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習仲勛紅軍小學 薛 芳
小學閱讀屬于學生教育的啟蒙階段,注重閱讀教學能夠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意識,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及其它學科打好基礎。但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興趣不高、閱讀量少以及缺少自主閱讀習慣等問題,需要教師加強指導,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針對高年級小學生采取科學合理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主要是指運用語言文字獲取學習所需要的信息,是一種主動學習的過程,在小學教育教學階段開設語文閱讀教學課程,能激發學生的閱讀寫作潛能,為學生學習語文打好基礎。但目前,在學生語文閱讀教學方面仍舊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成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一是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不高。受應試化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側重對閱讀文章的講解,忽視了閱讀教學的全面性。同時,未意識到多元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仍舊采用傳統以朗讀、解題為主的教學方式,使閱讀教學缺少創新性,教學內容和形式過于死板和生硬,使學生逐漸喪失閱讀學習興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閱讀學習訓練中。
二是學生缺少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相比低年級學生有所提升,但小學生由于自身的自控性和自律性較差,不能在學習中嚴格要求自己,因此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往往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而部分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在閱讀教學中沒有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交流式教學、評價激勵教學法等,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此外,教師在學生閱讀學習中沒有提供可行性的指導,導致學生未養成邊閱讀邊摘抄背誦的好習慣,也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效果。
語文課本教材中蘊含大量的閱讀素材,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立足于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實際情況,精選語文教材中的優秀篇目進行講解,充分發掘課內教材中的經典篇目,結合語文閱讀教材和優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增加課堂閱讀訓練環節,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升自身閱讀能力和個人修養。如在教“難忘的一課”時,教師要給學生留足閱讀時間,讓學生大體了解原文所講的故事,并能夠簡單概括故事情節,初步體會課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且流利地閱讀課文,深層次挖掘文章的創作內涵,體會課文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語文閱讀教學應按照教學方案及閱讀教學步驟進行,保證閱讀教學符合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能夠滿足學生的切實需求。因此,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本著人本教育理念,依據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明確閱讀教學目標,根據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每一步的閱讀教學任務,通過規劃和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
首先,教師要從課堂實際出發,依據課本教材內容講解相關知識,并提出設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問題,啟發學生的閱讀思維。如在教“白楊”時,教師可以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同學們見過白楊嗎?你所見到的白楊樹是什么樣子呢?”“白楊樹都有哪些特點呢?這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有哪些相似之處呢?”等,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閱讀,使學生通閱讀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解題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增設小組討論環節,組織學生針對閱讀文章中難以理解的段落進行重點探究,反復閱讀和推敲重點段落的含義,在討論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挖掘課文創作內涵。如在教“桂花雨”時,教師可以節選原文中“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這個句子,讓學生思考和探究這句話的深層含義及在文中的主要作用,并加以指導,使學生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明白作者的創作思想,感悟作者的思鄉懷舊之情,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再次,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和歸納閱讀知識,使學生養成總結歸納的良好習慣。如在指導學生閱讀“絲綢之路”時,教師可以將課文內容劃分為幾個部分,讓學生獨立閱讀文章。在學生初步理解文章內容之后,采用讓學生交流互動或者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組織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理解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教師要在學生閱讀后,加強學生的寫作訓練,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閱讀知識。如在教“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時,教師可以借用PPT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示每一階段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信息傳遞方法及信息傳遞的主要途徑,并讓學生學會搜索信息,將信息傳遞合理應用于學習生活中。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分享自己所見到的信息傳遞改變生活的實例,比如通過電話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增進彼此的情感交流或者利用計算機網絡查找學習資料,豐富學習資料庫等,增強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并鼓勵學生進行課堂隨筆練習,鍛煉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及其他科目的前提和基礎,寫作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
一方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摘抄原文中的好詞好句以及學習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為自身創作積累經驗。如指導學生閱讀“梅花魂”時,教師除了讓學生標記生字生詞外,還要讓學生摘抄文章中“不管歷經多少磨難,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等詞句,感悟作者的創作感情,掌握閱讀文章的創作技巧。
另一方面,教師要抓住契機,增設隨堂練筆環節,讓學生根據原文重點段落進行模仿創作,學習作者的創作技巧,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將閱讀經驗及學習技巧運用于寫作中。例如,在教“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在學生閱讀課文內容后,教師應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課文中出現的“洛杉磯、昔日、混亂、廢墟、爆炸……”等生字生詞做好標記,并摘抄原文中的經典段落,指導學生進行課堂創作,強化學生的語文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語文知識在于理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及身心發展特點,合理設計閱讀教學內容,把握正確的閱讀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對語文閱讀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首先,采用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教學課堂,使學生進入文本世界,挖掘課文背后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教授“開國大典”這一課時,由于當代學生缺乏對革命歷史知識的認識和了解,通過簡單的文字閱讀并不能感悟作者的創作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為學生播放歡快激烈的背景音樂或者播放開國大典的相關視頻,通過場景再現,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學生觀看視頻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帶著感情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課文創作的內涵,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使學生明確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其次,采取交流展示法,組織學生參與讀書分享會、故事分享會等讀書分享活動,如分享一些自己喜愛的文章或者具有趣味性及教育價值的閱讀故事,并談一談自己閱讀后的感悟,使學生在交流分享過程中樹立自信心,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采用評比激勵法,以評價激勵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語文閱讀活動,通過評比競選和獎勵激勵的方式,使學生保持閱讀興趣,避免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現象,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加強閱讀教學及訓練,可以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難度。同時,以閱讀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果。而要想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立足于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結合課文教材指導學生閱讀訓練,明確各個階段的閱讀教學目標,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學計劃,通過課外延伸、情境教學、交流展示、評比激勵等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結構,促進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