所擁有的功能應該普惠性地被社會公眾享有。這種普惠性地享有,一方面表現在圖書館對用戶的無差別選擇,即圖書館不可對用戶如商場將客戶分為白金、珀金等不同類別的客戶一樣進行分類而施以不同的待遇[5],另一方面也表現在,圖書館在開放時間、開放區域等方面不可進行差別化的設計,并保持一定的穩定性。若無消費者,商店或飯店可以選擇自主歇業,隨時關門,但圖書館作為公共事業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必須保持開放,哪怕沒有閱覽者或者只是有極少的閱覽者。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國《公共圖書館法》規定,公共圖書館應在節假日保持一定的開放時間。
1.3.3 平等精神與圖書館的內部運行
圖書館的平等精神,要求圖書館既不可挑選用戶,也不可在內部管理與運行中對用戶進行分類或分級管理。圖書館的平等精神表明,圖書館內所有的服務、所有的資源、所有的供對外開放的區域均應對所有用戶平等開放。就目前來看,公共圖書館內的服務主要有閱覽與借閱兩種類型,無論是電子閱覽還是紙質閱覽,無論是閱覽報紙、期刊還是圖書或其他類型的文獻,均應平等開放。在對外借閱上,考慮到地域限制,在繳納一定押金的情形下,也應無差別地對居住在一定區域內的居民平等開放。圖書館內的部分增值服務,在收費標準設置上也不應區分本地與外地戶籍而進行差異化設置。
自主,是自由的延申,是指由行為者依據自己的判斷、自己的主觀意愿,自行做出行為與決定。有學者認為:“自由首先是精神的自由,自由精神的本質就是真理本身;自主活動是對自由自覺的活動的提升,是人的主體性活動”[6]。可見,“自主”與“獨立”緊密相關。人格獨立,方能自主做出行為與決定。下文將對圖書館的“自主精神”的內涵、來源及其對圖書館事業與工作的影響進行論述。
“自主精神”是“圖書館精神”的構成之一。圖書館的“自主精神”,是指圖書館的使用者(主要是各類讀者)根據個人需求,在圖書館可提供服務的范圍內,由自己決定如何使用圖書館的文獻以及各類資源的權利。圖書館“自主精神”的主要指向是圖書館的使用者。圖書館的主要功能是向讀者提供閱覽與借閱服務。自主精神表明,圖書館的使用者自進入圖書館的那一刻起,其行為自由、行動自由、意志自由等應得到有效保障,而不應受到外部干預,尤其是來自圖書館方面的干預。
讀者自主,也可稱之為讀者自由,是圖書館事業的重要原則。讀者自主精神,既來源于圖書館事業的特征,也飽受文藝復興以來所形成的自由精神的浸淫。圖書資料是靜態的,人的學習活動是動態的。知識是客觀的,人類獲取知識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作為人類在學校教育之外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與方式,圖書館模式與學校教育模式的重要差異之處在于,通過學校教育獲取知識的方式是“填充式”的、“菜單式”的,在一定意義上是被動式的,而通過圖書館獲取知識的方式是自主式、主動式、選擇式的。
2.2.1 讀者自主精神是讀者作為自由的人的場域體現
2.2.2 讀者自主精神與圖書的知識載體的特性緊密相連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各類書籍,有的記錄了知識,有的記錄了歷史,有的記錄了情感,有的記錄了人類對未來的想象。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圖書館中保存著真實的過往的世界、現在的世界以及未來的世界。人們進入圖書館,就如同進入了知識的海洋、文明的森林與未來的宇宙。基于圖書所具有的記載整個世界的特征與特性,對于人們進入這個世界后選擇是去沙灘,還是去森林,或是去未來世界,都是應被尊重的人類純真的愿望。在圖書館的世界里,人們愿意撿起沙灘上的哪一片貝殼,以及愿意折下樹林里的哪一片樹葉,或者選擇去哪一個宇宙空間的維度,都應是自由與自主的。
