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華
(南京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18)
閱讀是人生永恒的主題,也是人類獲取智慧和經驗的重要途徑。基于特殊的心理發展規律,兒童閱讀習慣的養成與持續往往更容易受到父母價值觀和家庭環境的制約。公共圖書館在館藏建設、館室布置、讀物陳列、活動設計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但有時候會出現孩子在室內興致勃勃地讀書、參與閱讀活動,父母在室外看手機玩游戲的情況,圖書館成了家長的免費保姆室。要想使兒童對閱讀的喜愛更加長久,更為重要的是來自家長正確價值觀的指引。本文旨在借鑒中國傳統書香世家閱讀文化,重塑現代書香家庭精神,使圖書館內的閱讀與家庭環境中的閱讀形成合力,更好地發揮公共圖書館助力全民閱讀推廣的社會職能。
2003年朱永新教授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了“國家閱讀節”的提案,呼吁建立國家閱讀基金、設立全民閱讀國家委員會[1]。在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之下,2015年全民閱讀最終上升為國家戰略,“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和萬事興”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價值觀。如果以書香家庭建設為切入點,通過營造家庭閱讀氛圍,把閱讀意識融入到家風家教中,進而對家庭成員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將使全民閱讀社會的創建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各地公共圖書館紛紛通過打造未成年人主題閱讀場館、豐富少兒館藏資源、開展各具特色的主題閱讀推廣活動,激發兒童閱讀興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管是努力豐富館藏、簡化借閱手續,還是引進先進的閱讀設備,都是為了孩子們能夠更好地讀書,長大后能成為有社會正義擔當的知識分子。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不能簡單地滿足于收藏資源、開放資源,還需努力盤活資源,探索閱讀規律,幫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真正掌握閱讀能力,通過閱讀實現人生規劃。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尤其重視子女的讀書問題。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在單一分數評價體系的影響下,自然閱讀變成了功利閱讀,許多孩子在多年苦讀之后成為擁有高學歷的“低能之人”。回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在“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詩禮傳家”“書香門第”等人文價值觀的影響下,家庭長輩在教育孩子時,圍繞經典啟蒙讀物,通過傳統思想文化的教育,把小孩培養成有文化、有教養、有品位的“有用之人”。全民閱讀要從娃娃抓起,娃娃閱讀要從家長抓起。圖書館人有必要通過豐富多彩的閱讀推廣活動引導家長塑造現代書香家庭價值觀,破解當下家庭閱讀困境,讓全民閱讀之路從全家閱讀的行程中起步。
在中國傳統書香家庭中,“書香”一脈要被傳承,必定是以家族榮譽感召、長輩家學授受,或童蒙就讀于家塾(私塾)為前提,而擁有蒙學讀物、科舉用書乃至正經、正史部類的若干藏書,則是其重要的文獻基礎。只有獲得家庭或者家族所藏遺書者,才能擔當起所謂“書香門第”“藏書世家”及“世代書香”的稱謂[2]。可以看到,“書香家庭”的傳承,一方面需要創造條件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父輩祖輩自身學養的不斷累積。不管是一味要求孩子讀書、家長荒廢光陰,或是家長兢兢業業、孩子放任自流,都無法形成書香家庭的良性運轉。只有把“小我”與“大家”、把個人與國家連接在一起,書香家庭的閱讀目標才會變得有意義,家庭成員才能在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驅動下,去忍耐閱讀中那些枯燥乏味、孤燈清冷的時光,讓閱讀最終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老子之道》第二十六章談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對于生命的成長,樹根的分量要遠遠大于枝葉的分量。延伸到書香家庭閱讀體系的構建中,就是對孩子心智思維閱讀的關注程度要遠遠大于對孩子興趣愛好閱讀的關注程度。如果書香家庭閱讀樹的根系組織能夠從華夏民族經典思想中源源不斷地汲取養分,就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在21世紀的今天,每一個深受全球一體化浪潮猛烈沖擊的現代中國家庭,在構建書香家庭閱讀體系時,首先要選擇這些陪伴、支撐華夏民族千年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綿延不絕的傳統思想經典讀物,來滋養現代書香家庭閱讀樹的根系組織。