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市伯先中學 張桃喜
計算能力,主要是指數學活動中進行歸納、轉化的一種學習能力。目前,在初中數學教育活動中,大多數教師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存在一些錯誤認識和不良方法,導致學生在計算興趣、運算思路、分析信息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進而造成學生的數學水平和計算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如何提升初中生數學計算能力呢?對此,本文從當前初中生數學計算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加強初中生數學計算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初中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具體方法三個方面出發對此進行探究,希望能給予廣大師生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通過對初中生數學計算活動的開展與培養情況進行探究,發現當前計算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主體參與不強。部分學生在計算活動中處于被動學習、應付交差的心理狀態,難以融入課堂學習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組織手法和環節運用設計不到位而導致的,未能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活動。第二,計算方法單一。部分學生在數學問題的解析過程中,大多存在生搬硬套、單一解答的現象,不僅計算速度得不到提升,還使計算結果難以保證其有效性。第三,存在不良的計算習慣。部分學生在數學計算中,缺乏對結果的驗證和推導,并在書寫的過程中存在字跡潦草、公式凌亂等問題,進而影響其計算的準確率。第四,基礎掌握不牢。部分學生在錯題重做方面仍然存在二次犯錯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未能對錯題產生正確的認識和糾正,無法達到鞏固基礎,強化理解的效果。
數學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技能,加強初中生數學計算能力,有助于打牢學生的學科基礎。計算是運用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轉化、解決的一個行為方式,其計算能力的加強,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生的數學感知。同時,加強初中生數學計算能力,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認知思路,優化思維體系。數學具有邏輯性、思維化的學科特點,其計算能力的培養與加強,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解題思路,豐富學生的認知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和完善思維體系,使學生更為全面、充分的考慮問題,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和運算質量。此外,加強初中生數學計算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數學問題的計算講究方式和方法,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更為高效的計算問題,找出問題的切入點,從而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這對學生的學科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如在“生活數學”的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展開“生活中的小數學”的探究活動,如“身份證號的數字代表哪些信息?”“各地區的郵政編碼有何不同?”“天安門、金字塔、東方明珠等建筑物存在哪些圖形特點?”等問題,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情緒,提高學生的計算效果。同時,筆者設置了一些猜謎語的活動,如“數字雖小卻在百萬之上(打一個數字)”“2、4、6、8、10(打一個成語)”等謎語,增加學生數學計算的趣味性。
如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的教學中,例題:甲乙兩人分別從AB兩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20米/分鐘,乙的速度是30米/分鐘,已知AB兩地相距800米,請問甲乙兩人經過多長時間能夠相遇?這是一道典型的行程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展開探究。解法一: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析問題,設x分鐘后甲乙相遇,20x+30x=800,解得x=16,甲乙兩人會在16分鐘后相遇。解法二:運用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和的思路解析問題,將甲乙看作一個整體,引出路程=速度×時間,即800÷(20+30)=16分鐘。通過不同方法的解析與運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運算技巧,拓寬學生解題思路。
如在“合并同類項”的教學中,筆者針對學生經常犯的錯題展開回顧探究,選擇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本題考查學生對合并同類項法則的理解和運用,大多數學生在答案的選擇方面存在誤區,難以“根據同類項所含的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次數相同”去區別選擇。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將著重加強學生對合并同類項法則的學習,鞏固學生的認知基礎,并適當引入相關例題,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
如在“有理數的混合運算”的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對數學例題進行實訓分析,深化法則運用。例題引導學生思考該式有哪幾種運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經分析,該式含有三種運算:加減運算、乘除運算、乘方運算,其具體步驟為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減。同時,還應注意括號的存在,優先進行括號里的運算。通過對運算法則進行歸納總結、強化訓練,不僅能明確學生的計算思路,還能增強學生的計算能力。
綜上所述,提升初中生數學計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廣大教師立足根本,創新策略,切實加強每一位學生的計算能力,從每一節課、每一道題做起,科學訓練,正確指導,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