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第四中學 馬志紅
宋代的張載對中華文化經典著作精義概括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蔽幕侵腥A民族存在的根和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培養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學生是教育的本質之所在。初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考慮如何為培養這些能力打下基礎。除了知識、方法的學習,通過實踐動手獲得素質能力以外,還有一個極重要的途徑,那就是讀書。從語文閱讀教學的角度來講,閱讀由單篇課文向整本書轉變,要求教師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注重思考的能力,學會學習的能力,交流與表達的能力,以及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能力。學生通過博覽群書,讀經典名著,能實現積淀知識、提高口語交際、寫作能力、形成多元的思維發展的基本要求。經典名著經過歷史檢驗,也被絕大多數人驗證,是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重要作用的作品。在閱讀中,學生不但可以從一個側面清晰地了解歷史進程,還能更直觀地了解某一階段的社會風貌,從中吸收不同信息,獲得人生經驗,學習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以及處理突發矛盾的手段等等。
部編版的初中語文設定了一個讀書專欄——名著導讀,明確規定學生在初中階段每學期必須要讀的書目和推薦閱讀的書目,而且有閱讀指導。也就是說讀原著成為語文課教學的一個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那么怎么讀,如何保證有效閱讀,成為閱讀教學中亟待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教師應注重讀書的引導,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整本書閱讀開始前要設置懸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原生態閱讀體會的舞臺,引導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主,明了大框架為輔。如《朝花夕拾》閱讀指導,在讀書之初,教師印發魯迅介紹,側重對他的生活經歷,尤其是從日本留學回來前的生活狀況的介紹,讓學生讀過之后交流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通過交流學生發現,魯迅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家境艱難,他也曾很努力地改變處境,他和我們有著相似經歷。那么,“少年時的魯迅也喜歡玩嗎?他對讀書的態度是怎樣的?他的記憶中,少年時期是什么樣子?他有寵物嗎?他喜歡看什么書?”等這些疑問的提出,讓學生對《朝花夕拾》充滿了閱讀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許多同學用一節課加一個晚上的時間讀完了整本書,并且寫出了自己感興趣的交流話題。教師為更細致深入的閱讀布置了讀書作業,要求學生任選一項完成。作業選項有:1.《朝花夕拾》思維導圖;2.我的發現;3.我的感悟;4.列出魯迅童年有趣的游戲,并做簡介;5.逐個介紹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提到的老師,包括他們的姓名、外貌、所教學科、教學態度方法等等;6.列舉魯迅筆下有趣的節日,并對節日的時間、慶祝的方式等做介紹。
其次,注重閱讀經驗的構建。閱讀是由課內的范文閱讀和課外閱讀組成,兩者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關系。在注重課內閱讀方法培養的同時,課外閱讀過程的掌控應該注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自己的讀書方法,構建自己的閱讀整本書的經驗。一般來說,教師應先指導學生從閱讀序言開始,了解書籍創作的相關情況,如它的內容、寫作緣由、經過、旨趣和特點介紹,以及該書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對該書的整體情況有所了解,從而激發閱讀興趣。學生一口氣讀完該書后,可以了解作家作品,寫故事梗概,還可以以更直觀清晰的表格形式梳理內容,也可以就書中的某一個人物的經歷展開自己的講述或評述,還可以朗誦精彩段落或自己喜歡的部分。這樣一來,學生能形成對該書的完整而清晰的印象、認識。如在閱讀《西游記》時,教師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統計,給學生提示的閱讀交流角度:1.畫出唐僧西行路線圖;2.用圖表方式列出孫悟空遇到的妖怪名字、來歷、武器、結局;3.列出豬八戒、沙和尚參與的打妖之戰名稱以及他們在打斗中的表現;4.師徒四人的責任分工與完成情況統計;5.如何評價“西游記故事倒著讀也說得通”這個說法;6.《西游記》原著中的“三打白骨精”與電影《三打白骨精》比較,說說對改編的看法等。