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林放向孔子問禮,孔子贊嘆他問得好,沒有像別人一樣總是關注細枝末節。無論鋪張奢侈或是儉約節省都只是表面儀式,敬心誠意,心與心的連接才是禮的根本。現代書香家庭在構建家庭閱讀體系時也是一樣,除了用傳統思想經典營養“樹根”,還需要選取中外文學經典滋養內心支撐“樹干”。當經典文學打開和激活了孩子的內心,豐富了孩子的共情體驗,心與心的連接、敬心誠意就成為可能。當孩子的內心得到了滋養,就不會再為那些細枝末節的瑣碎所牽引而時時刻刻處在“被焦慮”狀態。在面對商業社會的誘惑時,就能保有一顆平和之心,從容不迫地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接受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
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的不斷擴張,過度開發以及過度消耗不僅引起了大量的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同時也帶來人類社會矛盾的激化。現代書香家庭通過自然科學書籍的閱讀能夠使人學會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并最終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工業化、信息化、知識化特征日趨顯著,而知識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分配、消費也越來越成為新經濟時代中最重要的因素。雖然說其中所涉及的知識包括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的一切知識,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學技術、管理及行為科學知識。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單元,未來發展目標是適應飛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在社會變化中實現家庭成員的高效生存和持續發展。因而,自然科學素養、高新科技素養以及包括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在內的行為科學素養,對于現代書香家庭的成長和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塑造閱讀價值觀的榜樣。公共圖書館在開展閱讀推廣時,可以人物傳記閱讀課為載體,通過與家長和孩子共讀古今中外人物傳記,去感受不同價值觀選擇所造就的不同人生道路,引導家長認識到孩子的閱讀目標不是為了當下某一門課程的高分,或是實現小升初、中考、高考某一階段的成功,而是為了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能貢獻社會的人。如果孩子以“得到”作為閱讀目標,那么他會在實現目標前不擇手段,而在目標實現后陷入虛無倦怠。只有從端正閱讀價值觀入手,讓孩子認識到當下的“閱讀”是在為未來的“給予”做積累,個人的閱讀行為是與家人的福祉、與社會的進步、與國家的復興緊緊連接在一起的,孩子就能靜下心來,慢慢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并且能夠忍受閱讀中的枯燥乏味,在不斷地刻意練習過程中,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閱讀——思考——表達(包括寫作或演講)——反饋——再閱讀的五環閱讀鏈條中,閱讀和表達是同樣重要的閱讀技能。但同時我們也要明白,閱讀、演講、寫作是有著不同規律的學科,相互間有聯系但卻有明顯不同的訓練法則。公共圖書館在閱讀推廣策劃中,要注重運用閉環閱讀法則開設專門課程,為書香家庭搭建閱讀輸出平臺,達成與他人的鏈接。比如開設講故事訓練營和寫故事訓練營,探索標準化、可復制、可操作的學習流程。而且在公共圖書館的閱讀輸出展示平臺中,更多的是注重參與,而不要求一定是一個較高的起點。無論是60秒、3分鐘、5分鐘的故事講演,或是50字、100字、400字的故事新編,都可以幫助孩子通過閱讀與他人建立鏈接。如北京市圖書館開展的“我的閱讀我做主”青少年評書薦書活動就打破了成人為孩子推薦圖書的傳統,大膽地讓孩子自己推薦書籍,相比以往,該活動參與人數和閱讀推廣效能大大提高[3]。孩子在經歷了一個閱讀——思考——表達(包括寫作或演講)——反饋——再閱讀的完整閱讀體驗后,對圖書館的功能也會產生新的認知,對孩子來說,公共圖書館不再是一個靜態的知識海洋,而是一個動態的互助平臺。
