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思源實驗學校 黨雪梅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好,現代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都被人們普及應用,人們的生活與現代信息技術息息相關,人類全面步入了信息社會。作為教師,應該在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探索實踐中進行經驗的積累與總結,總結出一定的教學路徑和措施。特別是在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中,需要我們將信息技術手段靈活運用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學習資料收集、學習材料展現、學習環境渲染以及學習效果檢測反饋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以全面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是一個寬泛的過程,教師應當通過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氛圍,轉變已有的教學方式與思路,轉變自己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絕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簡單使用多媒體軟件就可以實現的,信息技術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學生仍處于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傳統的教師授課方式更傾向于只針對理論知識的講解,課堂中的學習氛圍比較單一、枯燥,學生被動地參與在課堂的學習活動中,教師也難以調動學生們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和更多的潛力與熱情投入到接下來未知領域的知識的探索。在課堂活動的開展與討論中,適當運用信息技術,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也可以推動學生對基礎知識形成扎實且牢固的記憶,將興趣作為獲取和學習知識的動力,從而提升學習的質量。
在小學語文識字、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將圖像、視頻、音樂等多種形式融合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以此來提升學習效果。但如果采用簡單地將教材上的內容以原本的形式呈現在信息技術上此類教學形式,最初學生可能會被多媒體上所呈現的內容吸引,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發現教師只是將紙質版的內容進行了信息化的處理,這與傳統教學方式并沒有區別,從而學生們失去對課堂所講內容探索的興趣和積極性,這表現了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并未對信息技術進行深度的把握,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不當,這樣就無法發揮出理想的教學價值。此外,如果教師不能夠熟練掌握信息技術,也將無法給學生帶來更豐富更加多元的教學內容,同時也無法使學生們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和水平。
在小學低年級學段,每學年一般為學生設置400個左右的生字,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字形及讀音,掌握寫法,能夠組詞,能夠借助課文、工具書、課外讀物積累更多的生字,學會和掌握一些辨析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能夠記下來相關的多音字、形近字所包含的字體特征。在這樣的識字教學過程中,如果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巧妙地利用信息化教學設備在生字教學中的聲音、圖像、動畫、切換等強大功能,便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識字效率。例如在教學“戊、戌、戎、戒”等形近字的寫法時,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老辦法,即教師在黑板上示范書寫,然后讓學生在作業本上反復練習模仿書寫,學生會出現五花八門的錯誤,導致對這幾個字的讀音、字形混為一談。但是在把電子白板或者一體電腦的輔助下,將這幾個字的筆畫、書寫技巧進行反復的播放,讓學生進行觀察,并借助于口訣指導他們牢記這些字的區別,就能使學生記得牢、記得準。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條件是語境的創設以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以語文教學應該是在一個美妙、和諧、輕松的教學情境中進行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對學生精神的感染和思想的教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如何創設優美、和諧的語言情景,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閱讀,最終才能達到順其自然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體驗文章所渲染的意境的目的。傳統的語文課堂中,在意境創設、課文朗讀等環節中,基本都是通過觀察插圖、教師范讀或學生自讀來實現,實際效果不夠好。但是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這一系列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在一些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學生預習——觀看視頻——提出問題——朗讀課文——作業練習——反饋評價”這樣的步驟來實現。例如在教學《草原》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輕松理解草原的遼闊、壯美,進而體會草原人民的樂觀、熱情好客,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播放關于草原風光的視頻,并在優美的示范朗讀錄音中,引導學生沉浸在美妙的音樂、畫面所描繪的情景中并體驗壯美的草原風光,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會輕松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以電腦呈現練習題目,再加上適時的人機互動,便可順利達成學生對新知識的牢固掌握。
信息技術每天都在不斷發展和加強,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機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大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中要借助信息技術,采取更高效簡明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識字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通過實現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