2.2.3 讀者自主精神與圖書館的公共產品屬性緊密關聯
如前所述,圖書館是國家的公共文化產品。基于圖書館的公共文化產品屬性,讀者在使用圖書館時除了時間成本之外,其他的成本都是由國家負擔的。圖書館不需要門票,讀者不需要支付其他對價即可進入圖書館。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讀者對圖書館的使用并不構成法律上的雙務合同,除了基本義務之外,圖書館也沒有權力向讀者提出需按照圖書館的要求從事特定行為。由此,全世界的所有公立圖書館在自主與自由精神的指引下,讀者都是有最大權利自由的,也即除了不破壞圖書館設施、資產或不打擾其他人使用圖書館之外,讀者在圖書館的行為是自由與自主的,尤其是對文獻的選擇。
2.3.1 讀者對圖書館資源使用的自由
圖書館“自主精神”的核心要義在于讀者自主利用圖書館。“自主精神”在實踐層面所體現的具象事實是:讀者可以在圖書館開放的任何時段內進入圖書館;可以在圖書館任何開放的區域進行閱覽或借閱;讀者可選擇讀任何一本開放閱覽的書籍;讀者可以選擇以任何方式閱讀一本選定的圖書,不管是精讀還是泛讀抑或只是翻翻目錄、看看插圖等;讀者可以摘錄、復印或以拍照等方式復制任何公開的圖書資料,也可以下載保存任何公開的電子文獻等。讀者的上述行為不受任何人的干預而自由做出、自由行使。由上可知,讀者在圖書館內的針對圖書文獻資料所作的所有行為都是自由與自主的,都不應受圖書館工作人員以及圖書館內的其他人員的任何干預。
2.3.2 圖書館對讀者行為的弱干預性
這些樂手中,樟樹年最高。一千歲,對人來說,實在太長,要十幾代人的接力才能活出它的模樣。十幾代前的祖先,對后人來說,只是一個概念,甚至連概念都是模糊的。一般情況下,人能夠記住的不過四代,再往前,或許只是家譜上的一個符號罷。
圖書館在設計工作機制特別是涉及讀者服務工作機制時,要以弱干預原則為主。所謂弱干預原則,即指,除非讀者有咨詢需求或讀者提出了求助,非此等情形下,不應干預讀者在圖書館內的閱讀與閱覽活動,也不得主動做出點對點推薦各類資源等介入式的干預活動。近年來,一些圖書館特別是建立了網上圖書館的圖書館,通過人工智能方式向讀者推薦閱讀書目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讀者與圖書館之間的相對關系,不利于讀者自主進行閱讀選擇,是不利于讀者自由與自主通過圖書館獲取知識的,是不應鼓勵甚至應明確反對的閱讀推介方式。
2.3.3 圖書館對讀者自主的保障體系
基于對讀者自由選閱圖書以及自由進行閱讀的保障,圖書館應在空間設計、硬件配置、服務管理等多個方面建立相應的保障體系。如在空間設計中,應科學合理地布局書庫、書架、閱覽桌椅,設置飲水間、衛生間、存包室、電話間等供讀者使用的空間[8];又如在后勤保障上,應設立便利店、文具店、復印室等便利讀者進行文獻復制或經營記錄記載用品的商店等;又如在便利檢索上,應設置踩踏臺凳或具備安全性能的工具梯等器具。上述資源、設施、器具應作為保障讀者可自主取閱書籍的基本硬件而配置,由此構成圖書館對讀者自由自主閱讀的基本保障體系。
知識是體系化的。圖書館的知識保存形式與其他形式的知識存在差異的是,圖書館里的知識是系統化的。正因為圖書館的知識是系統化的,其才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也成為圖書館精神的重要面向。
圖書館的“知識系統精神”,是指圖書館在文獻采集、文獻保存、文獻利用等方面保持了人類知識的系統性,從而使得圖書館成為人類知識的寶庫。知識系統化,是圖書館作為文獻保存地與文獻利用地,與其他獲取知識方式的本質差異,是體現人類知識文明與閱讀文明的重要維度。
圖書館的“知識系統精神”既表現為圖書館內存儲的作為知識載體的文獻是系統化的,也表現為圖書館內文獻所記載的所有知識是體系化的。知識的系統性主要體現在:首先,在文獻類型上是多元化的,如圖書館內包括了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年鑒、歷史典籍、政府公報等各類知識載體。其次,在載體類型上是多元化的,如紙質文獻、實物檔案、電子數據庫、各種以電子形式存在的掃描類電子文獻等。