在現代化和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孩子們可以在自然科學書籍的閱讀中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卻很難用眼、用手、用心去體會真實的自然與生態之美,這種脫離實際的自然科學閱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人類與其他物種同屬自然的一部分,都是自然的產物。孩子只有在真實的大自然中才能夠激發各種感知覺細胞去體會自然中細微的變化,并在這個過程中領悟到生命的本義,體會到自我與世界的鏈接。孩子所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的自然生物,不管是山坡上的一棵樹,或是池塘里的一只蝌蚪,雖然它們形態各異,但卻和人類有著相似的基因組,都是生命的一種形式。當孩子在野外觀察一粒種子破土而出,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凋謝腐爛,就會對生命產生具體的認知,會對自我的生命產生思考。這些寶貴的生命體驗,僅僅靠閱讀書本是無法獲得的。因而,公共圖書館在開展書香家庭閱讀推廣時,有必要把自然書籍閱讀與自然生態體驗結合起來,以彌補閱讀本身的片面性。比如深圳少兒圖書館榮譽館員米菲主持的自然閱讀推廣活動就通過幾本精選的自然繪本,結合深圳常見的鳥、蟲、木,帶領孩子和家長通過視、聽、說、聞、嘗、摸等多形式的體驗與觀察,以及繪本閱讀與寫作等方式,覺知自然之美[4]。小朋友在觀察和閱讀中,從動植物的萌生、成長、死去中感知到生命的美好,學會了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也更愿意去閱讀更多的書籍,通過閱讀來感知人生的價值和美好。
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和發展水平以及資源風水、民俗風情習慣、政治經濟情況的不同,中華大地孕育出不同特質、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又明顯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公共圖書館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時可以從地域文化符號出發,助力家庭通過閱讀建立與地域文化的鏈接,共同推進中華文化的繼承與傳播。比如上海圖書館電子書閱讀推廣品牌“微閱讀”線下活動——“微閱讀·行走之海派人文行走、非遺傳承、另一種閱讀”,營造了新穎的、開放的閱讀交流環境,給了參與者一次又一次將“行走”與書本知識串聯起來的實踐,讓他們體驗了生動有趣的活化知識的行走[5]。南京圖書館的“走近明城墻”公共文化走讀活動,以南圖館藏圖書《曠世城垣——南京明城墻》為載體,邀請該書作者朱明娥教授做專題講座,現場演示傳拓非遺技藝,并實地觸摸明城墻。這種行走的閱讀推廣模式,以“地域特色文化書籍”為媒,有效地建立了書香家庭與家鄉文化符號的親密鏈接和身份認同,每一個家庭成員在形成了對自己的家鄉人、家鄉美食、家鄉建筑、家鄉風物等地域文化的清晰認知之后,又可以經過個人的思考升華,通過演講和寫作的形式,對社會產生二次地域文化傳播。
由于“每一項同一體系維度的新知識一定是建構在舊知識基礎上的”,因而公共圖書館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時,可以把“八面受敵”精讀法融入閱讀推廣活動中,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比如運用閱讀疊加法則對同一主題的講座、展覽、電影賞析、手工制作、征文演講等系列知識體系的連貫性加以延伸,以更好地實現精讀熟讀、學以致用的目標。在運用疊加法則策劃閱讀推廣活動時,館員需要有意識地去尋找、去思考,本次閱讀的推廣與以往哪一期活動在知識體系上是有邏輯關聯的?是并列的?還是遞進的?或是有因果層次的?一年大大小小的活動開展下來,能不能畫出一張完整的知識地圖?今年的閱讀和往年的閱讀有什么聯系?此外,館員還要反思自己在活動中是不是能夠引導每一個參與了閱讀的孩子和家長,把在本次閱讀中學到的知識添加到自己的知識地圖中?在繪制地圖的過程中,是不是能夠激發出更多的閱讀情境,規劃出下一步與這個知識點相關的閱讀目標?如溫州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開辦的“新雨少年電影學院”,除觀影品讀活動外,又衍生了將同名書籍與電影進行對比閱讀的“書影共讀”系列,將書、電影、兒童劇、音樂會串聯的“立體閱讀”系列,以及邀約溫州大學教授為教師及家長開展的“教授約你看電影”系列活動[6]。閱讀推廣中疊加法則的運用,有助于書香家庭從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探索者,在日積月累中不知不覺地拓寬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公共圖書館以家庭為單位開展閱讀推廣,從塑造書香家庭閱讀價值觀著手,引導孩子認識到當下的“閱讀”是在為未來的“給予”做積累;同時在與他人、與自然、與地域文化建立鏈接的過程中,發展出閱讀——思考——表達(包括寫作或演講)——反饋——再閱讀的五環閱讀能力,把知識的力量傳遞出去,在助人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那么孩子就能夠培養出終身閱讀的習慣,其閱讀生命就會年復一年蓬勃生長。而隨著中國大地上越來越多現代書香家庭的涌現,全民閱讀社會的到來必將指日可待。