最后,讀后注重閱讀的交流分享。教師在交流中引領學生讀懂作品主題,在分享中校正方向,并通過交流,引領學生再次全面深入閱讀文本。無論作家分析,還是藝術特色探究、互評欣賞,都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在借鑒同齡人的讀書思維、角度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讀書經驗與方法。在進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的閱讀交流時,教師進行了開卷式“閱讀檢測”,試題由全班同學每人兩道題組合而成。通過做題,同學們發現,自己讀得不夠細致,要求再讀一遍。第三遍讀完后,學生進行了閱讀交流,自由發表閱讀收獲,其余同學進行補充與修正,效果非常好。
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進入每個學生的生活,使學習方式變得社區化、互動化、個性化和自主化,學生搜索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就有成千上萬個答案呈現在眼前,這樣的閱讀在學生腦海中留下的痕跡極其淺薄,甚至無痕,但學習任務已完美完成。這就需要我們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堅持提升課堂質量,努力拓展教育資源,深入關懷學生生命成長,可以使用下列方式:
1.利用校園廣播,讀傳統文化經典。中華文化的經典著作,是孕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的基本經典,其中所講的“仁義禮智信”等,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它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之中,為中華民族的成長與復興起著積極的作用。我們的做法是利用每天中午課前預備十分鐘時間,帶領全校同學誦讀經典,以此來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和“倫理共識”。同時,利用微信公眾號“悅讀四中”,講解《大學》與《古文觀止》,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古典經典,其中朗讀由各班朗讀能力高的同學完成,分析講解由教師完成。這一做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閱讀古典典籍的興趣。
2.利用學?;顒?,推進閱讀。每周三次朗誦經典,每年四月舉行美文朗誦,九月舉行演講比賽,七月十日和十二月三十日舉行的楹聯創作大賽,每年組織參加的“語文報杯”作文大賽等活動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了閱讀課的有效進行。
3.組織主題閱讀。針對同一主題,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閱讀相關書籍,形成框架性思考,便于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使閱讀從個體喜好變為群眾喜好,推動閱讀氛圍和成果分享。我們組織了“古詩詞中的張掖”主題活動,閱讀《甘州府志》《放歌張掖》《張掖鎮志》《居延漢簡中的張掖鄉里》等,設計創新方案,撰寫的“古詩詞中的張掖環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小論文,參加“中學生創新大賽”。在組織“走近毛澤東”主題閱讀的時候,先發布了“好書推薦卡”推薦《毛澤東傳》(迪克·威爾遜),要求閱讀,隨后公布相關的書籍,如《紅星照耀中國》(斯諾)《毛澤東》(賀少華)《少年毛澤東》(徐魯)等,要求學生從這些書籍中構建毛澤東印象,寫出《我心目中的毛澤東》,通過寫作與交流,學生對偉大領袖毛澤東有了一個完整的了解與認識,同時,對中國革命的艱辛,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犧牲精神,對平安、穩定、富裕生活的來之不易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們還組織了“永遠的路遙”“紅星閃閃”“人間四月天”“尋找蘇軾”等主題閱讀活動。
4.讀書與研學結合。學生讀了《八十天環游地球》,制定的《環球旅行指南》不容易付諸實踐,但“閱讀張掖”之后,擬定《張掖旅行指南》,了解張掖,發現張掖的美,培養家鄉認同感、自豪感是可以做到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能增長見識,豐富學識。
5.利用身邊家鄉人講述家鄉的歷史著述,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五月份的讀書計劃設計了“了解家鄉的古跡名勝”項目,要讓學生閱讀《絲路勝跡張掖大佛寺》,并前往大佛寺參觀,以大佛寺的歷史、人物、建筑、雕塑、藏經、壁畫、雕刻、文物等八個方面,設計自己的創意筆記,展現大佛寺的獨特之美,并創作“大佛寺導游講解詞”等,從不同方面書寫家鄉的古跡名勝。
書籍是人類文明和思想的載體,閱讀是在詮釋人類歷史和解讀大師思想的對話過程。在閱讀中學會發現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公民素養、合作與交流能力、自主發展能力、信息素養。魏征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閱讀經典,尤其是傳統經典,就是根本,是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