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第二幼兒園 張曉琴
幼兒教育的目的旨在通過體智、德美等多方面的綜合教育,促進幼兒在成長期生理、心理、智力、性格等各方面的健康發展,隨著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社會各界都開始關注幼兒健康心理培養的問題。然而對幼兒的培養不能完全依賴于幼兒園,家長也需要積極配合。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家園共育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的策略,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以供同行參考。
在現實中家園共育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問題是多方面的。比如,家長與教師的地位存在不對等的現象,很多情況下很少有家長能夠提出客觀、中肯、有意義的想法和建議,過于重視教師的想法;教師家長的育兒觀念不一致,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導致學校教育理念難以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延續和鞏固,不利于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上述問題均因家長與教師之間未能實現有效配合,使家園共育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師必須把握家園共育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尋家園共育新模式,為順利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助力。
在展開幼兒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把握好幼兒教育的有效性非常重要,而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也需要幼兒教師進行深入研究,通過認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展開更加高效的教育活動。幼兒園里教師都是經過專業教育的專職教師,明白科學育兒以及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幼兒的家長卻不是都會懂得這個道理,有的家長認為將幼兒送到幼兒園以后教育、生活便是教師和幼兒園方面的責任。與家長無關,家長只要負責幼兒在家期間的起居飲食便可,基于這樣的情況下,幼兒園想以家園共育的形式展開教育工作便非常困難。因此,幼兒園和教師便應當促使幼兒家長切實認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能夠以高效的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進行良好的銜接和配合,以此才能真正地為幼兒的學習成長和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兒童心理特征在不同年齡段的變化,幼兒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會出現異于從前的顯著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根據幼兒個性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育方法,并關注幼兒持續性的特征。首先教師需要加強自身知識儲備,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以及文化素養,加強幼兒心理學知識的深入學習,能夠使自己在面對兒童出現的各種問題時,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和手段進行干預,從而將幼兒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在萌芽狀態中。其次,綜合考慮幼兒成長階段的心理特征,積極組織親子互動主題教育活動以促進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幼兒之間的良好溝通,進而激發家長配合教師教育的內驅力,為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打好基礎。
一般有四種方式:一是有選擇地約見家長,以解決目前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二是以家長開放日的形式,邀請家長參與幼兒的各種活動,了解幼兒一日在幼兒園的各種動態;三是積極組織園外活動。比如,組織幼兒慰問公交車司機環衛工人等,以豐富幼兒教育活動的內容;四是積極邀請家長參加家長咨詢委員會,讓家長參與到幼兒的管理與教育中。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因此,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都需要有耐心,要認識到對幼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從點滴做起,要體現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也需要家長積極配合,體現在家庭活動中的每一個細節中。首先,教師應根據幼兒教育內容,領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內涵,明確教育目標,在此基礎上,制訂各個活動目標。例如,在區域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告訴幼兒游戲的規則,然后讓他們在遵循規則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在此次活動中,要讓幼兒指導做事是有規則的,不是隨心所欲,還要讓幼兒學會如何與人溝通交流。又比如,在公共活動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主自理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以此培養兒童社交能力。其次,發揮家庭教育的主要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培養幼兒寬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給幼兒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發展環境,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教師還要給家長不定期展示幼兒在園內的日常學習狀況,借助新媒體技術如微信群、QQ群等有效直接地促進家長與學校溝通與交流,使家長能及時獲取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
在以家園共育模式展開幼兒心理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切實從幼兒的角度出發來探究有效的教育模式,結合幼兒的實際需求以及幼兒家長在執行家庭教育工作時的諸多特點,應當創設幼兒心理咨詢室,以此針對每一名幼兒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心理健康展檔案,將每一名幼兒在接受心理健康輔導時的心理狀況變化情況都登記備案,這樣才能更好地整理幼兒的心理健康相關信息。并且,針對幼兒經常容易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幼兒教師也可以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總的來說,幼兒心理咨詢室會在家園共育模式下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環境過程中起到寶貴的樞紐作用,這更利于培養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環境。
從幼兒的年齡特點等多個角度進行觀察和分析后發現,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開展各類親子拓展活動非常有必要,在親子拓展活動當中也更利于培養幼兒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并且,經過觀察和分析筆者也發現,在很多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個案當中都是因為幼兒家長對幼兒并未采取有效的溝通方式,比方說,忽視幼兒的想法、以成年人的判斷來界定幼兒的對錯,這樣的方式缺乏客觀性,并且不是十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因此,在對幼兒展開教育活動時自然難以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對于這樣的問題需要幼兒家長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解決。而通過親子活動則能有效改變這樣的情況,親子活動能夠為幼兒和家長提供一個交流、互動的空間,這樣也更利于教師與家長配合、對幼兒的健康心理進行培養。
例如,在實際展開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幼兒園可以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定期開展一些親子活動,通過這樣的形式進一步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比方說,設計活動“你是我的眼”,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幼兒和家長的肢體語言來促進彼此情感上的溝通,幫助幼兒和家長建立起一個信任機制,引導家長和幼兒能夠站在彼此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活動的主要步驟為:幼兒用手絹蒙上雙眼扮演盲人,而家長則作為向導為幼兒指路,看看哪隊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終點。在活動結束之后幼兒和家長還要講一講自己對活動的看法,是否能夠發現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問題,以此營造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進一步實現高效的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