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蓮河學校 任啟英
錯誤的出現不僅反映了學生近期數學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它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解題思維和行為習慣存在的誤區,是教師快速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學生有效進行自我反思的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學會巧妙利用這一筆寶貴的財富,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犯錯的原因,在引導學生有效糾錯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失誤,以及時調整、改進、創新教學策略,在提升學生解題能力和發展數學思維的同時帶動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錯題的出現作為一種結果,反映了學生在該知識點的掌握與應用方面存在的問題,但導致這一結果發生的原因不盡相同,要想帶領學生有效糾錯,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教師必須要基于“錯”這一結果,分析出錯原因,在找到原因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相應地變換、調整改錯指導策略,使學生能夠真正找到自己存在的短板,并從根本上將其修正。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三種。第一,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對知識結構理解不深入,從而在面對題目時不能夠有效找到關鍵解題信息,進而不能夠選擇合適的知識點應用到題目當中,以造成解題效率的降低,并提高了錯誤發生的頻率。第二,因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形成定式思維,并將其帶到了解題過程中,過分相信已有的經驗和思維定式,對題目迅速下了錯誤的結論。比如在教學《認識鐘表》這一課時,關于時間單位秒、分、小時的換算關系,有的學生受之前長度等十進制換算關系的影響,在做題時直接帶入1h=100min的錯誤想法,導致出錯。第三,因粗心馬虎導致錯誤發生也是十分普遍的,并且大部分學生都會犯這一錯誤。它反映了學生近期學習過程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針對以上原因,教師在帶領學生糾錯的過程中要合理分析,根據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進行有效改錯,從而提升糾錯效率,并實現錯誤的高效規避。
全面而系統的知識基礎是學生具備扎實解題能力的前提,也是減少學生錯誤發生的重要條件。在小學數學糾錯過程中,不少學生的錯誤行為反映了學生在知識點掌握和知識體系建構方面存在的缺陷。基于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缺陷,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鞏固自己掌握不牢固的某塊知識領域,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得心應手地使用知識點,高質量地完成題目。例如,在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這一課時,面對這么多幾何圖形,若學生的分類意識不強烈,在學習與記憶的過程中極易將其中幾何圖形的概念與性質記混,從而在解決題目過程中出現失誤。為最大化降低這一失誤率,保證學生在出現錯誤后能夠有效糾錯,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教師可以讓學生建立表格,將這幾種圖形的概念與性質寫下來,并畫上幾何圖形,進行形象記憶。當學生出錯時,教師則讓學生對照表格分析錯誤原因,自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有效糾錯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夯實基礎,增強自身的解題能力。
解題思維不清晰、不完善也是導致學生出現錯誤乃至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犯錯的主要原因,在糾錯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解題思維的訓練,讓學生能夠在反思的基礎上學會用正確的思維理解題目,并且形成良好的解題思維與習慣。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分蘋果的例子,讓學生在解決此問題的過程中能夠避免抽象化的思維影響。題目為“假設小明現在有22個蘋果,他有5個好朋友,他需要分給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那么最終會出現什么結果?如果想平均分那么每個人最多能得到幾個,最后剩多少個?”在這個問題中,有不少學生會因為粗心馬虎,漏掉了關鍵信息,即分蘋果的對象一共是6個人——小明和他的朋友們。關于這一點,教師要提前強調讓學生仔細審題,確定對象。另外,受解題思維的影響,不少學生容易陷入22÷6不能整除從而導致不能平均分配的誤區,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六個人為一個小組,用道具模擬“蘋果”,一個個地進行分配,最終學生發現當第三次分配結束之后,剩下的蘋果不足以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一個,于是剩下的這4個蘋果就是余數,而每人平均最多能夠得到3個蘋果。教師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成現實生活中的場景,減少學生可能出現的思維障礙,訓練學生的解題思維,能讓學生有效避免錯誤,或是在糾錯的過程中能夠準確、高效地找到正確解法,提升糾錯效果。
錯題是學生反思總結與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借鑒,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多得的一筆寶貴財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面對錯題,不少學生往往改正之后就將其拋到腦后,沒有對其進行充分的利用,浪費了這一資源,并陷入重復犯錯的循環區。基于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端正對待錯題的態度,指導學生在糾錯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反思與總結。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設定改錯本,每周拿出固定的一節課,讓學生集中處理錯題。首先,學生先瀏覽一遍近期出現的錯題,按照出錯原因和知識點對錯題進行分類,從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經典意義的錯題,并將其整理到錯題本上。這一過程不僅僅是對錯題的抄寫過程,更是學生自我分析與總結的過程,教師要制定嚴格的改錯標準,要求學生按知識點所在章節有序整理,并用不同顏色的筆在旁邊標注出考點、出錯原因以及對本題的反思與總結。教師應定期批改學生的錯題本,從不同的角度再次對學生糾錯的過程和反思的結果提出指向性意見,幫助學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糾錯過程,使錯題本成為學生反思缺陷、提升短板的有力支撐,在充分利用錯題資源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解題能力。
綜合上文,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糾錯意識與良好的糾錯習慣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對完善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學生解題能力以及增強課堂教學質量等多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生數學思維與能力發展的黃金期,在正確的糾錯觀念引導下,學生能夠及時調整自己面對錯誤的失態,及時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與短板,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糾錯方式,讓學生在糾錯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與總結,從而不斷突破自我束縛與限制,取得巨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