3.2.1 知識的系統化,是人類文明正向演進的重要動力之一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其本質是知識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其核心要義在于,作為知識體系的科學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后,在各種生產力類型中占據先導位置。知識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累計與生長效應,即新的知識與知識體系是在原有的知識或知識體系之上生長出來而螺旋上升的。從哲學意義上講,不斷生長的知識是人類文明生產的動力,也是人類文明向深度和廣度上延伸的力量。知識的橫向與縱向發展,使知識更加體系化、系統化,時至今日,再也找不到任何孤立的知識,而所有的知識都在網絡中存在,知識不斷聚類,聚類的知識不斷成為系統中的要素,知識系統與知識要素之間的關聯越來越緊密,體系化的知識與知識的系統化,成為人類文明正向演進的重要動力。
3.2.2 知識的系統化,是圖書館保存或利用文獻的主要特征
圖書館的基本功能在于保存與利用文獻。在以紙質文獻為主的時代,藏書的數量與文獻的豐富度,是衡量圖書館能力與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雖然在電子圖書館大行其道的今天,圖書館之間的差異正在逐步縮小,但紙質圖書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與紙質閱讀所具有的無可比擬的愉悅體驗,仍然是愛書之人所津津樂道的。圖書館以系統化的方式保存圖書資料,不僅使得圖書館在形態上、形式上具有藝術美、形態美,從而具有了美學向度,而且圖書資料以系統形式呈現,方便了人們對知識的相互查證,提升了知識的準確性,使得知識獲取活動具有了探索、觀察、比較、甄別等多形式向度,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閱讀體驗,使得圖書館式的閱讀活動成為人類諸多精神文化活動中最具美感與獲得感的活動,這也成為圖書館保存和利用文獻相比較于其他文獻保存形式具有差異的主要特征。
3.2.3 知識的系統化,是知識客觀向度在圖書館場域的體現
系統化是知識本身所具有的客觀特征。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知識不斷從原點而網絡化生長。作為知識的載體,書籍之間也是具有彼此聯系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看到圖書館的書籍雖眾如繁星,但又多而有序,如同天空中的星座,成為一個個層級的系統。圖書館的知識具有系統性,既是對人類知識系統本身所具有的系統性的客觀承認與表達,也是以圖書資料或文獻的外在系統性呈現知識本身的內在系統性的重要方式。圖書館內的書籍縱觀古今,橫跨科學、人文、歷史、哲學、藝術等,是豐富的人類生活的紙質呈現或凝固,體現著人類對美好生活與美好世界的向往與追求,圖書館內所呈現出的系統向度,恰是人類知識與生活系統性的重要體現。
明確上述圖書館的“知識系統精神”,對理解圖書館的工作原理、運行機制、工作機制以及未來圖書館的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概而言之,下列幾個實踐問題值得關注與思考。
3.3.1 保存與開發利用紙質文獻仍應是圖書館的主要業務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圖書館特別是公立圖書館在發展電子圖書館還是傳統圖書館方面產生一定的動搖。由于紙質書籍的購置、管理、流通等成本較高,而一些地方圖書館經費有限,加之,受互聯網發展影響,到圖書館進行書籍閱覽的人數在一些地方明顯下降,這也成為一些地方圖書館減少紙質圖書購置的重要理由。針對這種情形,筆者的觀點是,基于知識的系統性以及系統化知識所擁有的知識增量效應,圖書館尤其是各級公立圖書館仍應將保存和開發利用紙質文獻特別是各類圖書作為主要業務,不能因閱讀人數減少而降低圖書購置的預算。文獻資料建設是圖書館的主要業務,紙質圖書具有物理上的不可替代性,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相比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仍應受到圖書館及各級政府與文化事業管理部門的重視。
3.3.2 保持文獻建設的系統性、體系性、可查證性是圖書館的重要任務
文獻建設是圖書館的主要業務。在文獻建設中,應高度關注文獻的系統性、體系性、可查證性。所謂文獻建設的系統性,是指圖書館在紙質文獻建設過程中,應注意文獻之間的相互聯系、相關關系,增強文獻的互補性。對于基本的工具書,如各類百科全書、各類辭書、年鑒與統計資料等,應按照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增強其完整性;對于各個學科門類,尤其是基礎學科的教科書、普及性讀物等應做到甄別性選擇,保持知識的準確性;對于各類通俗讀物尤其是文學類書籍,應加強具有高尚精神、高尚情操的文藝作品的配置,嚴格控制低俗文學或消費類文學作品的供應。應在大數據技術下,對圖書館的館藏書籍的種類進行動態分析與調整,建立對上述各類文獻數量比例關系的指導標準,避免用戶出現如瀏覽短視頻一樣隨著閱覽行為而出現閱覽內容逐步低級化的傾向。
3.3.3 提升用戶從圖書館獲得系統性知識的能力是圖書館的核心關注
圖書館應從提升用戶獲取知識甚至愉悅地獲取知識的高度加強圖書館的能力建設。用戶選擇圖書館作為知識獲取方式,其重要原因在于圖書館的知識具有良好的系統性、真實性與可查證性。這種系統性、真實性與可查證性,在當前知識碎片化的網絡時代尤顯珍貴。為增強用戶系統性地獲得知識、獲得系統性的知識,圖書館可在文獻建設、讀者服務、硬件支撐、配套服務等方面進行更多創新與實踐。圖書館不僅是紙質文獻的保存地,也是開展紙質閱讀或通過紙質閱讀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與空間,圖書館應進一步增強空間配置、完善基礎設置,增加閱覽座位,延長開放時間,進行更多社區推廣,推進書香閱讀,將更多的有閑暇時間的讀者從短視頻、廣場舞上吸引到圖書館中,讓圖書館嵌入到提升國民文化素養的社會大系統中。
圖書館是溫良的。世間之種種美好存在,圖書館必有一席。圖書館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鱗次櫛比的圖書中有人們以及整個世界的過去、現在還有未來。從這個角度而言,圖書館既是一種物理存在、物質存在,也是一種精神存在,是一個具有精神氣質的活的存在。我們在歷史的蹤跡以及現在的諸種形態中尋找她的神采。前文所歸納出的讀者平等、讀者自主、知識系統這三項精神氣質,雖非圖書館精神氣質的全部,但也可足見其高貴、高雅與高尚。
人類文明演進至今,圖書館與圖書館事業正面臨極大挑戰。當人工智能技術鋪天蓋地而來,當知識被碎片化而與音頻、視頻等形式結合而被無情推薦到人們眼前強制閱讀時,月光之下的圖書館正在默默流淚。人類從莽荒走來,知識與書籍讓人類文明。圖書館里有人類幾乎所有的真實、善良與美好。在圖書館的穹頂之下,枕書而眠,這種極致的美好已經越來越稀缺。今天,歸納圖書館所具有的精神氣質,絕不是為了懷念那正在逝去的美好,而是提醒互聯時代的人們:在人工智能所塑造的“信息繭房”之外,尚有文明的陽光從圖書館的窗戶射入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